地質圖
地形
水系
巖性-地層-時代
地質構造(褶皺、斷層)
地質發展史
其它信息
巖層產狀
(一)產狀要素
產狀要素特徵:
(二)產狀要素的測量、記錄和圖示
產狀要素的測量:地質羅盤儀
產狀要素的記錄:
(1)象限角法:以走向、傾角、傾向的順序記錄
N45E∠30°SE,表示走向N45°E,傾角30°,傾向SE 。
(2)方位角法:以傾向、傾角的順序記錄,如
135° ∠ 30,表示傾向距正北方向135°,傾角30°。
產狀要素的圖示
正常巖層 倒轉巖層
傾斜巖層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的位置關係
當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反時
巖層的傾角小於地面坡角時 與地面坡向一致
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一致,巖層傾角大於地面坡角時
地質界線在平面上的投影 巖層直立時
水平巖層的特徵
褶皺構造
一、褶曲構造
背斜:核部地層時代老,兩翼地層時代新。正常情況下,兩翼地層相背傾斜。
向斜:核部地層時代新,兩翼地層時代老。正常情況下,兩翼地層相向傾斜。
褶皺要素
二、褶曲分類
按褶曲橫剖面形態分類
直立褶曲
傾斜褶曲
倒轉褶曲
平臥褶曲
2 .按褶曲縱剖面形態分類水平褶曲
傾伏褶曲
橫剖面(直傾倒平)、樞紐產狀(水平傾伏)
樞紐
一、褶曲的巖層分布判別地層對稱重複:
如果地層核部老,兩翼新,則為背斜,
如核部地層新,兩翼老,則為向斜。
地層對稱重複(定性)—形態(背、向斜,定形)—產狀(具體分類)。
背斜和向斜
二、斷層
(一)斷層要素
斷層面;
斷層線;
斷盤:上盤,下盤;上升盤,下降盤;
斷距。
斷層的幾何要素和位移
(二)斷層常見分類
1. 按斷層上、下兩盤相對運動方向分類:
正斷層:上盤相對向下滑動,下盤相對向上滑動
逆斷層:上盤相對向上滑動,下盤相對向下滑動
2. 按斷層面產狀與巖層產狀的關係分類:走向斷層、斜向斷層、傾向斷層;
3. 按斷層面走向與褶曲軸走向的關係分類:縱斷層、橫斷層、斜斷層;
4. 按斷層力學性質分類:壓性斷層、張性斷層、扭性斷層。
(三)斷層存在的判別
構造線標誌;
巖層分布標誌;
斷層的伴生現象:擦痕、階步和摩擦鏡面;構造巖;牽引現象;
地貌標誌:斷層崖、斷層三角面、串珠狀泉、低洼地形等。
(四)斷層運動方向的判別
巖層重複或缺失
斷傾巖傾向同,斷角大於巖角,正斷巖層缺失,逆斷巖層重複,下降盤新地層。
斷傾巖傾向同,斷角小於巖角,正斷巖層重複,逆斷巖層缺失,上升盤新地層。
斷傾巖傾向反,斷角巖角不論,正斷巖層重複,逆斷巖層缺失,下降盤新地層。
地質年代
一、絕對年代法
二、相對年代法
(一)地層層序法 :正常、倒轉、標準地層剖面;
鑑定地層新老關係的方法:標準地層剖面、層面構造(泥裂、波痕等);
(二)生物演化律:簡單複雜、低級高級、化石;
(三)地層接觸關係法。
巖層間的相互關係
1.沉積巖間的接觸關係
(1)整合接觸
(2)平行不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
2.沉積巖與巖漿巖之間的接觸關係
地質圖的閱讀
一、地質圖的種類
(1)普通地質圖
(2)構造地質圖
(3)第四紀地質圖
(4)基巖地質圖
(5)水文地質圖
(6)工程地質圖:橋梁工程地質平面圖,縱剖面圖
中國地質圖
中國水文地質圖
中國新構造圖
中國巖溶與環境地質圖
二、地質圖的閱讀步驟
閱讀步驟及閱讀內容
1、先讀圖框外的附件:圖名、比例尺、方位、圖例;
2、地形、水系;
3、地質內容;
4、地質歷史。
三、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等
圖名和圖幅代號可以告訴我們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質圖一般是選擇圖面所包含地區中最大居民點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嶺等命名的。比例尺告訴我們縮小的程度和地質現象在圖上能夠表示出來的精確度。此外,還應注意圖的出版時間、製圖人等。
2.看圖例
通過圖例可以了解製圖地區出露哪些地層及其新老順序等。圖例一般放在圖框右側,地層一般用顏色或符號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順序排列。每一圖例為長方形,左方註明地質年代,右方註明巖性,方塊中註明地層代號。巖漿巖的圖例一般在沉積巖圖例之下。構造符號放在巖石符號之下,一般順序是褶曲、斷層、節理、產狀要素等。
3.剖面線
有時通過地質圖相對圖框上的兩點畫出黑色直線,兩端注有AA′或II′…等字樣,這樣的直線稱剖面線,表示沿此方向已經作了剖面圖。
4.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
如果是大比例尺地質圖,往往帶有等高線,可以據此分析一下山脈的一般走向、分水嶺所在、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等。如果是不帶等高線的小比例尺地質圖,一般只能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巨大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逆流而上越來越高;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發育與地質構造的關係等。
5.分析地質內容
當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方法,首先了解圖內一般地質情況,例如:
(1)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新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地層之間有無不整合現象等;
(2)地質構造總的特點是什麼,如褶皺是連續的還是孤立的,斷層的規模大小,它發育在什麼地方,斷層與褶皺的關係怎樣,是與褶皺方向平行還是垂直或斜交等等;
(3)火成巖分布情況,火成巖與褶皺、斷層的關係怎樣。
6.在掌握全區地質輪廓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構造進行分析:
(1)開始時最好從圖中老巖層著手,逐步向外擴展,以免茫無頭緒;
(2)對每一種構造形態,包括褶曲、斷層、不整合、火成巖體等逐一詳加分析。例如褶曲類型,斷層類型,各構造組合關係等。
7.把各個局部聯繫起來,進一步了解整個構造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規律,主要包括:
(1)根據地層和構造分析,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
(2)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的關係;
(3)地質構造與地貌發育的關係,等等。
地質內容
地層:地層分布、地層產狀:水平、傾斜、直立,與地形等高線的關係;
接觸關係:接觸類型、涉及地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
褶皺:褶皺類型、分布地區、核部地層、兩翼地層、褶曲特徵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斷層:斷層類型、分布地區、上盤地層、下盤地層、斷層面的產狀、斷層標誌在地質圖上的表現、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
讀圖實例
地質剖面圖的製作
選擇剖面方位(一般垂直巖層和構造走向);
確定剖面圖比例尺(和平面圖一樣或垂直放大);
作地形剖面圖 ;
作地質剖面圖(先斷層、後地層、視傾角計算)。
整飾(構造形態恢復、比利尺、方位、圖例、圖籤)
以上所述不過是讀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至於如何具體分析某一幅地質圖和其中的每一種構造,必須通過實踐來逐步掌握。
來源:整理自網絡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