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曄公司蔗牛菇肥項目總部的牧草種植基地。陸鐵山 攝
中新網廣西新聞12月18日電(陸鐵山)近年來,廣西寧明縣通過政策鼓勵、資金扶持等措施,引進先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生態肉牛養殖產業,精準使用扶貧資金,實施「蔗-牛-菇-肥」項目,有效帶動了產業發展和村集體、貧困戶增收,鞏固提升脫貧成效。2019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批准寧明縣脫貧摘帽;2017年至2019年,寧明縣連續三年獲自治區黨政扶貧成效考核「綜合評價好」等次。
甘蔗生產是寧明的傳統產業,也是寧明重要支柱產業和最大的扶貧產業。全縣每年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目前累計建成「雙高」基地23.5萬畝,原料蔗年入廠由原來的200多萬噸增長到近300萬噸,年產值近15億元。蔗區共涉及10個鄉鎮25.6萬蔗農,覆蓋貧困戶1.6萬餘戶、貧困人口6.7萬餘人。甘蔗生產已經成為寧明縣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和促進貧困戶脫貧增收的特色主打產業。
寧明縣成功打造「蔗-牛-菇-肥」項目,即用蔗葉養牛,再用牛糞種植茶樹菇,產完茶樹菇後的菌棒和牛糞再加工成肥料,形成循環產業鏈。圖為採摘茶樹菇。陸鐵山 攝
為做強做大甘蔗產業,延長產業鏈,用好甘蔗尾葉這一充足的資源,寧明縣結合群眾歷來有養殖耕作牛的傳統、用甘蔗尾葉做牛飼料技術的實際,將肉牛養殖作為縣「5+2」特色產業之一進行培育,並強化政策支持,積極落實獎補。出臺了《寧明縣肉牛現代生態養殖產業獎補實施細則(試行)》,對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的相關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場、家庭農場及農戶等進行養殖獎補:對評定為市級以上的肉牛養殖龍頭企業,給予扶持10-30萬元;對評定為自治區級以上標準化示範場的肉牛養殖企業,給予扶持10-20萬元;對從事肉牛養殖家庭農場,年出欄肉牛50頭以上或產值20萬元以上,並被評為縣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的,扶持5萬元;註冊會員達14戶以上,年產值達140萬元以上的肉牛養殖類合作社,扶持10萬元;新建設(改造)的肉牛養殖場(小區、戶),實行雨汙分流、生態養殖,建設面積300平方米以上,養殖規模達10頭以上的,一次性扶持150元/平方米;實行「基礎母牛見仔補母」,母牛每產一頭犢牛,獎勵1000元;給予規模飼料加工企業扶持,企業年收購加工牧草、甘蔗尾梢、玉米秸稈等1萬噸以上的,補貼20元/噸。
圖為農民剝蔗葉。陸鐵山 攝
通過一系列激勵政策,寧明縣成功引進了實行訂單農業、有先進肉牛母牛養殖技術的廣西旭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廣西華昊牧業有限公司、永豪順農牧有限公司等10多家優質龍頭養牛知名企業,精準投入扶貧資金,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養牛業。並成功打造了「蔗-牛-菇-肥」循環產業項目,即用蔗葉養牛、用牛糞種植蘑菇、再把產完蘑菇後的菌棒和牛糞加工成肥料,最後施肥回田種甘蔗。
依託「蔗-牛-菇-肥」循環產業項目,通過以領養、託養、資金入股、蘑菇種植、甘蔗尾葉售賣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和村集體參與肉牛養殖增加收入。貧困戶利用扶貧產業獎補資金向養牛企業購牛領養,企業給貧困戶提供養牛技術支持,並回收貧困戶養殖的架子牛,貧困戶從中獲得肉牛增重部分的利潤和政府給予的扶貧產業獎補資金雙重收入。企業以每噸200元回收牛糞,加工成蘑菇菌棒後再次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發給貧困戶種植,公司負責提供技術保障,按期保價回收新鮮菇,貧困戶每種植蘑菇5000包10個月左右可增收4000-5000元。產完蘑菇之後的菌棒由公司負責回收,加工成有機肥,再次給貧困戶用於種植牧草、玉米、甘蔗,公司訂單式收購青飼料加工成青儲飼料後餵牛。貧困戶通過向養牛企業出售甘蔗尾葉、玉米桔杆、牧草等,每噸可獲得200—350元的收入。
圖為農民用甘蔗尾葉餵牛。陸鐵山 攝
為了加快養牛特色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貧致富作用,壯大村集體經濟,寧明縣將扶貧資金注入到全縣57個貧困村的合作社,投入養牛龍頭企業,實行村企聯營,通過建立青飼料種植基地、生態肉牛養殖小區、標準化(恆溫恆溼)蘑菇種植基地,村合作社每年可獲得不低於8%的保底利潤。通過這種企業帶動合作模式,有效解決了「空殼村」問題,降低了扶貧資金風險。2020年,全縣所有貧困村僅與養牛企業合作這一項,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了5萬元。
廣西旭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實施「蔗-牛-菇-肥」項目中,租用了寧明縣板棍鄉四個合作社的24個冷庫,用來種植蘑菇,目前平均日產鮮菇2噸,帶動當地就業人員50人,其中貧困戶9人,人均年增收25000元。上松村、叫隘村、國華村、林貼村四個貧困村通過將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公司合作發展蘑菇種植,每年可獲得入股本金的8%分紅收益,每個村的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8萬元。
圖為加工有機肥。陸鐵山 攝
通過養牛龍頭企業帶動,寧明縣肉牛養殖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存欄肉牛達4.3萬頭;累計引進肉牛養殖規模企業14家。2017年以來,全縣57個貧困村用扶貧資金11825.4萬元投入「蔗-牛-菇-肥」項目,獲利855.26萬元,平均每個貧困村獲利15萬元。「蔗-牛-菇-肥」項目帶動農戶1.3萬戶,其中貧困戶5378戶,人均增收1000-3000元。
寧明縣明江鎮富萬家合作社的養牛場。 陸鐵山 攝
通過實施「蔗-牛-菇-肥」項目,寧明縣以一頭牛牽出一條產業鏈,並將這條產業鏈加粗拉長,有力的推動了縣域養牛業的快速發展,培育形成了多個經濟增長點,有效促進了產業發展和貧困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家庭增收,實現了企業、村集體、貧困戶三方共贏,為推動扶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效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