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有一位姑娘分享了自己的情感故事,她說和男友在一起這麼長時間以來,她似乎是所有的事都會首先考慮男友的意願。
對方說外面那些東西不乾淨,於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自己,也開始學著洗手作羹湯;
對方說不喜歡自己化濃妝的樣子,於是,她把所有的化妝品全部收了起來,任由它們在角落裡落灰;
對方說不喜歡自己亂七八糟的朋友圈子,於是,那些曾經陪伴自己那麼多青春歲月的好友,全部都被自己狠心的拒之於千裡之外。
有人說,自己嘗試著變得溫柔,變得賢惠,變得淑女,變得乾淨,她最後為了他變成了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到頭來卻換來一句「我還是喜歡剛認識的那個你。」
字裡行間沒有埋怨,沒有憤恨,沒有對男友始亂終棄的歇斯底裡,可是我們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女生那份無助和不甘。
原以為無私地付出和改變可以穩定地進行這段感情,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自己變得不像自己,愛情也離自己遠去,無私的開始對應的卻是一無所有的結局。
假如在愛情初始的那個階段,女生可以自私一點,或許,結局也就不會這麼令人唏噓。
因此,在兩性關係中,女性保持自私,才是最正確的情感方式。
「超限效應」: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當一個人在沙漠中行走,饑渴難耐的時候,這時,你給他一塊麵包,他會對你雪中送炭的行為感恩戴德,因為這是他目前最需要的,而你的給予恰恰滿足了他的需求。
當對方吃飽喝足,已經不處於一個飢餓狀態的時候,如果你給他麵包,他會委婉地拒絕,如果你非要給他,那麼在他心裡,一開始的感激就會變成不耐煩,甚至逐漸升級成厭惡。
因為這個時候,麵包已經不再是他的需求,你的給予對他來說只是一種多此一舉。
「超限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若是在同一種狀態持續太長的時間,那麼他的內心會對這種狀態的喜愛程度逐漸降低,直到成為負數。
在愛情中,感性思維為主的女人很容易就會不管不顧地對男人付出著,她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總是用力過猛,把付出的成本無限制地擴大化。
對於男人來說,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也就沒必要太過珍惜,畢竟得到的太容易,失去了也就不會太唏噓。
物極必反,過猶不及,我們提倡女人為男人付出,但是所謂的付出也要講究一個度,不然用力過猛,很容易就會落得一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稀缺效應」:越是難得,所以越會珍惜
《三十而已》中,顧佳雖然是一個家庭主婦,但是她的能力絕不僅僅局限於家庭之間,丈夫辦的煙花廠,要做的生意,廠子運行的流程都需要經過顧佳之手,才能夠確保整個運行流程的安全。
所以,顧佳的賢惠與勤勞,讓許幻山沒有了一點後顧之憂,而人總是容易溫飽思淫慾,所以,在一個安逸的環境裡待得久了,就不再滿足眼前所能擁有的幸福。
林有有的出現點燃了許幻山心裡想要移情別戀的欲望,只是對方從來都不會表現出自己已經被吃定了的跡象,所以,在這段不該存在的感情中,許幻山對林有有真實的感覺其實一直都是捉摸不透的。
於是,因為得不到,欣慰有些難得,所以許幻山絞盡腦汁地想要俘獲對方的心,送禮物,送名牌包,送奢侈品,各種心意毫不吝嗇,而這些卻從來都有對他的妻子顧佳付出過。
十塊錢買回的東西,我們隨處亂丟;一萬塊買回來的東西,我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因為我們知道後者較於前者而言有多難得,花費了我們多少的成本。
而這,就是「稀缺效應」的體現,女人越難得,男人便越珍惜。
在兩性關係中,女人愛自己,才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你笑,鏡子裡的自己便笑;你生氣,鏡子裡的自己便也生氣,所以,鏡子裡所反饋回來的鏡像,其實源於你本身的姿態。
在兩性關係中,男女之間的相處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欲望貪婪乃是人的天性。
女人長時間的保持無私的狀態,會讓男人覺得你的付出是一種理所應當,甚至還會覺得很廉價,而你自身因為長時間的付出也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位置。
作家張小嫻在《請做取悅自己的貴族》這本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難道不可以偶爾抱著赴宴的心情愉悅自己嗎?人生是一場秀,我們每個人都在走秀,都有自己的姿態。」
所以,在一段感情中,女人最應該做的就是好好愛自己,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愛自己,才是終生浪漫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