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元旦的來歷及習俗 人民是怎樣慶祝這個節日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建議家長講給孩子聽 元旦節是什麼節日,只有中國人過元旦節嗎?關於元旦還有哪些知識、風俗習慣,人民是怎樣慶祝這個節日呢?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孩子: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
原標題:元旦的來歷及習俗 人民是怎樣慶祝這個節日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建議家長講給孩子聽
元旦節是什麼節日,只有中國人過元旦節嗎?關於元旦還有哪些知識、風俗習慣,人民是怎樣慶祝這個節日呢?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孩子: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
對於元旦的活動和風俗以及活動形式,我們給大家準備了詳細的答案,大家一起來學習,之後再系統的講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和內涵意義。
一、元旦的由來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建議家長講給孩子聽
在中國古代,元旦指夏曆(農曆、陰曆)歲首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在西方和中國現代,元旦指公元紀年每年的歲首第一天。自公曆傳入中國,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
據傳說,中國的元旦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4000多年前,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愛民,深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其子無才,他沒把「天子」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後來舜把帝位傳給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元旦。
西方的元旦,始於公元前40年,埃及人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尼羅河水立時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前46年,凱撒把這一天定為西曆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雙面神「Janus」(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後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
二、元旦的日期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建議家長講給孩子聽
在中國古代,「元旦」具體日期隨朝代更替而不同:夏代為夏曆正月初一;商代為夏曆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夏曆十一月初一;秦朝時期為夏曆十月初一。漢武帝太初元年,鄧平等人創立「太初曆」,重定夏曆正月初一為元旦,此後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改稱夏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公元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改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以1月1日為元旦。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大洋洲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西側,是世界上最先開始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公元前46年,凱撒要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民眾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元旦延到冬至後10天。再有,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愛斯基摩人的元旦不固定,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
三、元旦的飲食習俗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桃湯、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建議家長講給孩子聽
椒柏酒
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闢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
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膠牙餳 (俗稱芝麻糖)
隋杜公瞻注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白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
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歲時廣記》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建議家長講給孩子聽
雞蛋
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鍊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說:「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湯餅
是指古代凡小麥麵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湯餅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麵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麵條之類的食品。
年糕
又稱粘粘糕,取年年糕之意。在南方用糯米製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說當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志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說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人,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僱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