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崇明區新村鄉新中村、浦東新區張江鎮環東中心村、青浦區重固鎮徐姚村等上海5個村當選為2019年新一批「全國生態文化村」。受疫情影響,近期,上海市生態文化協會已陸續將「全國生態文化村」的牌匾送至各村。
上海市生態文化協會將「全國生態文明村」牌匾送至新中村
全國生態文化村是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一項遴選命名活動,迄今為止,包括最新一批5個村在內,上海已經有29個村成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全國生態文化村的考核要求包括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產業、人與自然和諧、示範作用等多個方面。
新中村:農村生活垃圾也定時定點投放
目前在上海,城區住宅小區的生活垃圾是定時定點投放的,但在絕大部分農村地區,並不實行定時定點投放的模式,而是家家戶戶門口擺放乾濕分類垃圾桶,由村裡的保潔員定時來收運。不過,在崇明新村鄉新中村,已創造性地開展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試點。
在這個地處崇明島西北部的安逸鄉村可以看到,百日草、三色堇、孔雀草等草花盛開路邊,整個村莊乾淨整潔。在一處鄉村風格的「茅草房」內,四分類垃圾桶擺放得整整齊齊,有保潔人員值守清潔投放點位。
此外,全村設置了9個汙水處理站,實現了生活汙水全納管。全村全面完成了河道河底清淤1.2萬立方米、河坡綠化1.8萬平方米,消除了黑臭河道、劣V類河道。
村裡還聚焦「六邊四化」(路邊、河邊、宅邊、田邊、進宅路邊、單位周邊的淨化、綠化、美化、文化),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以百日草、孔雀草、波斯菊等為主要品種打造花宅、花路,共計種植面積130畝。
打造「稻米文化」鄉村
上周末,2020上海新村稻米文化節暨插秧活動在新中村舉辦,新聞晨報周到進行了全程直播。「稻文化」 「家文化」「睦文化」「賢文化」等是新中村的五大文化內涵,以此實現群眾自治、社會共治。
50年前,新中村通過先輩的辛苦圍墾而來,逐步成就現在的千畝農田。所以,「稻文化」是新中村的文化精髓之一。通過培育扶持水稻種植型家庭農場3家、農業合作社3個,新中村改變傳統家庭承包「小而散」的耕作模式,實現全村96%的耕地統一流轉給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規模化經營,種植高品質水稻達3800多畝。在種植生態水稻的同時,引進了國內一流的稻米深加工設備,形成了精白米、胚芽米、糙米的各種加工方式。在稻米文化中心,遊客可以了解現代化稻米加工技術、圍墾文化及稻米產業文化,還可以體驗製作印糕等稻米製品。
此外,新中村還大力弘揚「家文化」,倡導家風文明,形成尊老愛幼、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全村有51.9%的農戶為五星級文明戶;大力弘揚「睦文化」,倡導鄰裡互助、鄰裡守望,創建了10多個「睦鄰點」,群眾在「睦鄰點」上議事,鄰裡矛盾在「睦鄰點」解決;大力弘揚「賢文化」,村委鼓勵鄉賢在日常的群眾自治中能帶領一片,影響一方。
積極發展鄉村旅遊
在上周末的稻米文化節活動中,許多親子家庭從市區驅車遠道而來,除了體驗插秧、製作印糕,也順便進行了一場鄉村旅遊,而鄉村旅遊也是接下去新中村要大力培育的項目。
村裡把景觀廊道提升到鄉村生態農旅產業發展的高度進行規劃建設,注入「小橋流水、庭院花草」江南元素,以「桂花」為主題,建成了陸域生態景觀廊道49畝,街心花園新悅坊群眾自治為主題的「小三園」12畝。接下去,還計劃開展民宿等項目。
在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之前,新中村先後榮獲了全國文明村,上海市「五好」村黨組織、市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等眾多榮譽,垃圾分類工作受到市區兩級肯定。
素材來源::周到上海
歷史閱讀 即點即讀
《》
《》
《莫糾結,垃圾分類有邏輯!》
《權威發布丨拒絕收運!對不符合分類質量標準的生活垃圾拒絕收運》
原標題:《崇明新村鄉新中村等上海5個村被評為新一批「全國生態文化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