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山海經,《山海經》這本書從語文書上或者歷史書上知道的,還有魯迅先生所寫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也增添了不少大家對山海經的興趣,但是具體這是一本些寫什麼的書,我想大部分人除了志怪神獸記載,山海經的其他內容,應該是不知道具體到底是什麼。
女媧補天
或許在之前其他的科普文章裡,有人印象會停留在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和精衛填海,這四個小時候經常聽到的神話故事,均出自山海經。
因為我們現在的娛樂方式都被電子設備所代替了以前的讀書寫字的興趣,現在已經很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地閱讀一本書籍。然而大家不太了解的山海經,來歷非常值得深究,據各個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山海經,很有可能是一部奇異的世界百科全書,一個人類丟失的時代。
難逃厄運的志怪奇書《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出現在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該書作者至今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而《山海經》這樣的一本上古奇書,可以說是震懾四方。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歷代君主對《山海經》頗為客氣。秦始皇焚書坑儒,這本沒燒掉,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摒棄的書不少,《山海經》也不在其列。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但他被漢武帝給煽了以後,發奮撰寫《史記》,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最後他在《史記》中老老實實地寫道:「至《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其實不光是司馬遷,歷代史家遇到《山海經》,都要打個寒戰,對它的內容、都忌諱如深。
清朝乾隆年間修訂《四庫全書》時,紀曉嵐負責編撰《四庫全書》,後世很多人將這部書稱作是對華夏文明的大清洗,因為他根據當權者的需要禁毀了大量的古籍,收繳的禁書高達3千多種,有將近15萬部,而山海經也被他列為禁書。
紀曉嵐大菸袋一磕點上抽了一口靜靜地說道:你想天下大亂嗎?看看這書裡都記載著什麼,這不利於大清社稷江山……
因此乾隆皇帝把天下的書籍毀了一半,收了一半。四庫全書確實保存了很多珍貴的底本,但同時借修書之名大興文字獄,焚毀書籍達3000多種,刪減修改更是不計其數,以至於我們現在看到的《山海經》已經不太完整了。
但大家有沒有發現歷史是驚人的相似,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廢黜百家,清朝乾隆的「文字獄」,也學著搞這一套,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是讓人們遺忘什麼?或者說害怕人們記得什麼?
後世驗證發現的「世界百科全書」?
比如在《山海經》中曾經記載,「西南隅有人,黑如碳」。在我國的西南地區是四川貴州等地,雖然說天氣比較熱,其人嬌小,卻並沒有焦黑如碳。但從世界地理去探討的話,很有可能就是印度尼西亞人,他們的皮膚確實是焦黑如碳。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墨茨博士,研究了《山海經》,其根據《東山經》裡的記載,在北美,試著進行按經考察。她一英裡一英裡地依經上記過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
最終驗證了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而我們再看看南山經,很可能就是古人類的遷徙之路。因為在《南山經》中提到的很多動物,一樣在中國可能不會找得到原型,若是我們把眼光放遠,縱觀全世界,肯定能看到類似的動物。
比如《南山經》中記載的第一座山,招搖之山。這裡有一種名叫狌狌的動物,形狀像猴子,但是長著白色的耳朵,匍匐著像人一樣的行走,也就是佝僂著兩足行走,那麼只有長臂猿是這樣的。
巧合的是在緬甸,正好有這麼一種白耳長臂猿。它的名字叫白頰長臂猿。白頰長臂猿有兩邊臉頰有白色的長毛,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耳朵,可以說從外觀上幾乎完全重合。
白頰長臂猿
而我們可能之前想要重新閱讀山海經,或者推薦給孩子們課外讀物的時候,常常因為文言文晦澀難懂的隔閡和沒有,無法真正領略到山海經的獨特魅力之處,很多時候都會因為字數篇幅太多,覺得浮躁,而拋之腦後。
如果是因為之前的山海經書籍白紙黑字的枯燥無味,而錯過了這樣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不如看看精美插圖,加上輔助注釋譯文的彩繪版山海經。
裡面還對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了注音,幫助大家掃除閱讀障礙,就可以深入品味作品的內涵。
500多幅手繪動物、人物圖,20餘幅《山經》、《海經》方位考察古地圖,我們就可以得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
這樣的49元經典國學,用一個月看完的話,每天不到2塊錢就可以輕易地把我們帶入最古老經典中記載的陸離世界,孩子也能通過彩色的描繪空間,輕鬆感受到地理人文故事的科普,相比沒有深度內涵的故事書,山海經難道不值得全家一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