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需要「痛苦翻譯師」

2020-12-14 澎湃新聞

本文為虎嗅×XPS「精要主義」主題特約撰稿

採訪|吳俊宇 蕭涼

撰稿|吳俊宇

Douleur exquise,一個無法翻譯的法文詞彙。

在醫學上,指局部的劇烈疼痛。在情感上,指失去一個人,或明知愛一個人而不可得,卻仍無法割捨,無時無刻不渴望待在對方身旁的椎心之痛。

《Douleur exquise》也是法國作家和藝術家蘇菲卡爾在1984年所出版的一本遊記,她懷揣著和普通人一樣的失戀痛苦,通過旅行和思考,用另類的文字和影像,記錄和剖析分手前92天,分手後99天的全過程。正如本書臺版文案寫的那樣:

「藝術家將二十年前的一場心碎分手,變成一部詩意、動人,甚至帶著幽默的藝術作品。這既是一場藝術演出,也是女性以精神及想像克服傷痛的計謀。」

這本書成為了人們的「失戀聖經」,很多人追隨蘇菲卡爾對痛苦的求索,來紓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蘇菲卡爾本人也因為對痛苦的極致理解,獲得了包括哈蘇攝影獎在內的無數褒讚。

多年以後,藝術家黃鶯翻開了這本書,正在疫情期間,每天從新聞中聽到無數壞消息的她,再次回想起藝術家的責任:用「出格」的方式,為大眾承擔和表達難以名狀的痛苦,並探索精神層面前進的方向。

痛苦與突破

你或許在幻藝術中心見過新媒體藝術展《十三場夢境》;或許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期間,見過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的藝術裝置「鏡球」;或許還在國貿商城見過大型裝置藝術作品W·Love。

黃鶯與她的愛人在峰的藝術作品,時常出現在一個個地標之中。

除了這些公共藝術項目,他們的藝術作品,也在雪梨白兔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巴西奧斯卡尼邁耶美術館等舉辦的國際頂級藝術展覽中亮相,並且擁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和當下佔據了社會主流話語權的企業家、創業者、娛樂明星不同, 當代藝術背後的創作者往往相對低調,甚至充滿某種神秘感。他們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以及情感模式,也並非大眾所熟知。

他們對自由的大膽追求,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心馳神往的狀態,有時這也是理解藝術的門檻。但藝術又何曾需要理解標準答案,那些藝術專業術語,只屬於藝術專業學術。無論是電影、文學還是畫作,大眾都能從這些藝術中找到對自己的意義。

而黃鶯和在峰所做的,就是用自己對痛苦的理解和表達,幫助大眾直面痛苦這件事。

常人往往無法理解藝術家。藝術家存在的真正價值,往往無關金錢也無關名利。藝術家的存在,其實是為了幫助公眾喚醒內心,讓他們真正尋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用雅斯貝爾斯的話來說:它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藝術家可能有時自尋煩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黑洞,不可能像平常人那樣醉生夢死快樂地生活,他老想搖醒那些人,但那些人不想醒。」黃鶯纖細的手腕晃動著,肢體沒那麼有力,但語氣和表情卻很堅定。

黃鶯時常無法準確表達內心的感受。

在視頻對話中,這位優雅的女性時常希望試圖抒發一些東西,但卻總有種被堵住的感覺。採訪偶爾會進入短暫的緘默。

《十三場夢境》2018年

這並不代表她沒有想法,犀利與澎湃潛藏在心中。她的作品極具張力和銳度,又被瑰麗與魔幻所渲染,這才是她真實的內心世界。

黃鶯油畫創作出身,藝術感悟力強,偏感性,崇尚極少主義。在峰的專業是理科和藝術史,偏理性,邏輯較強,崇尚極繁主義。後者在技術上豐富了創作維度,前者則是運用個人判斷負責斷舍離。

「藝術和技術從來就沒有真正分離過,界限是人為的偏見和認識局限。」

他們的共同點在於,不斷尋求變化,通過打破、顛覆、與眾不同的方式讓作品不斷生長。創作者本人也在嘗試突破自我認知邊界。對自我認知和對藝術認知的改變,這十年來,黃鶯在峰積極嘗試走出藝術圈,做更多的跨領域合作。

這種打破、顛覆、與眾不同實則是一次又一次攀登創作之峰,以求藝術「啼叫」的過程。一批人也因此受到啟發,從中探尋生命的意義,尋找自我的價值。

不要做以前做過的事情

生活中的痛苦,往往因為機械、枯燥、無趣,以及螺絲釘式的不自由。日復一日的辛勞只會造就倦怠甚至是失去生命力。我們總是希望在日常中尋找到自我突破,以此找到自我價值。

藝術家更是一群厭惡重複的人。

任何藝術創作都是在吸納前人思想,豐富個人閱歷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

這是打破自我、重構自我,一次次面臨至暗時刻,又重新迎來靈感曙光的過程。用黃鶯的話來說,「當代藝術一定要變化、突破、與眾不同,不要做以前做過的事情。」

打破與重構,這恰恰也是「精要主義」在黃鶯身上的展現。

從2004年參加全國性藝術展覽開始,黃鶯創作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媒介形態也涉及油畫、攝影、影像、新媒體、裝置等。王陽明所說的「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在三個階段的創作中得到了展現。

第一個階段是「見自己」。此時的載體主要是油畫。她在油畫這個「僅僅與自己對話」的媒介形態中徘徊了十年。油畫二維空間承載內容有限,2011年黃鶯開始嘗試數碼繪畫,風格走向象徵主義。這種頻繁運用象徵手法暗示內心,構築幻覺與意向的方式讓她積累了面向下階段的經驗。

第二個階段是「見眾生」。2012年初在今日美術館的個展《仙鏡》達到了新突破。她以攝影和影像形式展開表達,把個人的身體和形象融合作為創作載體,通過數位技術拼接合成,製造了一幅具備東方美學和現代藝術交融的陰鬱詭譎。

《仙境 No.7》2011年

冷酷仙境中,黃鶯的身體與自然交織,她看似以變異的方式進入了世外桃源,然而這裡卻更為冷酷孤寂。這是她對2003年「非典」的思考,也是對人類與自然對抗、妥協和變異乃至現代商業社會爾虞我詐、急功近利的現實反思。在流動影像中,思考和情感得到全部宣洩。

第三個階段是「見天地」。旅行往往是靈感的來源。《仙鏡》之後,黃鶯與在峰選擇逃離固有環境,在日常生活外的空間尋求新的感受與經歷。倆人的足跡因此遍布世界。

在這個階段中,在峰更深融入了黃鶯的創作,一方面他把更多前沿技術引入,另一方面則是幫黃鶯打破固有的圈層,進入更廣泛的社會、公共藝術領域。

他對黃鶯而言,不僅僅是精神上的伴侶,在創作和作品實現上更是互補。黃鶯的痛苦在在峰的引導下得到了更高維度的表達。

在峰利用計算機編程重組旅行中所拍攝、錄製的影像作品,通過數位技術讓這些作品在程序之中自然生長。過往具象的表達被技術碾碎了,被具備形象思維的編程人員重新編碼,光影和水波在代碼中遊蕩,最終落地到了藝術裝置或數字繪畫作品中。

數位技術帶來的變幻莫測使得創作者不再具備絕對控制權,計算機有自己的邏輯和語言,這就像諾伯特·維納的控制論,一個變量可以調節,另一個則不可控。

計算機技術為黃鶯提供營造了一個一個非常抽象化,但卻和她情感溝通更豐富的方式。黃鶯需要在不可控帶來的未知與興奮中展開選擇——代表女性主義的三角形,恰恰是在代碼演變過程中被她在內心深處所覺察的抽象符號。

事實上,美國著名女性主義藝術家朱迪·芝加哥的代表作《晚宴》曾以象徵女性生殖器的符號三角形為框架展開一系列創作。追根溯源,二戰德國集中營中倒轉的黑色三角形就曾被女同性戀或女權主義者視為自豪和團結的標誌。

黃鶯2017年在巴西庫裡蒂巴雙年展中呈現的《無象》漸漸凸顯了這個元素,通過數位技術消解了符號的性別屬性,它更為開放自由,可以自我生長。2019年的沉浸式展覽《十三場夢境》更是在多個作品中被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eepink投影映射裝置——一顆鑽石外形的「數字之心」,觀眾可以參與其中和作品互動。

《Deepink》2018年

這個作品希望闡述的是數字時代情感的歸宿,在網際網路泛濫的今日,我們漸漸失去了「愛的自信力」。

「這顆變幻莫測的數字之心似乎摸不著、參不透,也無法追逐,甚至還有幾分虛幻和冰冷。然而,總有一個個年輕男女觀眾會站在作品下,得到不同的顏色和答案。」作為女性,黃鶯有著自己的思考。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我們依然期待探尋自己對愛所認知的的答案。

「藝術提供了一種非常態的體驗,當你回到常態,你會對之前的現實和自我有重新的認知。」

三個階段,黃鶯和在峰對世界的思考在不斷深入,從過去的自我表達,到後來的情感宣洩,再到如今的互動、包容以及帶領觀眾主動思考成為作品中的主角,黃鶯從過往創作中所展現的迷惘、悲觀、自戀中一點點走出來,「愛、包容、開放」則是逐漸深入。

讓一部分人先出格起來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往往被996所圍困,被007所規訓。幾乎不敢用任何出格的方式去展開自我表達。因為任何出格可能都意味著工作生活的傾覆。

不敢在客戶面前出格,也不敢在老闆面前出格。我們甚至愈加缺乏對庸常生活的反思能力,而是沉浸在消費娛樂中無法自拔。

這樣的生活需要藝術家來喚醒。

普通人或許難以意識到自己牢籠般的生存處境。只有真正關心人類的人才會關注普通人的真實生存狀態,而不是把普通人當成是榨取金錢的工具。他們往往希望用更尖銳的聲音去喚醒世人的思想。

他們選擇「愛、包容、開放」,他們著眼於更寬闊的世界——這不可避免與這次疫情的反思有著密切聯繫。

用今日歐洲乃至世界最引人矚目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齊澤克的話來說:

置身疫情,要永遠著眼於全球性景觀。

今年3月,《三聯生活周刊》和齊澤克的對話談到,當下世界面臨三重危機:

醫療危機、經濟危機,外加(切勿低估的)心理健康危機。最大的危險在於以疫情為名,實施看似合理實則野蠻的行徑,例如「放棄對老者和弱者的照料」或是簡單接受「適者生存」這一邏輯。

這些現實危機大眾尚未警覺,但是以齊澤克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卻已經清晰預見。

實際上,這也是黃鶯和在峰正在面臨的問題。年前,黃鶯和在峰原本受澳洲旅遊局的邀請,計劃在今年2月中旬在西澳旅行體驗,創作一件新媒體作品展出。但由於因為疫情,訂票航班一再更改,直到澳洲關閉大門,委託因不可抗拒力暫停。

相比個人境遇,黃鶯更憂慮的是,虛擬世界變成了主體,虛擬世界的喧囂和親密代替了現實世界的空蕩和不安,全球化景觀似乎一夜間清晰可見。過去人們一直將現實作為虛擬迴路,把虛擬世界延伸到現實空間中。但現在一切在顛倒,大眾似乎成了依附網絡終端的電子羊。

她在創作瓶頸期中,期待著對新的主題展開思考。

「藝術家、藝術表達,本來就不能溫和,溫和等於平庸,它必須得要出格、出格、出格」。採訪中,黃鶯用柔和的語調同時說了三個「出格」,她在不斷在嘗試抗爭與自省,試圖把自己情緒中的痛感釋放出來,以此引起身邊人的反思。

黃鶯深受一批思想家、藝術家的影響,她嚮往奧基芙的純粹,崇尚小野洋子的女性爆發力,也著迷於馬爾克斯的詭譎以及博爾赫斯的想像力。

在當下的疫情時代,她更是認同杜尚對不斷重複發生的事情感到厭倦的「laziness」(怠惰感)。

某種意義上說,杜尚其實就是「精要主義」的歷史先驅,他可以在極少主義和極繁主義之間穿梭往來,在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上添上兩筆鬍鬚便成就了《帶鬍鬚的蒙娜麗莎》這一曠世名作,被譽為「反藝術的藝術家」。

杜尚這種怠惰並不意味著放棄藝術的失語,而是意味著更有力、更出格的表達。

疫情期間大量活動都無法正常啟動,對黃鶯和在峰這樣的新媒體藝術家而言,展覽無法展開,作品無法在現實空間中呈現,他們開始在虛擬空間中尋找更多媒介載體。

從公共層面上看,在疫情時代,每一個網絡上的發洩者,都似乎變成了數據,或者是被商業分析的對象,人的個性被淹沒和消解。

「你很無奈,個人力量太過渺小,人們都身處共同的困境之中。」但黃鶯依舊有著自己必須表達的欲望,她愈加明晰的三角的符號,代表著鋒利和向上,這是她骨子裡無法拔出的叛逆。

在疫情期間,她沉浸在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雲遊》中,希望用碎片化的敘事代替線性敘事,對地表的探索和對身體內部的探索交織起來,她還在和凱薩琳·海勒共同思考《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希望探究我們的身體在資訊時代未來的命運。

這些,都與這場疫情的反思相關。精要主義的自我突破、自我重構的精神會繼續雕刻其中,也將是黃鶯下一場痛苦、有力且出格的表達。

相關焦點

  • TED視頻演講:靈性開悟會終結人類所有的痛苦!
    3年前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我終於擁有了我所渴望的一切,但腦海裡仍有個聲音對我說「我需要更多才能快樂」。 越多地去審視自身的痛苦,我越看到同樣的痛苦也困擾著我身邊的每個人——我們不願意排隊,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沒耐心,就好像我們以為未來的某一天自己終會坐享其成。
  • 人類為什麼需要音樂?
    音樂可以調劑緊張、單調的生活,使我們的神經得到放鬆,有益於身體健康;可以幫我們排除憂愁和悲傷,使我們從痛苦中解脫;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甚至還能用音樂來輔助治療一些疾病……但是,如果我們的世界,或者說我們的人生沒有音樂,會怎麼樣呢?答案可能讓你出乎意料。
  • 人類為何無肉不歡?驚人演講終極揭秘!
    來源:earth_shepherd隨著綠色健康生活的推廣,素食主義者越來越多,但人類「食肉」的歷史逾200萬年,人們對於肉類的需求似乎與生俱來,人類為何會無肉不歡呢你是否想過,為何我們只吃那幾種動物而不吃其它?你是否想過為何我們沒有這樣想過?在我大半生中我從未對只吃特定幾種動物的選擇有過疑慮。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原來我可以選擇,從沒有人問我該不該吃動物,我們生來不就是吃動物的嗎?無論在哪裡,大家都是把肉塞進嘴裡,似乎沒有什麼不妥。於是我很好奇為何那些和我一樣有理智有愛心的人,就這麼停止了思考和感受。
  • 王爾德:悲傷是人類所有感情的極致,只有在痛苦中詮釋痛苦的美麗
    他誠實地面對人生的苦難,上升到藝術層次的反思,在痛苦中看出幸福的偉大。悲傷帶給王爾德一個全新的世界,過去他完全以享樂而活,把所有的悲傷和苦難拒之門外。在獄中經歷一系列的痛苦的折磨和掙扎後,他回想起母親晚年困頓時經常引用的詩行——從未在悲傷中咀嚼過麵包,從未在午夜時分哭泣著等待黎明的人是不了解你的——來自天國的力量。
  • 鄭羽淇《灑脫人類》上線 解析戀愛的甜蜜與痛苦
    來源:新浪娛樂9月10日,Kiki鄭羽淇二專《羽淇那樣,不如這樣》中新歌《灑脫人類》上線,歌曲解析戀愛過程中甜蜜與痛苦。在鄭羽淇第二張個人專輯中,《灑脫人類》是一首態度鮮明的情歌,表達了她在現實中對於感情的複雜態度,既有甜蜜也有疼痛,有憤怒也有希望,最終希望所有人都能坦然的面對自己的戀愛經歷,更有勇氣去愛。《灑脫人類》由張天野作詞、林採欣譜曲,「不如換個思維 戒了舊情 做灑脫人類」,面對感情的隔閡與背叛,鄭羽淇更願意選擇做「灑脫人類」。
  • 魁拔:天神為何瞧不起人類,他們喪失了基本的人性
    在天神的心中,他們高高在上,是真正的貴族,那麼他們為何瞧不起人類呢?但是當鏡心出現後,現在只需要犧牲兩個人便能保存大家,可是他們卻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而鏡心對此的評價只有一個詞語——自私!而蠻小滿也為做出了所謂的解釋:曲境一號上的所有妖俠,參加討伐魁拔的目的無非只有兩個,一個乃是獲得軍功,另一個則是滿足自己與世間最強大妖俠交手的願望。但是當他們見到魁拔的強大之後,開始產生了懷疑,為了所謂的榮耀他們真的心甘情願的去送死?
  • 一拳超人:身為人類的餓狼,為何一定要成為「怪人」?
    明明正派武道大師邦古的頂尖弟子,卻最後走向了人類的對立面,成為了專門狩獵英雄的「怪人」!餓狼到底所思所做為何,本是人類的他,為何要自稱為「怪人」?以狩獵人類英雄而開始行動的,自稱「人類怪人」的餓狼!我叫餓狼,憧憬怪人而進行修行擊潰過眾多武術道場的男人!
  • 《金秘書為何那樣》:痛苦的事情,只要我自己痛苦就好了
    《金秘書為何那樣》其實是一個甜度挺高的一部韓劇,雖然可能他們小時候的遭遇是很可憐,但是後期他們的戀愛真的是超級甜啊!第一集一開始就是說金秘書在很好的幫助李英俊處理完了一系列的工作之後,金秘書就對李英俊提出了她要辭職的想法。
  • 人類的鬍子為何沒有被淘汰,究竟有什麼用?這可大有用途!
    人類的鬍子為何沒有被淘汰,究竟有什麼用?這可大有用途!根據拉馬克的用進廢退,任何生物體中沒有用處的器官將會在進化的過程當中被拋棄,從人類祖先到現代人類,身體上毛髮的褪去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在人的身體內,卻有很多不符合拉馬克用進廢退的器官存在,就比如人身體內的闌尾,闌尾在人身體當中的用途並不是特別的大,人們還會因為患上闌尾炎而進入醫院,通過手術的方式切除闌尾,緩解痛苦。
  • 研究發現:幾十萬年前,原始人類已學會冬眠,為何現在不行了?
    比方說刺蝟會縮在自己的巢穴中、熊會躲在洞穴裡,就連在夜晚出沒的蝙蝠,也會躲進人類的閣樓中或者是洞穴中睡覺,只需要休息幾個月,就可以度過漫長又寒冷的冬天。看起來是不是非常厲害?那麼,為何人類卻沒有辦法進行冬眠呢?有趣的是,近日的一段研究發現,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也是會冬眠的,那麼,為何現在不行了呢?
  • 費米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為何困擾人類多年?暗示人類未來的真相!
    費米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為何困擾人類多年?暗示人類無法承受的真相!所謂悖論其實就是在一種情況下推理出來的兩種不同結果,這兩種結果都存在著合理依據。關於外星人的存在,一直是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曾經就出現過一個物理學家,他隨口而言的一句話成為了整個人類中最可怕的預言,這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直到現在都缺乏證據來證明當時他的言論。1950年物理學家費米曾與好朋友對外星文明進行研究。在討論外星人和飛碟是否存在的問題是,費米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讓人們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得出合理的解釋。
  • 為何只有人類睡覺需要蓋被子,其它動物就不需要?
    其實,床是現代人發明的物品,以前人們睡的地方大多數都是山洞、鋪著草蓆,蓋著野獸皮或者衣服等,那麼為什麼人類睡覺的時候需要蓋被子呢?追溯到被子的起源,出現被子是因為最開始人類是群居的,一伙人住在一起,大家相互取暖,也不太需要專門生產特殊的被子。但是後來隨著文明進化,大家意識到共同生活存在很多健康衛生問題,而且相互之間也會不好意思,因此就有了床的誕生。
  • 「罕見」白虎背負了人類的偏愛、貪婪,和近親繁殖的痛苦
    人類的獵奇心理,催生出一隻又一隻的白虎,甚至還有金虎、雪虎,但這早已讓它們陷入了近親繁殖的痛苦。人類為了保存下這些罕見的特點,對白虎進行了喪心病狂的近親繁殖。換句話說,現在已知的白虎都是近親繁殖的畸形產物,它們的祖先是一頭名叫莫罕(Mohan)的白虎。
  • 《釜山行2:半島》新劇照公布 喪屍席捲半島人類痛苦求生
    《釜山行2:半島》新劇照公布 喪屍席捲半島人類痛苦求生 《釜山行2》新劇照公布 喪屍席捲半島人類痛苦求生
  • 人類牙齒為何如此脆弱
    在過去的30年餘年裡,我一直致力於研究現代人、人類祖先以及其他脊椎動物的牙齒。與現代人類不同,大部分脊椎動物都沒有牙列不齊或齲齒等牙齒疾病。人類祖先也很少患牙周病或智齒阻生。其他的脊椎動物只需要用牙齒抓住並殺死獵物就夠了,而哺乳動物則需要從每一餐中獲取更多的卡路裡。為了做到這一點,它們必須充分咀嚼自己的食物。哺乳動物的牙齒操縱著咀嚼的過程。通過施加壓力,牙齒會固定住食物並致其破碎。為了充分地發揮咀嚼的作用,牙齒咬合需要精確到毫米級。為了便於咀嚼,早期哺乳動物已經喪失了換牙的能力。
  • 《道德經》裡的一句話,揭示人類痛苦的根源
    人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試圖得到期望以外的東西。——塗塗大家好,我是塗塗,今天想通過《道德經》跟大家聊聊「幸福」和「痛苦」這個話題。1.幸福的分界幸福是什麼呢?這就是「有」的狀態,有了比較,有了欲望,有了執念,心理上就會失衡,痛苦應運而生。有欲望,是痛苦開始的地方,是萬惡之源。當然不要誤解,並不是說人要一點欲望都沒有,就連呼吸心跳也不需要,那就只能去死。而是說,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要追求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東西。
  • 動物尾巴作用大,對平衡更重要,為何人類卻沒有尾巴?
    人類是唯獨沒有尾巴的物種,這大概是非常多人的共鳴。這個關於大無數動物都存在的布局,為何唯獨人類不具備?人類在進化過程當中歷史了甚麼,讓它們的尾巴沒有留存至今。上風既然這麼彰著,為何人類大概說人猿總科下的物種要選定把尾巴退化掉呢?這還得要說到天然選定,謎底非常簡略,沒須要。不消,留著即是負擔,既花消能量有礙事,豈非要留著過年?猿和猴在2500萬年前產生了分別辨別,走上了差別的進化路途。
  • 傳說肥皂泡破碎瞬間,溫度比太陽多4倍,為何人類感受不到高溫?
    傳說肥皂泡破碎的瞬間,溫度比太陽多4倍,為何人類感受不到高溫?傳說肥皂泡破碎瞬間,溫度比太陽多4倍,為何人類感受不到高溫?比太陽溫度還高的物質很多人都感到驚訝,這樣一個小小的泡泡,溫度怎麼可能比太陽高呢?專家經過研究發現,肥皂泡在破碎的那一瞬間,產生的高溫是人類無法想像的,它的溫度能一度達到2萬攝氏度,比太陽多出整整4倍,那為什麼肥皂泡的表面溫度會這麼高呢?
  • 尾巴能維持身體平衡,既然用途這麼廣泛,為何人類沒有尾巴?
    尾巴能維持身體平衡,既然用途這麼廣泛,為何人類沒有尾巴?自然界中存在形態各異的動物,包含鳥類、魚類、爬行動物等等,它們都有各自的特徵,大多擁有眼睛、嘴巴等,這已經成為它們的標配。人類卻沒有尾巴,包括其他黑猩猩,很多人感到奇怪,既然尾巴的用處這麼廣泛,為什麼人類沒有進化出尾巴呢?尾巴能維持身體平衡,既然用途這麼廣泛,為何人類沒有尾巴?為何人類沒進化出尾巴?
  • 同樣是哺乳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生孩子會疼得撕心裂肺?
    女人在生娃時,還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順利將孩子生下來。 至於為何髖骨會變窄,還是為了能讓人站起來行走時能更好的平衡身體。不然的話,只會像黑猩猩一樣,站起來走路扭扭捏捏的。唯有髖骨窄了,人類才能平衡,但同樣的這也讓人的產道開口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