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很不好說話,我應該留下還是跳槽?」
「進入倦怠期,是否要重新開始職業規劃,嘗試完全不同的軌道?」
「想換崗,但剛被拒絕,現在應該怎麼辦,是走還是留?」
……
跳槽的原因千萬種,把眾多跳槽計劃者歸結為三類:
跳or不跳地反覆糾結;
跳了之後懊悔武斷與短視;
最終還是沒有勇氣,一邊倦怠一邊抱怨。
為什麼很多人在跳or不跳之間糾結?原因大致有兩個:
擔心跳槽後的職場發展比跳槽前的更糟。辛辛苦苦忙一場,結果還不如前任,會讓人很無奈。
擔心跳槽後的那家,與現在的這家差不多,才出狼窩又入虎穴。如果是一坑跳至另一坑,在哪都一樣,又何必折騰呢?
從網上發布的報告可以明顯看出:中高端人才五年內平均跳槽次數都在2次以上。
然而,跳槽是個技術活,它絕不只是張口這一刻說出的兩個字,也不是衝動之下的簡單轉身。
跳槽之前與之後,聯繫起來,是一個系列化進程。例如對跳槽的計劃、預判、自我評估、職位認知,獵頭接洽,面試籌備,薪酬談判,離職程序,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路成長……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需要跳槽?什麼時候是跳槽的好時機?
01
跳or不跳?
一直沒換過工作,沒什麼可驕傲的!
一個人一直不換工作,公司離職率低真的是好事嗎?不盡然。
美國學者庫克提出了一條庫克曲線,這條曲線從如何更好地發揮人的創造力的角度論證了員工流動的必要性。
曲線告訴我們:創造力的發揮有一個最佳期BC,超過了一定年限,僱員的創造力會進入衰減穩定期DE。
若想要激發自己的創造力,應及時變換工作崗位和環境,或流出企業。
網上看過的一個段子很有意思:「公司員工想離職因為公司待遇太差,她找到了一個比現在收入高上整整3倍的工作後找老闆攤牌。
結果領導說的第一句話是:「你能值這麼多錢?」
值不值有人願意支付就是真,老闆的話完全否定了她本就有的能力,說明不自知的情況下她已經喪失了展現自己的機會。
工作時間久後你會發現公司寧願高薪應聘一個能力未知的新人,也不願意給有所表現的老員工更多資源或者更好的待遇。
同樣的,崗位固定化後調整變得困難,再多的才華也變得難以施展。
02
最完美離職
需耗時半年
如果一年後還是現在這個樣子,你可以接受嗎?
比如猶豫要不要換工作,就想像一下如果一年後還在現在這個公司,是什麼心情。如果不能接受未來的自己,就要馬不停蹄從今天開始行動。
不知道該不該的時候就假設,不知道對不對的時候就多問自己為什麼。
為什麼還在這裡?你進一步的打算是什麼?假如你要跳槽你準備到哪兒去?你準備這份工作幹到退休嗎?
有句話很動人: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了才會看到希望。這是堅持的魅力。
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選擇定然大于堅持。
同樣的選擇不是指問題爆發迫在眉睫再做決定,而是指我們要時刻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利。
大學生穗子就吃過幾次跳槽的虧,第一次她想著進小公司學的東西多,結果剛入職4個月公司就宣布關停;
第二次她入職技術崗,好不容易成了行業骨幹,想著跳槽當領導,裸辭後才發現幾家同行大公司籤署了內部協議,不接受任意一家離職員工。
資深獵頭表示:一個人要真正實現一次完美的跳槽,從有想法跳槽投遞簡歷開始,到最後經過輪輪面試找到合適的企業,往往需要6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
一個人和一家企業的矛盾不是一瞬間爆發的,它是日積月累的一個過程。等真的覺得處境難熬,已經為時已晚,焦慮以及時間的緊迫很容易選錯,造成失敗的跳槽。
03
我知道你不想跳槽
但別拒絕面試的機會
沈帥波曾發了一篇創業多年來的用人感悟,他反思花了幾百萬後才意識到員工和老闆的最佳關係是互相成就:「互相成就需要的是同頻,尤其是認知上的同頻,其次是狀態上和目標上的同頻。」
偏偏變才是永恆不變的事情,想要一直同步,我們就必須不斷的刷新認知,時刻保持最先進的市場敏感度。
義大利經濟學者帕累託曾提出過二八定律,他從19世紀英國人財富分布的大量事實中發現: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
同樣的職場還是生活裡20%的人會共同前進,60%的人被動地被周圍的人同化,剩下的20%一直在退步。
如何成為人流裡小比例的前行者,未雨綢繆便是關鍵。
最後只想說:工作再開心都別忘了出去看一看,只有保持市場敏銳度,了解市場最新趨勢,才能把握住主動選擇的權利。
跳槽,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是件重要的事,但也沒有必要太過憂懼。
只要認真梳理,深入理解自己的特質和願景,調整人生的步伐,就一定能找到真正喜愛並能為之創造價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