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馬奈及其未完成作品
愛德華·馬奈(1832—1883)出生於法國巴黎,是19世紀著名畫家。馬奈被稱作是19世紀印象主義奠基人以及代表畫家,然而馬奈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印象派畫家,雖然他與印象派畫家保持著極為緊密的聯繫,但他卻只參加過少量印象派的畫展。馬奈的藝術理念雖與印象派畫家遙相呼應但他的繪畫技法、語言以及對畫面結構的理解安排等都與莫奈、畢沙羅等典型的印象派畫家有著很大的區別。馬奈並不像他們一樣將精力大多放在色彩表現上對於物象的形態輕視,將輪廓處理得模糊不清。
誠然馬奈本人和其他人一樣注重對自然的外觀寫生,捨棄傳統色彩大膽採用鮮明色彩以及對光學知識的應用顯得他和其他印象派畫家一樣。然而偉大的愛德華·馬奈對於繪畫發展的貢獻絕不止於此,他不只是以富有革新精神的藝術態度以及對光與色彩的認識影響同時代的印象派畫家。他對畫面平面效果創作的革新使繪畫從傳統的立體空間得以解脫,他使用的簡練準確的繪畫語言直接真實的表現所見啟發畫家脫離繁複的傳統繪畫語言與技法。他對後來者如塞尚、凡·高等的影響可以說是進一步將繪畫帶上了現代主義的道路。
愛德華·馬奈出身富裕的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與他熟識的人皆被他那極具紳士派頭的舉止折服。據說在當時的巴黎,馬奈以其出色的個人魅力吸引了一批同時代的藝術家聚集在其周圍。同時馬奈又是一個不受拘束勇於追求藝術革新之人。他年輕時做過見習稅收,還曾參加過國民自衛軍,參與過革命暴動。馬奈的這種紳士的優雅與其天性的糅合我們可以在其作品中直接觀察、感受得到。
馬奈「未完成」的繪畫作品數量是非常多的,有些是非常明顯的未能如願完成的作品。這大概與馬奈面對對象寫生時間過短,雖然未能完成卻也不得不終止,以及和馬奈作畫過程中創作構思的變更與捨棄有關。同時還有許多未完成作品在某種意義上不能用「未完成」來形容。例如,這幾幅畫作在完成度上無法與馬奈的那些著名的完成作品如《吹笛子的少年》、《陽臺》等相比,畫面效果以及表現力等更是相去甚遠,亦沒有作品中馬奈特有的畫面結構、具有金屬色澤的美麗色彩,以及直接明快的輪廓線。但仍保留著馬奈作品一個很大的特點---直接。
馬奈在創作這些作品時便可能沒有想過要將其創作為一幅深入完成的力作,他只是直接地描繪罷了。用這草草逸筆將眼前人物描繪下來。因而這些「未完成」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完成」的。或許我們將這些作品稱之為「速寫」更為合適吧。首先,這些作品在畫面的整體角度來說是完整的,亦有著其獨特的表現力。同時,整個畫面中的節奏也是完整的。例如圖2-07與圖2-08中畫面所描繪的人物形象雖然簡單背景卻相對更加簡化,因而保持了具有完整感的畫面節奏。這種筆觸節奏的把握對印象派以來直接畫法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畫家們不再使用前人們所使用的複雜的繪畫技法,甚至將19世紀初講究「明遮暗透,厚塗薄蓋」3的直接畫法的技法都進一步簡化,只將厚塗厚遮的方法抽離出來使用。使用這種油畫技法繪畫,經營畫面用筆的節奏,色彩的變化便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隨著技法的簡化,畫面語言本身被進一步重視,同時畫家們對畫面結構也有了新的認識,這也導致繪畫理念在不久的將來大步飛躍。這種模糊了「未完成」與「完整」界限的畫面效果,作為一種特別的「未完成」繪畫出現在西方繪畫的發展史中,使的對之後的繪畫作品判定是否未完成變得更為開放,「未完成」的作品開始即包括不在畫家計算之內終止的作品,也包括了具有畫家思慮後絕妙收尾的作品,對繪畫作品的評價也開始導向多元。
馬奈未完成作品的產生,除了藝術理念的轉變之外,寫生條件的影響也是產生這種未完成作品的一大原因。在寫生過程中無法使模特保持更長的時間,因而不得不做出更短的寫生計劃,加快作畫速度,捨棄一些畫面中更深入的刻畫。但即使如此,寫生中的種種變化也會使作畫中的畫家有些手忙腳亂,例如圖2-09中的這幅未完成作品便顯得未能完成馬奈的既定計劃,手臂等地方有著明顯的慌亂,未能完成。
第四節莫奈及其未完成作品
與馬奈同時期的克勞德·莫奈(ClaudeMonet,1840---1926)是19世紀印象派繪畫的代表人物,有「印象主義之父」的稱謂。「印象派」這一名稱便來自於第一次印象派展覽中人們對其作品名《印象·日出》的調侃。他是典型的印象派畫家,印象派繪畫理論的誕生與實踐中大多都有他的影子。
變化。同時他又極為擅長將光影與色彩轉移到畫布上的表現技法,並不斷對這技法進行實驗、改進。莫奈繪畫還有一個特點是改變了畫面中物體輪廓與陰影的畫法,他減弱輪廓線的清晰程度,並使陰影相較於古典繪畫更加鬆散,並使暗部與陰影的色彩明亮透明起來。將莫奈稱為典型的印象主義畫家還因為其幾乎將漫長的一生全部傾注到對印象派風格繪畫的研究當中,他能夠從平凡的景色中以細緻入微敏銳的把握光線,將其魅力挖掘出來。其代表作有《印象·日出》、《草垛》系列、《教堂》系列、《睡蓮》等。其中《草垛》系列、《教堂》系列是莫奈為了研究光色與繪畫表現技法從而在不同的光線、氣候下對同一題材、同一景色的寫生。而《睡蓮》系列是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期間莫奈經歷人生種種變故,直到生命將止仍不停筆。其中部分更是在他視力低下的情況下創作的,可以說《睡蓮》莫奈自己宏偉燦爛的「第九交響曲。」
莫奈崇尚對景寫生,認為對風景的描繪應該「在現場」完成,這種觀點在當時的得到了新技術的支持,如便攜的畫框,錫管裝的顏色,扁頭的畫筆等等。莫奈邀請志同道合的畫友們一起外出面對風景的「母題」。為此他特意改裝了一條小船,以便乘坐沿著河流寫生。這幅馬奈所繪的《在小船上作畫的莫奈》便是描繪了這一場景,並且這幅畫因為是一位繪畫大師描繪的另一位繪畫大師寫生的現場而廣為人們所知。通過畫面我們可以看到印象派大師所處的時代畫家們對景寫生的狀態,這與現在我們寫生已極為相似了。簡易便攜的寫生畫架,小幅的畫框。雖然無法在畫面中看清,但在當時扁頭畫筆以及錫管裝的顏料已經出現,想必當時被畫的莫奈及作畫的馬奈也在使用這兩種寫生「神器」。錫管顏色便於攜帶,而當畫筆由古老的圓頭變成扁頭,便可以大大加快畫家們在畫布上塗色的速度,為印象派畫家追逐光色的變化提供幫助。
即便如此莫奈在很多時候也無法如願的一次將畫面完成。因為在自然當中光線與色彩的變化過於迅速,莫奈會利用許多天的時間到同一地點進行寫生,但有時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畫作最終不能完成,因而留下了許多未完成的作品。這幅《鳶尾花》便是由於這種原因未能完成,另一幅《綠色睡蓮》未完成的程度更是明顯,在寫生過程中受時間與寫生對象的制約自寫生這一繪畫方式出現至今屢見不鮮,這種影響雖沒有政治、戰爭等的影響那麼讓人感嘆徒之奈何,卻也足以讓畫家頭痛。仿佛時至今日我們還可以想像馬奈、莫奈面對漸漸離去的光線無奈聳肩時的神情。作者/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