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個視覺看待這個世界,刷新觀點,歡迎關注視覺感悟!我是老七
《摔跤吧!爸爸》,一部印度片,從各方面來看,票房都不會好:摔跤,小眾運動,觀眾連規則都不知道;印度體育,超級弱,一點說服力也沒有;說的還是女性動動員——這不是歧視,絕大多數運動,包括摔跤,男子比賽更有觀賞性;而且片長達到140分鐘。拿這個大綱去找投資人,被拒率是100%吧?
這部電影老七看了兩次。第一次看還是因為散場觀眾的感染。那天我本來是到電影院看美國大片,在影院門口等上一個片場結束。終於等到《睡覺吧 爸爸》散場了,接下來就是我的美國大片了。但散場出來的人感覺跟往常不一樣,看上去很激動,而且好些個小女生臉上都是花了妝的。出來的人都在討論剛剛的電影內容。看到這般場景,我果斷的買了一張《摔跤吧 爸爸》下個片場的票。因為先買了銀河護衛隊2的電影票,就先就去看了。看了不到半小時,就轉場去了摔跤吧爸爸片場。果然,沒讓我後悔。
目前,《摔跤吧 爸爸》正以超高口碑席捲全球,全球累計票房已逾8億元人民幣,IMDb評分高達8.8分,爛番茄收穫96%的新鮮度,《紐約時報》評論該片是「鼓舞人心的電影,喜劇效果佳,勵志且感人」。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退役多年、曾夢想成為世界冠軍的摔跤運動員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把夢想寄托在女兒身上,並成功把她們培養為世界冠軍的故事。
這是一個女性爭取命運主動權的勵志故事,更是一個批判印度社會對女性嚴重的性別歧視的故事,它的痛點、淚點,足以震撼每個人的心靈。本片片尾也有彩蛋說明這不是虛構,是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
馬哈維亞(中)和女兒、侄女
現實中的父親兼教練馬哈維亞,
在印度這樣一個體育弱國,
在艱苦的環境中,簡陋的條件下和各種嘲諷、反對中,
至今培養出了六名國家冠軍,
其中四名曾在國際賽事中獲得金牌,
實現了他的世界冠軍夢。
吉塔和她的獎牌
隨著女孩們的成績越來越顯著,
以及電影《摔跤吧!爸爸》的熱播,
馬哈維亞被譽為「印度女子摔跤之父」,
珀尕家族也被稱為「摔跤手家族」,
這個印度獨一無二的家庭,
開始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
獲得2014年大英國協運動會女子摔跤冠軍的巴比塔
印度西北部的哈裡亞納邦,
是一個流行摔跤,
以盛產優秀摔跤手出名的邦。
馬哈維亞就出生在這裡一個叫做巴拉利的小村莊。
他16歲到德裡接受摔跤訓練,
一直摔到邦冠軍,
但由於經濟問題,
馬哈維亞不得不在1987年終止了摔跤之路,
他的世界冠軍之夢從此破滅,
回到小村莊的他,
更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摔跤教練。
馬哈維亞正在家中訓練女兒們
第二年,1988年,
馬哈維亞有了第一個女兒吉塔,
然後是二女兒巴比塔、三女兒利圖,
雖然已經有了三個女兒,
但他從來沒有想過讓她們成為摔跤手:
「對我來說,
摔跤就是男孩們的事情,
我從來沒見過女孩們在泥土裡摔跤,
也沒有想過自己的女兒能成為摔跤手。
但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之後,
這一切改變了。」
馬哈維亞的四個女兒、兩個侄女、一個兒子,他們都在接受摔跤訓練
那次奧運會上,
印度女子舉重運動員卡納姆·馬勒斯瓦裡獲得了一枚銅牌,
儘管是銅牌,但足夠令人振奮。
要知道,
印度至今在奧運會上一共只獲得過9枚金牌,
而且在1980年奧運會之後到2000年這20年的5屆奧運會上,
印度獲得的金牌、銀牌數全部為零,
只有兩枚銅牌,包括卡納姆的這一枚。
但因為印度的種種社會問題,
卡納姆在獲得這枚銅牌前,
一直都是自費訓練的。
這給對獎牌和榮譽無比嚮往的馬哈維亞帶來了靈感:
他決定自己在家訓練女兒們,
直到有一天她們能站在領獎臺上成為世界冠軍。
馬哈維亞的侄女維納什
沒有任何人知道他的計劃,
他用幾天時間在自家庭院挖了一個摔跤用的泥坑。
當時,
馬哈維亞還有4個兄弟住在村子裡,
他們5家一共12個孩子,
「一天晚上,我告訴所有的孩子,
明天早上到這裡來摔跤。」
最大的是12歲的吉塔,
最小是6歲的利圖,
孩子們一開始只是覺得好玩,
但當他們意識到馬哈維亞是多麼認真、嚴格、瘋狂地做這件事時,
也只有接受訓練。
但嚴酷的體能訓練讓孩子們只想逃避,
他們想出各種辦法逃避訓練。
孩子們謊報跑步裡程,
馬哈維亞就指定路線,突擊檢查,
當他外出需要隔天才能回家時,
孩子們以為終於可以逃過一次晨跑了,
然而馬哈維亞卻連夜回家,
在第二天早晨4點半出現在田野裡,
把正坐在地頭閒聊的孩子們逮個正著。
三女兒利圖
為了能多休息,
他們也曾關掉鬧鐘,
曾祈禱雨一直下,
但在下雨的日子裡,
馬哈維亞就把訓練轉移到了室內,
但在村子裡,
大部分時間是沒有電力供應的,
為解決室內光線問題,
馬哈維亞準備了一個逆變器,
來保證訓練用電,
「我們將在電燈關閉時插入一個熨鬥或其他需要更多電流的電器,
以便快速耗盡電量,」
巴比塔還記得他們是怎麼和父親鬥智鬥勇的。
但馬哈維亞只能做鐵石心腸的父親,
如果孩子們被發現耍小聰明,偷懶,
就要更早地起床訓練,甚至挨打,
對他們來說,
那真是一段淚水與汗水齊飛的日子,
但馬哈維亞不會有絲毫的讓步,
就像電影中的父親說的那樣:
獎牌不會長在樹上,得努力爭取,得下功夫,得有激情。
但不管是孩子們還是馬哈維亞,
都面臨著更大的,共同的壓力。
哈裡亞納邦,
是印度典型的男權社會地區之一,
男性專斷、主宰著一切,擁有絕對話語權,
而且還有限制婦女自由的禁令,
以防他們做出「有傷風化」的事情。
在這裡,
女性從來都是「二等公民」。
所以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男孩時可以穿著短褲學摔跤的,
女孩則要長衣蔽體,
老老實實在家裡學做各種家務,
等到十二、三歲時,
她們就在父母的安排下開始結婚嫁人,
然後繼續在夫家做家務、幹農活、照顧家人,
但即使她們一生任勞任怨,
被家暴也是家常便飯,
這似乎是巴拉利村每一個女孩的命運。
但馬哈維亞要打破這一切。
當別的父母在為女兒準備嫁妝時,
他在為女兒們鋪設世界冠軍之路,
他給她們的信念是:
你們不比任何一個男孩子差。
每當訓練太苦太累,
女孩們沮喪、抱怨時,
馬哈維亞會反問她們:
「你們和男孩吃的不是一樣多嗎?
為什麼訓練的時候就不能一樣呢?」
在他的眼中,
自己的女兒們和男孩沒有什麼不同。
為了摔跤,
女孩們還剪短了頭髮,
穿上了短褲,
和男孩們混在一起。
結果可想而知,
因為「太出格」、「有傷風化」,
他們受到了村裡人的指點、排擠,甚至批判,
「女孩們的地盤在屋子裡,
不在運動場上!」
他們嘲諷珀尕家的女孩會沒人要,
「誰家會娶一個摔跤的媳婦?」
馬哈維亞的妻子曾經同樣擔憂:
「我告訴我的丈夫,
不要把女孩們推入這項運動,
穿著短褲,剪著短髮的她們,
將來怎麼結婚啊?」
電影中,
馬哈維亞的回答威武又經典:
「我不要男人挑她們,
等她們變得強大了,
好男兒隨她們挑!」
吉塔和丈夫
此外,
他們的訓練條件也很簡陋,
他們曾多次寫信給當地政府和體育部門,
但是一直都沒能獲得支持。
23歲的維納什是馬哈維亞的侄女,
她從小跟隨叔叔學習摔跤,
一路追隨姐姐吉塔和巴比塔的光芒,
同樣成為大英國協運動會女子摔跤冠軍,
她開玩笑說,
「叔叔是比影片中的阿米爾·汗嚴格10倍的教練」,
電影中,
他們在田間整出簡陋的沙地作為訓練場地,
但實際上,
「我們通常在家裡把草蓆鋪開就開始訓練。」
困難與壓力同在,
但唯有堅持。
2016年,
有記者來到巴拉利村採訪,
一位頗感驕傲的村民對記者說:
「2010年的金牌之後,
我們就相信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了。」
十年艱苦、瘋狂的訓練之後,
2010年大英國協運動會上,
吉塔贏得了女子摔跤比賽55公斤級的冠軍,
成為印度歷史上,
第一位在國際賽事上獲得金牌的女子摔跤運動員。
妹妹巴比塔,
則在那次運動會上拿了銅牌,
但在2014年大英國協運動會上,
巴比塔同樣獲得了55公斤級女子摔跤金牌。
此外,
巴比塔還兩次成為大英國協摔跤錦標賽的冠軍。
雖然奧運金牌之夢尚未實現,
但吉塔是印度第一位取得奧運會參賽資格的女摔跤手,
並且珀尕家族的新生力量在不斷成長,
她們的路還有很遠。
2016大英國協運動會上,
48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金牌被利圖摘取,
她在Facebook上興奮地說:
「我的姐妹們是世界上最刺激的女孩。」
馬哈維亞的四女兒桑吉塔,侄女普裡揚卡,
雖然年齡不足二十歲,
但在他的培養下,
也已經是國家冠軍,
並多次在國際賽事中拿到獎牌。
另外,
馬哈維亞的第五個孩子,他14歲的兒子,
也正在接受訓練,
同樣準備做一名出色的摔跤手。
現在,
珀尕家族的女孩們不再是人們嘲諷的對象,
而是尊敬、羨慕和學習的榜樣。
她們的世界很廣闊,
她們在全世界飛來飛去;
她們擁有無上的榮譽,
每個人都有一大把獎牌;
她們過上了相對優越的生活,
擁有了自己的汽車。
2016年底,
28歲的吉塔與一名23歲的著名摔跤運動員喜結連理,
超過2000人出席了他們的盛大婚禮,
阿米爾·漢也親自到場祝賀,
並致辭表示:
「這部電影是送給吉塔的結婚禮物。」
這一切,
對巴拉利的女人,甚至是男人來說,
都是無法想像的。
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
尤其是那些曾以為自己只能做家務,幹農活的女孩子們,
她們開始知道,並相信,
自己的人生也有另一種可能。
珀尕家族的姐妹們像是一座燈塔,
照亮了人們心中了希望,
也引發了一場革命。
阿米爾·汗(中)與馬哈維亞父女
所以,現在一切都變了,
「那些曾經問我父親『害不害臊?』的人們,
開始羨慕地說『我多想有個這樣的女兒』」。
為了培養更多的優秀摔跤手,
馬哈維亞在自家自費建了訓練班,
來自巴拉利及其附近村莊的幾十名小女孩,
都在跟著他學習、訓練。
當然,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因為熱愛而自願學習的,
一部分孩子是奉父母之命而來。
就像馬哈維亞當初強制訓練孩子們一樣,
這看起來充滿了強權和勢力,
她們也未必都能堅持下來,
並因此獲得榮耀和財富,
但在沒有任何選擇自由的特殊社會環境裡,
比起做個兒童新娘,
然後一輩子生活在家務和貧窮中,
練習摔跤,
其實是給了她們選擇的可能,
畢竟還有那麼一絲希望,
一絲改變人生,活出自由和自我的希望。
馬哈維亞的女兒們改變了當地人的觀念和風俗,
就像電影中,
父親對即將上場的女兒說的那樣:
「你的對手不僅僅是那個澳大利亞選手,
還有那些歧視女性的人。」
這是今年難得的電影,真的。跟朋友家人還有孩子,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