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曾在《洛神賦》裡寫過這麼一句:「雲髻峨峨,修眉聯娟」,可見髮髻對古代女子的重要性,雖說大多數現代女性已經不會盤發了,但是我們還是能從古裝劇裡窺見髮髻之美。
奈何這幾年來,古裝劇裡的髮型種類越來越少,女主要麼與女配共用一個髮髻,要麼梳著常見的「中分加披髮」,或者戴上金燦燦的發冠,好看卻沒有特色。
而於正為什麼能捲土重來,或與他重視古裝的還原度有關,像《延禧攻略》裡面的眉毛與「二把頭」皆有古典韻味。
另外,於正的另一部劇《美人心計》則被不少人奉為經典,除了劇情節奏快、人物性格飽滿外,造型師最大程度地還原古代女子的髮髻,並根據演員的優缺點加以創新才是重點。
比如,女主角竇漪房就常梳著「十字髻」,這個髮型源於魏晉南北朝,《美人心計》的造型師提前使用了這個髮型,但改變了梳法,他沒有給林心如的頭頂墊上假髮,整體看上去不像一個「十」字形。
《鳳囚凰》裡面的「十字髻」則盡力靠近歷史,無任何點綴,只看到頭髮的纏繞與梳理。
聶慎兒的「峨髻」如同巍峨峭壁的山峰,造型師捨棄了層層上升的梳法,而是直接將頭髮梳到額頭以上,然後往腦後翻轉成型,此髮髻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感覺。
館陶公主的髮髻結合了「峨髻」與「斜髻」,再配上一襲羅裙,極為高貴典雅,話說這種髮髻興起於漢代,在貴族圈內頗為盛行。
楊冪飾演的雪鳶則梳著空氣劉海,這明顯是創新之舉,即便不符合歷史,可勝在合適,為了掩蓋她的髮際線,造型師後來又加入了額飾。
說完《美人心計》裡的髮髻,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譬如妙齡少女偏愛的雙髻,即將頭髮分成兩部分,或垂於耳朵兩側,或梳成兩個發包,一個叫雙垂髻,一個叫雙螺髻。
《武媚娘傳奇》裡出現過這兩個髮型,女主剛進宮時的髮髻便與其相似。
《琉璃》與《花千骨》的兩位女主角梳的髮髻則叫「雙丫髻」,因為左右各一的小髻像極了樹枝的丫杈,所以我們也會稱梳此頭的女子為「丫頭」。
當然,不是所有的古代女子皆會梳著繁雜的髮髻,在漢代,一般的民間女子多將頭髮散落在耳後,接著用一根髮帶束起來,此乃「平髻」。
很多人偏愛的「飛天髻」又名三環高髻,是魏晉時期佛教文化盛行的產物,由於那時候的人們崇尚飄逸灑脫之感,所以她們希望髮髻越高越好,即呈「飛天狀」,因此很多神話劇裡的仙女常梳這一髮髻,比如86版《西遊記》裡的嫦娥仙子,亦或是《琉璃》中的戰神。
因甄宓而起的靈蛇髻則比較罕見,它狀若蛇形,千變萬化,沒有統一的樣式,有時可以梳於左側,有時可以盤於中心,趙麗穎飾演的碧瑤與楊雪飾演的小白狐都梳了靈蛇髻,但效果完全不一樣。
除此之外,始於漢代的墜馬髻在影視劇裡已找不到影子了,因為梳法複雜,一邊的頭髮慢慢墜落,以營造溫柔似水之感,另一邊結鬟成髻。
話說,唐代的髮髻種類最多,一共有18種,初唐時女子習慣高髻,經典代表有雲髻與驚鵠髻,前者強調雲朵之狀,後者是將頭髮盤成一隻欲展翅高飛的鳥兒,意在凸顯女子的柔美。
佟麗婭上次表演所梳的便是驚鵠髻,是不是別有一番韻味。
到了盛唐時期,女子們又看上了假髻,像寶髻插梳就是此時最有特色的髮髻形式,而晚唐時,大廈將傾,髮髻也呈現出慵懶無力的面貌,亂髻藉此而生。
從名字便可看出,亂髻指的是髻式蓬鬆、呈雜亂狀的髮式,拔從髻就是例子。
雖說宋人崇尚簡約,但是女子們依舊以高髻為尚,並摻入假髮,這個時候步搖、金釵的品類逐漸增多,一般出席重要場合,貴族女子多梳朝天髻,以顯示身份尊貴。
明初的牡丹頭,則是高髻進化的產物,注意它不是韓劇裡所呈現的樣式,實際上牡丹頭有好幾種梳法,或堆砌假髮,或像山丘盤於額前,就好比在頭上種花。
怎麼說呢?以現代審美眼光來看牡丹頭,會覺得太奇怪了,以是很多古裝造型師都沒有還原過這一髮式。
最後一個是筆者最喜歡的「大拉翅」,即便複雜,但極為新穎,女子們要製作旗頭板,有的用布料,有的用鐵架,然後在上面點滿珠寶、流蘇,極其雍容貴氣。
《還珠格格》裡面的女性角色幾乎都梳了「大拉翅」,但其實這個髮髻是分人的,一般的小廝只能梳「二把頭」,而且「大拉翅」也不是這個時候出現的(晚清),不過畢竟這只是影視劇,沒有必要那麼較真。
再補充說一句:「大家最喜歡哪一種髮髻?請在留言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