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 聽章媽媽如是說
冬日裡的陽光明麗而溫柔,從咖啡館的落地窗裡斜射進來,暖暖地簇擁著書桌前的四個孩子們。他們輕聲談論著,偌大的書架背景牆襯託下的少年眉目,清新溫潤,帶著華育娃慣常的認真,時而蹙眉思索,時而侃侃而談,又間或翻閱手中那本經典名著——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
忍不住把目光一次次地投在這群孩子的身上,側耳傾聽他們對這部意義厚重的名著的解讀和感悟,忍不住從媽媽們的聊天裡抽身而出加入他們的討論,對這本年代久遠的老舍先生的經典之作簡要談談我們這一代人的見解。
《駱駝祥子》這篇著作是以20世紀20年代末的北平(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年輕好強充滿活力的人力車夫祥子三起三落,最後走向墮落、蛻變的悲慘的人生命運。小說的時代背景是北洋軍閥統治的時代,掠奪、戰亂、民不聊生,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生活是更加舉步維艱的。小說用平凡的口吻、平凡的人物描寫一個不平凡的世界,一個新舊交替充滿矛盾和血淚的時代。
魯迅先生認為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理解的這個被毀滅的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希望,《駱駝祥子》悲劇色彩就體現在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上。來自農村的破產青年祥子選中了拉車這一行,把買車、做獨立的勞動者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這是他的志願、希望,甚至是宗教」,像農民把希望寄托在土地上一樣,祥子近乎虔誠地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一輛洋車上。他不怕苦累,真誠的相信只要擁有了車就擁有了自由獨立。可是身處在那個不公正的社會,命運是控制在別人手裡的,祥子不可避免地遭受著打擊和捉弄,由失望到麻木到扭曲,最終走向道德的墮落。是那個混亂的社會吃掉了他的正直熱情,吃掉了他本身的勤勞堅忍以及人性中的良善。這種墮落不能單純歸結為哪一方面造成的。孩子們就祥子的命運是社會造成的還是自己的原因展開的辯論其實是合二為一的,這個結果既是黑暗的社會現實對純樸的城市貧民進行剝削壓迫,迫使他們放棄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願望,繼而走向沒有夢想沒有是非的個人墮落,也反應了個人在生活理想被毀滅和捉弄後的妥協和精神墮落,這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傳達的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既有同情,也批判自私狹隘的個人主義,揭示了個人奮鬥並不能使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境遇。人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而黑暗的社會和制度就像一面放大鏡,無情地暴露了人性隨波逐流的醜惡的一面。
我個人特別喜歡這部作品裡的京味色彩,這是老舍作品的魅力所在。不論是老北京城的胡同、大雜院,還是電影院、小茶館,每個細節的描寫都充滿了濃鬱的古都風情。在人物描寫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車夫們拉車時的動作神態以及心理都描摹得非常京味,加上俗語的運用,字裡行間京腔京韻、通俗易懂,形象地展現了一幅動態的老北京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畫卷。每一個人物形象仿佛遊走於文字間,栩栩如生。這裡要提到駱駝,有孩子提出駱駝出現在文章標題裡有什麼含義?僅僅是祥子的外號嗎?我的理解是:首先駱駝點明了小說主人公—祥子,其次交代了駱駝祥子稱號的得來,(祥子順走駱駝—換錢—夢中大叫),再者駱駝這種動物的特性是吃苦耐勞、沉默憨厚,揭示了主人公祥子的性格。說到這,據說在舊社會老北京城裡經常會看到當時作為交通運輸工具的駱駝,他們不緊不慢地步態安然地穿街過巷,駝鈴叮噹,非常有年代畫面感。
巴拉巴拉說了很多,還是覺得每個年代的人對老舍文化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因為時代在飛速地變換前行,但是我想說祥子的悲劇在於他生活在當時的社會底層,沒有受到過教育和文化的洗禮,以至於沒有強大的信仰與信念的支撐,看不到更高更遠的格局,所以會迷失在黑暗裡丟掉了初心。孩子們,你們生活在最好的年代擁有最好的年華,心懷理想追求,可以心無旁騖地汲取知識和力量,向著最好的那個你們堅定地走去。這一刻我望進你們的眼眸,那麼純淨純粹,不由地想起林清玄的那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不論長大是怎樣的酸甜苦辣,你們都要堅強地去歷經歲月,去櫛風沐雨,去嬉笑怒罵、涕淚橫流,勇敢地去面對人生的洗禮,但請你們小心地呵護好自己的內心,那一簇最最純真善良的光,讓它守護並照耀著你們,一路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