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虛證進行了總結,將其分為4類: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每種虛都會給我們身體傳達出一種或幾種信號,這些信號一旦我們學會識別,便可早發現、早預防、早調理!
四種「虛」該如何辨別
1、氣虛的表現:
氣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元氣不足,因為氣對身體是可以起到推動的作用,氣不足的話對運動功能方面造成的影響是比較多的。
氣來自三個方面:先天擁有的精氣(腎)、後天吸取的水谷之氣(脾胃)、呼吸的空氣(肺),因此氣虛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虛:腎虛、脾虛、肺虛。
氣虛的人最大的特徵就是「懶」,時常會出現氣短、胸悶情況的情況,時常感覺到身體疲倦、乏力,懶得說話,懶得動彈,恨不能整天「葛優躺」。
另一方面氣虛對消化系統方面也會造成影響,氣虛的人常常感覺到消化不好、出現腹脹、食慾不佳等情況,長期下去出現脾胃不調氣情況。
氣虛而不及時進行治療,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對肺和腎方面也是會造成影響的,比如出現咳痰、氣喘這些情況,並且引起脫肛、子宮下垂和胃下垂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性功能方面的失常。
2、陰虛的表現:
陰虛是指由於陰液不足,不能滋潤,不能制陽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
在「四虛」中,女性最痛恨的就是陰虛,因為陰虛致醜!
陰虛的臨床表現為手足心熱、午後潮熱、盜汗、口燥咽幹、體質瘦小、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而黃、更年期困擾以及面色無華、黑色素沉著、長痘痘等顏面問題。
陰虛有兩組症候群,第一個是滋潤不足症候群,第二個是陽亢或陽熱症候群,糖尿病人多為陰虛的表現。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是二型糖尿病,不用打胰島素,用中醫方法是完全可以調理好的。
3、血虛的表現:
很多人會遇上血虛的狀況,血是濡養全身的,如果血虛了,全身就會因為供不上血,而導致出現乏力、全身沒勁、頭暈、便秘、月經量少色淡,面色、指甲及口唇蒼白等現象。
此外,還有一個最易辨別的現象——中醫講「發為血之餘」,當一個人氣血充盈,他的頭髮必然是堅韌而有光澤的,反之,則顯現為乾枯、無色澤、易斷易脫落的狀態。
中醫上經常說心主血脈,血虛還會導致心也出現波動,從而就會出現乏力、心慌、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血虛人出現以上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調養好身體,臨床中對於該類人就是要進行養血,血多起來了,人的精神氣就會回來,頭髮秀麗,面色紅潤。
4、陽虛的表現:
陽虛是指的陽氣的功能減退,一方面是溫煦功能減退,出現怕冷、手腳冰涼的情況。另一方面是臟腑功能減退,如心陽虛會出現心慌、氣短、喘憋等症狀;脾陽虛會出現腹瀉、肚子脹、不易消化等症狀;腎陽虛男子會精冷不育,女子會宮寒不孕等。
陽虛最大的特徵就是怕冷,或局部容易涼,喜歡溫熱飲食,不能耐受寒涼飲食。
幾種「虛」都有,怎麼辦?
體虛者常出現兩虛之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1、陰陽兩虛:
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特別怕熱,進補宜採用陰陽並補、養陰溫陽、滋陰壯陽等補法。
2、氣血兩虛:
一般出現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大出血後、月經過多者等人群身上,兼顧了氣虛和血虛的表徵,進補宜採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並補等補法。
3、氣陰兩虛:
既有頭暈、乏力、腿軟等氣虛表現,又有升火、咽幹、舌紅等陰虛表現,進補宜採用益氣養陰之補法,即在進補時應同時考慮補氣和補陰。
不過,儘管體虛者常出現兩虛之體,但排序往往有輕重,建議求助專業人士辨明根由,再決定怎麼調理。
艾灸通治一切虛證!
李時珍在《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灸就是用火調動人體的氣機,調整已經出現不平衡的各系統功能,時常灸一灸,氣血寒熱虛實自會調和。
《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可見艾灸具有雙向調節功能,通過經絡傳導來調整身體的寒熱虛實,艾灸通治一切虛證!
適逢冬季,正是一年中陽氣最弱之時,此時艾灸,事半功倍!
艾灸補虛基礎穴——
氣虛:氣海、關元、足三裡。
血虛:中脘、血海、足三裡。
陰虛艾灸:湧泉、太溪、照海。
陽虛艾灸:大椎、命門、關元。
中醫認為「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外表是內在的體現,只有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才能身材健美、肌膚潤澤、青春永駐。艾灸趨向於平補,上滋肺陰,中健脾氣,下補腎精,長期堅持,可以氣血陰陽調和,輕鬆對付各種虛證。
溫馨提示:因人體差異大,以上灸法處方,僅供參考,請務必親自體會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