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時尚集團的女總裁蘇芒辭職了。
還在2013年的時候,42歲的她接受媒體採訪,表示會一直做時尚做到自己50歲。但距離開時尚圈的原計劃還有三年,蘇芒卻食言了。
她在提交給董事長劉江的辭職信中表示因要照顧家人健康無法全職工作,並稱「時尚是我最美好的青春歲月」。董事長劉江的反覆挽留也沒能改變她的決定,蘇芒的離職日期還是定了,是今年的5月8日。
沒辦法,蘇芒的母親病危,在事業上再殺伐決斷的女魔頭,家人也會是她的軟肋。更何況曾經的她虧欠家庭的太多。
當年的蘇芒,在休完產假回來後發現公司沒有了她的辦公桌,會因為挫敗感,在離家出門上班的時候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沒有小孩,沒有小孩」,來讓自己在工作的時候更能全神貫注。
2013年她上《魯豫有約》時把自己的父親帶到了演播廳,因為當時周末,沒人陪老人。
從她入行那一天起,整整24年,每天從9點半開始,她的日常表上都會排上至少10個活動,她的奔馳車司機必須嚴格計算好時間,從一個地方準時離開,再準時到達下一個地方,一分鐘都不能錯。
蘇芒幾乎沒有留時間給自己的家人。
這樣嚴酷的工作模式固然為她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馳騁時尚圈24年,2014年被任命為時尚集團總裁,籌辦的芭莎慈善夜已經成為了時尚圈一年一度的盛宴,籌集的善款一年比一年高。
雖然早年的「秋褲事件」以及時尚圈一直斷不了的八卦花邊時不時把蘇芒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但是任誰也無法反駁蘇芒的職業成就。
蘇芒的人生,就是一部女人的野心成長史。
它記載了一個出生平凡的女性,是怎麼一步步變成內心強大的御姐的,告訴女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誰能想到,蘇芒人生的劇情會在47歲即將功成身退的時候急轉直下,不論網上對於這次辭職所謂的內幕有多少猜測,應該沒有人會拿自己的家人作籌碼。
家庭變故,是扭轉蘇芒人生的關鍵因素。
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號召女性獨立、自強,不要被家庭生活綁架,在職場上創造自己的價值。
理是這個理,但凡事就怕極端。
就連蘇芒也講自己:「給家庭的太少了,一旦失去是無可挽回的。」
02
▼
失去的後果是很可怕的,可能會直接摧毀掉你的生活。
日本有部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講的是人到了最後,沒有了工作和同事關係,連親人也不在身邊,也沒有可以回去的故鄉,社緣、親緣、地緣盡失,人生到最後,一切清零。
裡面有一個故事給我的印象最深:高野先生年輕的時候在日本三菱公司工作,他十分熱愛自己的事業,幾乎把自己嫁給了公司。
他幾乎每天都在超負荷工作,連吃口飯的時間都沒有,加班到凌晨兩三點也是正常的事,40歲身體就垮了。
後來妻子和他離婚了,帶走了兒子和女兒。
等到他42歲退休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前半段人生建立的以工作為中心的人際關係在一瞬間全部清零。自己珍藏了好幾盒過去合作過客戶的名片,但這些號碼卻再也無法為他接通了。
他唯一剩下的和這個世界的聯繫,就是到父母的靈位前弔唁。
這讓我想起一代天后梅豔芳,在人生末尾,她身穿婚紗在舞臺上唱最後一首歌,哀嘆人生悽苦——自己早早出來賺錢養家,專心打拼事業,獲得了萬千寵愛,最後卻沒有哪一個家真正屬於她。
身患癌症的她在舞臺上唱《芳華絕代》,臺下是萬千歌迷,眾星捧月。
可她依然很孤獨。
無論你在等待什麼,時機也好,緣分也罷,你得清楚,人生不會等你。
03
▼
社會本質是人和人關係的總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生出了七情六慾。事業是其中關鍵的一環,但人倫親情,才組成了我們人生的底色。
但人吶,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父母親情,總是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但是上帝不會特殊對待你,人生不會重來。
再高的成就與社會地位,沒有了衷心為你祝福的人;沒有了嘔心瀝血支持你做你精神支柱的人。
還有什麼意思?
她找回了自己女兒的身份,就找回了自己的人生。
父母養育之恩大過天,如果不能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她們身邊,一旦出現了最壞的結果,我們餘下的日子裡心頭都會有一個沉重的枷鎖。
因為再也沒有誰能有資格對我們說「沒關係」了。
04
▼
從我們能在工作中獨當一面那一刻開始,我們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就已經進入倒計時了。
而這個階段,是我們一生中最緊張最忙碌的時期。我們會全身心撲在事業上,為自己的事業夢想去拼命。
父母在我們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往後,最後,只能蜷縮在一個角落裡。
龍應臺寫自己母親在人生結尾的變化,「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
如果不開始留意,這個影子就會在某一天,突然就從你的生活裡淡去。
一代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當年是突然離世的,當時馬東正在工作,因此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這成了他心裡一直放不下的心結,他在節目中講:
「大概三年以後,我做了一個夢,我父親跟我說,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興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
直到這個承諾的出現,馬東才覺得自己放下了。
好朋友外婆去世的時候,朋友的媽媽和舅舅姨姨們哭成一團,她對我朋友說:「從此以後,媽媽就沒有媽媽了。」
朋友覺得那個場景幾乎是一個預言,提前宣告了幾十年之後的自己。從那之後,她逐漸把重心從工作中移了一些出來,抽出了更多的時間來陪伴父母。
但是她也知道,做再多的心理準備也沒用,父母離去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我們只能祈禱分別的那一天,能遲一些來。至少在最後的時刻,自己能留在父母身邊。
讓他們覺得自己在人間不算孤獨,至少有子女在床前守望,與他們許願來生再見。
-End-
本期作者:轉載自公眾號有格(ID: HiYouGe),每晚21:05用走心治癒的文字,陪你度過一段屬於你自己的時光,歡迎關注有格。 格姐微信號:helloYouGe
看完關注,體重減半~~
正經嬸兒:暢銷書作者,煮字為藥的中年女孩。微信公眾號:正經嬸兒(ID:zjshener)
▼
圖片 ╳ 網絡 ▏編輯 ╳ 希希
總編 ╳ 嬸兒 ▏ 排版 ╳ 嬸兒
盡情分享朋友圈 | 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打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點個讚,讓我知道你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