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乞食總託空缽歸 原來前世輕慢三寶

2021-02-19 利生妙吉祥

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的妻子產下一名男嬰,不但容貌醜陋,身體還散發出濃濃的惡臭。雖然如此,婆羅門夫婦還是對他疼愛有加。不過令人頭痛的是男嬰只要一靠近母親,母乳就會發酸發臭,根本無法飲用,所以他們只好向外尋求哺乳者。婆羅門尋覓良久,幾乎找遍全城可哺乳的婦女,結果沒有一個例外!眼看著孩子一天餓過一天,婆羅門夫婦決定以酥蜜塗在指上,一點一滴的將他餵養長大,並且為他取名作「梨軍支」。

然而,梨軍支長大後,父母相繼去世,家道逐漸中落,他也淪落以乞食為生,始終無法飽足。一日,梨軍支看到比丘威儀庠序地進城託缽,而且皆滿缽而返,不禁好生羨慕,心想:「我應該跟隨佛陀出家修行,這樣子或許就能得到溫飽。」梨軍支到了精舍後,向佛陀表明出家的意願,佛陀也很慈悲的對他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梨軍支立刻現出清淨的比丘相。從此以後,他日夜精進,思惟法理無有懈怠,很快便證得阿羅漢果。

梨軍支比丘每次出外託缽,總是空缽而返,比丘自知福報淺薄,必有前因,甘心甘受。一天,梨軍支比丘經過佛塔,看見地上有少許汙穢,便發心灑掃令其潔淨,結果當日乞食竟滿缽而返。梨軍支比丘歡喜地告訴大眾今日的境遇,並且表示:「從今以後,眾僧塔寺皆由我來發心打掃。」因為修福的果報,所以梨軍支比丘日後皆能飽食,不再受飢餓之苦。


這天,梨軍支比丘稍晚起床,舍利弗尊者正好帶領他的五百位弟子前來拜見佛陀。尊者見到佛塔無人打掃,便順手整理乾淨。梨軍支比丘醒來後,見福田已失,悵然地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今天又得飢困一日了!」舍利弗尊者知道原因後,心生不忍,想到今日將會外出應供,於是對他說:「不要擔心,今日你隨我應供,一定可以吃飽。」但是天不從人願,當日齋主夫婦發生口角,鬧得不可開交,把營辦齋供的事忘得一乾二淨,所以他們只好餓著肚子回來。隔日,舍利弗尊者又再帶著梨軍支比丘前往城中長者家應供。這次,參加應供的比丘皆獲得豐盛的齋食,唯獨遺漏了梨軍支比丘一人。他大聲地說:「我還未得供養!」主人竟然一點兒也沒有聽見,於是梨軍支比丘只好又飢餓地走回精舍。

阿難尊者知道了以後,安慰他說:「明日我將隨佛陀去應供,一定幫你帶食物回來。」第三日,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到了齋主家,竟然也忘了取食之事,空缽而返。阿難尊者深感歉疚,對梨軍支比丘說:「請您再忍耐一日,我明天一定不會忘記!」第四日,阿難尊者念茲在茲,果真帶回一缽飯食,但在回程途中,突然從路旁竄出一隻狂吠不止的惡犬,窮追阿難尊者不放。不得已,阿難尊者只好將食物丟下才得以脫身。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聽完這一連串的經過,隔日便自告奮勇外出為梨軍支比丘乞食。回程時,為避免在路上遇到障礙,他更展現神足通於空中飛行。本想這次一定可以通行無礙,說時遲,那時快,空中竟飛來一隻大鵬金翅鳥,瞬間搶走目犍連尊者手中的缽飯,並且將它扔進海裡。

舍利弗尊者聽完目犍連的敘述後,心想:「事情既因我而起,乾脆明日再由我出門試試吧!」第六日,舍利弗尊者戰戰兢兢地捧回一缽飯,高興地前往梨軍支比丘的住所。他才剛到門口,房門就自動關上,怎麼開也開不了。於是舍利弗尊者運用神通力進入房內,就在梨軍支比丘伸手接缽的那一剎那,一不小心竟失手滑落,結果缽直墮地底。舍利弗見狀,再以神力取回缽食,交與梨軍支比丘。好不容易拿到食物的梨軍支比丘,正準備好好坐下來食用,卻又發現自己竟然張不了口,一番折騰下來,直到過了用齋時間,才又恢復正常。

結果到了第七日,梨軍支比丘還是沒有食物可用,他深知自己過去罪業深重,於是生大慚愧心、大懺悔心。為免世人譏謗,故於四眾面前餐沙飲水,了此業報,即入涅槃。眾比丘見梨軍支比丘的因緣甚為奇特,於是請佛開示,佛陀即為大眾解說梨軍支比丘的前世因緣。

過去無量世前,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帝幢佛」。當時城中有位瞿彌長者見帝幢佛帶領弟子遊行教化,威儀莊嚴,心生歡喜敬信,於是每天請佛及眾僧到家中應供。即使後來瞿彌長者往生,妻子還是一本初衷,供養不歇。但是長者的兒子是個慳吝之人,看著母親不斷供養三寶,深怕家財會被母親散盡,於是開始限制母親的飲食。

長者婦見兒子不孝,只好暗自積聚財物、飲食來供養佛陀及僧眾。後來,兒子發現母親的行徑,怒不可遏,不但將她囚禁起來,還不提供飲食。直到第七天,奄奄一息的母親向兒子哀求道:「給我一點食物吧!」忤逆不孝的兒子冷酷地回答:「你不是吃沙喝水就可以生存嗎?為何今日又要跟我索求食物呢?」於是頭也不回地揚長離去。孱弱的母親也因此被兒子活活餓死。

長者子因為犯下五逆重罪,死後墮阿鼻地獄受無量苦,苦難受盡轉生人間,仍感醜陋貧賤飢困的果報。但他也因過去生曾供養佛,故能以此福力得遇如來,出家修行,得道證果。

眾比丘聽完開示後,各各發起道心,誓對佛法依教奉行。

相關焦點

  • 出家人託缽乞食的含義與由來
    比丘乞食時,不僅要次第乞食,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還應當平等乞食,即不論貧富貴賤,都同等對待,不起分別心。乞食之時,當以七家為限,若七家乞食不得,不得繼續乞食,以防比丘生起貪著之心。如《四分律》石:      蘭若比丘入村乞食者,清旦淨浣手,至衣架邊,一手舉衣,一手挽取抖擻,著七條己,揲大衣著肩上,若缽囊中,執打露杖在道行,當思惟善法。若見人,先問訊言:善來!
  • 託缽乞食的意義
  • 大家心目中「高大上」的金剛經,為什麼卻要從世尊入城乞食說起
    那麼在大家心目中「高大上」的金剛經,為什麼卻是從世尊入城乞食說起,為什麼卻要從世尊入城乞食說起呢?經云:「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 百業經故事 | 能願比丘
    施主一家對尊者生起很大的信心,皈依三寶,守持居士五戒。有一天,阿那律尊者獨自一人到施主家,施主驚訝地問:「尊者,您是大阿羅漢,怎麼會沒有侍者呢?」尊者說:「我找不到侍者,你能否替我找一個?」施主馬上說:「我家兒媳已懷孕,若生下來是男孩,一定送給尊者作侍者。」尊者說:「長者既然如此發心,那就一言為定。」說完,尊者便走了。
  • 看看阿難前世的故事
    小和尚說,因為老和尚督促他誦經,小和尚又得乞食又得誦經,乞食快則能誦完經,如果乞食時間長了就誦不完,會被老和尚訓斥。想起這事一邊走一邊哭。長者聽完說,你以後每天來我家,我供養飲食,你就不用為飲食憂心了,可以專心勤加誦經。小和尚於是勤加誦學,每天都能完成師父定的課限,師徒歡喜。老和尚就是定光佛,小和尚就是釋迦牟尼佛,供養小和尚的長者就是阿難。所以阿難今世得無量總持。
  • 《金剛經》以世尊乞食開篇給了答案
    《金剛經》以佛祖去舍衛國乞食開篇,佛祖覺悟後的生活與他之前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生活上有天地之別,精神上也形成了同樣的反差,以前的奢靡生活讓他萎靡不振痛苦不堪,現在的清苦生活讓他六根清淨精神飽滿。佛祖弟子撰編《金剛經》時,特意將佛祖乞食放在首篇是有特殊意義的。
  • 佛為比丘說破前世情愛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一位比丘出外託缽乞食,遇見了他出家前的妻子。前妻一直思念已出家的丈夫,很自然的,當她碰到前夫比丘後,便想令其還俗,繼續以前的夫妻生活。於是,前妻施展少婦的嫵媚,以各種柔美的姿態,挑逗、誘惑前夫。這位比丘有點招架不住,幾度躊躇,終於悶悶不樂的回到祇園精舍。精舍其他比丘,見他失魂落魄的樣子,便關懷的上前詢問,這位比丘如實作答。比丘們覺得,應該帶他去見佛陀,因為依他們的能力,不一定能解決這位比丘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