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不畏時間任何形式的搖擺?《金剛經》以世尊乞食開篇給了答案

2020-12-14 文化樂樂

釋迦摩尼是國王的兒子,他有榮華富貴的生活,但他依然有很多痛苦,這種痛苦權力解決不了,財富解決不了,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解脫這些痛苦,他放棄了將來的王位,放棄了所有財富,離開了家人來到了衹樹給孤獨園,菩提樹下他終於覺悟,創立了影響全世界的佛教。

《金剛經》以佛祖去舍衛國乞食開篇,佛祖覺悟後的生活與他之前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生活上有天地之別,精神上也形成了同樣的反差,以前的奢靡生活讓他萎靡不振痛苦不堪,現在的清苦生活讓他六根清淨精神飽滿。佛祖弟子撰編《金剛經》時,特意將佛祖乞食放在首篇是有特殊意義的。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世尊是對佛祖的尊稱,世尊潛心修行,一天只吃中午一頓飯,中午時分,佛祖莊重地穿上袈裟,一手持禪杖一手持討飯的碗缽。佛家慈悲為懷,他們自己是不耕種的,因為世尊悟到處處皆有大千生命,耕田的農具會傷害到土裡的生命,佛祖還規定弟子們在喝水時要拿細布過濾一下,以讓水裡的生命不進入自己體內,佛祖對任何生命的尊重達到了極致,這也是他以乞討延續生命的首要原因,太子和乞討者身份的轉換,大概僅有世尊才可以平靜地接受。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從祇樹給孤獨園到舍衛國首都還有一段距離,世尊把走路也當成了修行,走路時他眼睛下視,只為不踩到地上爬行的生命。世尊進入大城後,挨家挨戶乞討,戶家不挑不揀,所討食物不挑不揀,世尊不貪乞富家食物,也不嫌棄貧家食物,討量也不貪多,夠一頓就行了,佛祖為施主祈福後,原路小心翼翼地回到衹樹給孤獨園。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世尊乞到食物後並不因飢餓而馬上吃食,還至本處後世尊面對食物再次合掌恭敬地為施食者祈福,然後才進食。世尊吃完飯了,把袈裟摺疊好,碗缽洗好,再把腳洗淨,有條不紊的每一步世尊都目不斜視,全神貫注地專注手上的活,只為擔心因他個人的動作而誤傷任何生靈,世尊整理好蒲團後,開始為大比丘眾千二百五人俱說講佛法。

世尊乞討的僅是食物嗎?否也!世尊乞討的既是生命所需的食糧,更是精神所需的精神食糧!世尊慈悲為懷,以壓抑身體的最低需求為代價去尊重能見、不能見任何可能的生命,世尊因自己乞討大千百億的微觀生命得以完生,世尊乞討既討來延續個人生命之糧,也討來了佛教精義之糧。

有人吃飯為了活著,有人活著為了吃飯,同樣是「吃飯」,但不一樣的是,吃飯為了活著的人吃完飯後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活著為了吃飯的人吃完飯後只能無聊地等待腹中再飢。「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了就覺得無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這是西方哲人很精闢的一段話,世尊以「乞食」斬斷了痛苦和無聊,只有在精神自由的王國裡,才能不畏時間任何形式的搖擺!

相關焦點

  • 大家心目中「高大上」的金剛經,為什麼卻要從世尊入城乞食說起
    尤其是最受信眾們尊崇的金剛經,在大家的心目中必定有著「高大上」的地位,正如金剛經文所說:「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佛塔因為供有舍利而莊嚴,作為法舍利的金剛經,本當具足莊嚴。那麼在大家心目中「高大上」的金剛經,為什麼卻是從世尊入城乞食說起,為什麼卻要從世尊入城乞食說起呢?
  • 夜讀丨《論語》《道德經》《金剛經》開篇首段話,暗藏儒釋道第一智慧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朗讀音頻文/京博國學高爾基曾說:「寫文章,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像音樂裡的定調一樣,往往需要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寫文章是這樣,讀文章無疑也是這樣。儒釋道經典著作《論語》《道德經》《金剛經》,如果正確理解開篇之語,就會順著正確的思路,摸準作者的思想脈絡,探出其中蘊含的人生大智慧。《論語》首段話,教做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個問題講得就是君子之道。
  • 《金剛經》: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直譯--「在那個時候,正是世尊飲食之時,世尊穿著袈裟大衣,手持缽器,進入了舍衛城乞食。就在城中,依照佛制乞食規律次第而乞食;乞食後,返回住處。吃完飯食,收好衣,洗淨手足,鋪好座位,跏趺而坐。」解釋--「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世尊在人間示現成佛,是應化身,這個應化身就和當時的印度人一樣:為了維護這應化色身之生命,仍必須飲食。
  • 《金剛經》語釋之四~佛陀的日常生活
    [經]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次第乞已。[語釋]「爾時」,就是說當時的那個時候,或曾經的某個時刻。「食時」,是指這正是吃飯的時間。佛教規定吃飯的時間一般在正午(以太陽端南端北為分界線)之前為食時,如果此段時間吃東西就叫時食;之後為非食時,如果再吃東西就叫做非時食了。關於佛陀要在正午之前吃飯,經典記載說:諸天神則早晨食,諸佛則午食,一切鬼怪則夜食。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昨天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第一品,提到《金剛經》與佛教其它經典經書不同,開篇並沒有強調佛或者菩薩的神通示顯,只是記錄了佛陀弘法的日常生活。針對《金剛經》這一特點,也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了解讀,第一是佛陀以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來告訴世人,他同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第二是結合馬祖道一禪師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經文開篇用記錄佛陀的日常生活,呈現了佛陀的真心實相,強調了佛陀的道行高深。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據說,六祖慧能出家之前,就是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後來到湖北黃梅見五祖弘忍,聽五祖講《金剛經》,再聽到這句話而豁然大悟。 《金剛經》受到漢傳佛教長久普遍的重視,是一部深入中國,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部經典。今天,我們做簡短介紹,看看《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
  • 《金剛經》中的這五個字,就是答案
    《金剛經》作為佛門經典,素來享有「經中之王」的美譽,其中蘊藏著無數淵博的大智慧、大學問,備受信眾推崇,也時常給人一種不讀「此經誤終身」的切身感受。假期閒來無事,我重溫了一遍《金剛經》,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讓我印象深刻,即: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
  • 《金剛經 》蔣勳誦讀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金剛經: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
    老傑談《金剛經》第2期: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金剛經《金剛經》的法會因由分,描述了佛陀吃飯的一個細節: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經文中的」世尊「,是佛陀的另外一個代號,意思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過,佛學裡所講的世界,不是我們常人平時所講的世界,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佛陀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
  • 《金剛經》的啟示:一個人,活到極致,一定是返璞歸真
    《金剛經》的啟示:一個人,活到極致,一定是返璞歸真。《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的經典,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南懷瑾先生稱此經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那人說自己剛從蘄(qí)州黃梅縣(今湖北黃梅縣)東山寺弘忍大師那裡歸來,嘴裡念的是《金剛經》。惠能聞道,身心開悟,如獲至寶。個人智慧程度不同,讀《金剛經》的感受也不同。像六祖慧能大師,聽到某個經句就能開悟,令人敬仰。
  • 佛教經典|《金剛經》蔣勳誦讀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 名家名篇|蔣勳:關於《金剛經》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 《金剛經》注釋完整版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 金剛經第八講——佛祖為啥也要吃飯?又是如何吃飯?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①吃飯時間:這裡說的「爾時」是啥時候呢?古印度人喜歡用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樣的三分法把一天分為三段,所以他們對於時間是不甚在意的,更沒有什麼精準的時間觀,這個哪怕到現在也沒改變,如果你和一個印度人相約十點見面,他十二點才施施然過來你也不要意外,他可能還覺得夠準時了呢。
  • 金剛經 · 第二品 · 善現啟請分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金剛經每次讀到這裡,就不往下讀了,所有都通透了
    佛祖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每天要光著腳託著缽去舍衛城裡乞食,挨門挨戶,或受幾個冷眼或得到一些施捨,回來後還要打坐念經,為他的學生答疑解惑。他過得跟我一樣,整天為吃飯、各種需求、動機、欲望這些凡塵瑣事操勞著身體和靈魂。對,我還比他多了家庭,要付更多的責任。
  • 怎樣才能做到放下?答案就在《金剛經》裡!
    有困難,我們不妨問問萬能的《金剛經》,看看《金剛經》上又沒有告訴我們,怎麼才能「放下」。問《金剛經》,您算問對了,那可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大經典,裡面蘊含著大智慧。好,我們就認真地,虔誠地,懷著無比敬仰和期盼之心,讀一讀這蘊含著大智慧的《金剛經》。
  • 佛陀為什麼會說,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才是最稀有的人
    佛陀馬上接口說到,只要有人聽聞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就是甚為稀有的人。這一章我們就來了解,為什麼佛陀會說,在讀誦聽聞金剛經時,不感到驚訝恐怖和畏懼的人,就是稀有的人。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佛陀告訴須菩提長老:是的!是的!
  • 厚積薄發: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金剛經》耀世發布!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 《金剛經》:世尊!善男人、善女人,……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善男人、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直譯--「世尊!解釋--「世尊!善男人、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是如來對佛弟子的稱呼,因為當了佛弟子必定是要向善的。當佛弟子也不容易,也要有因有緣,我們若是要度父母親人學佛,也是要種種因緣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