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摩尼是國王的兒子,他有榮華富貴的生活,但他依然有很多痛苦,這種痛苦權力解決不了,財富解決不了,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解脫這些痛苦,他放棄了將來的王位,放棄了所有財富,離開了家人來到了衹樹給孤獨園,菩提樹下他終於覺悟,創立了影響全世界的佛教。
《金剛經》以佛祖去舍衛國乞食開篇,佛祖覺悟後的生活與他之前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生活上有天地之別,精神上也形成了同樣的反差,以前的奢靡生活讓他萎靡不振痛苦不堪,現在的清苦生活讓他六根清淨精神飽滿。佛祖弟子撰編《金剛經》時,特意將佛祖乞食放在首篇是有特殊意義的。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世尊是對佛祖的尊稱,世尊潛心修行,一天只吃中午一頓飯,中午時分,佛祖莊重地穿上袈裟,一手持禪杖一手持討飯的碗缽。佛家慈悲為懷,他們自己是不耕種的,因為世尊悟到處處皆有大千生命,耕田的農具會傷害到土裡的生命,佛祖還規定弟子們在喝水時要拿細布過濾一下,以讓水裡的生命不進入自己體內,佛祖對任何生命的尊重達到了極致,這也是他以乞討延續生命的首要原因,太子和乞討者身份的轉換,大概僅有世尊才可以平靜地接受。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從祇樹給孤獨園到舍衛國首都還有一段距離,世尊把走路也當成了修行,走路時他眼睛下視,只為不踩到地上爬行的生命。世尊進入大城後,挨家挨戶乞討,戶家不挑不揀,所討食物不挑不揀,世尊不貪乞富家食物,也不嫌棄貧家食物,討量也不貪多,夠一頓就行了,佛祖為施主祈福後,原路小心翼翼地回到衹樹給孤獨園。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世尊乞到食物後並不因飢餓而馬上吃食,還至本處後世尊面對食物再次合掌恭敬地為施食者祈福,然後才進食。世尊吃完飯了,把袈裟摺疊好,碗缽洗好,再把腳洗淨,有條不紊的每一步世尊都目不斜視,全神貫注地專注手上的活,只為擔心因他個人的動作而誤傷任何生靈,世尊整理好蒲團後,開始為大比丘眾千二百五人俱說講佛法。
世尊乞討的僅是食物嗎?否也!世尊乞討的既是生命所需的食糧,更是精神所需的精神食糧!世尊慈悲為懷,以壓抑身體的最低需求為代價去尊重能見、不能見任何可能的生命,世尊因自己乞討大千百億的微觀生命得以完生,世尊乞討既討來延續個人生命之糧,也討來了佛教精義之糧。
有人吃飯為了活著,有人活著為了吃飯,同樣是「吃飯」,但不一樣的是,吃飯為了活著的人吃完飯後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活著為了吃飯的人吃完飯後只能無聊地等待腹中再飢。「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了就覺得無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這是西方哲人很精闢的一段話,世尊以「乞食」斬斷了痛苦和無聊,只有在精神自由的王國裡,才能不畏時間任何形式的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