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什麼會說,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才是最稀有的人

2020-12-13 以智見佛

在上一章,須菩提長老對佛陀說,只要能夠見到實相的人,就是第一稀有的人。佛陀馬上接口說到,只要有人聽聞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就是甚為稀有的人。

這一章我們就來了解,為什麼佛陀會說,在讀誦聽聞金剛經時,不感到驚訝恐怖和畏懼的人,就是稀有的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

佛陀告訴須菩提長老:是的!是的!如果再有人,聽聞到這部金剛經,不驚訝不恐怖不畏懼,就應當知道,這個人、這樣的人很是稀有。

這段經文是佛陀在聽了須菩提長老說,只要有人能夠見到實相,就是最稀有的禪修者以後,馬上緊接須菩提長老而說的。

佛陀不僅肯定了見到實相的人就是最稀有的人,還進一步說到,只要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就是甚為稀有的人。

也許我們很多人都會說,我讀金剛經就不驚訝;我讀了無數遍金剛經也不恐怖;我讀了一輩子金剛經也不畏懼。難道我們都是佛陀所說的,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甚為稀有的人?顯然不是,我們只是對金剛經無動於衷而已!

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讀懂金剛經,我們讀不懂金剛經。沒有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裡所講的佛法,沒有真正領會金剛經的經義,才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

這隻表明,我們還沒有真正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裡面所說的,要見到實相,就要去除我們的所有相、所有念頭。我們只是認識金剛經的字而已,只是在文字上讀金剛經的普通人而已。根本不是佛陀所說的,對金剛經感到不驚不怖不畏的稀有的人。

相關焦點

  • 初讀《金剛經》,為什麼不少人會感到害怕?
    佛告須菩提: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初讀此《金剛經》時,我就曾經有過害怕的心理。為什麼害怕?如我昔日,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 佛陀為什麼會說 金剛經智慧不可思議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再有,須菩提,如果學佛的善男子、善女人,在理解讀誦修持這部金剛經以後,還受到他人輕賤,這是因為這個人以前犯下很多應墮入惡道的罪業,所以才造成現在被他人輕賤。如今,他以前所造的罪業會立即消滅,能很快得到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如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針對《金剛經》這一特點,也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了解讀,第一是佛陀以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來告訴世人,他同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第二是結合馬祖道一禪師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經文開篇用記錄佛陀的日常生活,呈現了佛陀的真心實相,強調了佛陀的道行高深。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在命運叵測的一生裡,每個人都好像在大霧裡行走,時而雲開霧散,時而濃霧瀰漫。那些組成人生的片段每天都在重複:吃喝拉撒,上學,工作,成家立業,養育兒女,直到生老病死。你會糾正我:這些都是現象,是尋常百姓的生活寫照。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
  • 《金剛經》語釋之四~佛陀的日常生活
    關於佛教規定一定要在正午之前吃飯,最好的解釋其實是這個時間乞食容易得到,不會因為乞食而耽誤太多時間,因為僧侶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要在幽靜處正念經行或靜坐默觀中度過,以獲得對生命終極真相的親自看見及體驗。「著衣持缽」,這是一種儀式,出去乞食則衣服裝束端正,拿好出家人吃飯的缽盂,給人以良好的印象。關於衣服的裝束及吃飯的器具,佛教有許多規定,這裡就不多說了。
  • 瘋婦的力量:不畏不怖不慫不退不磨嘰
    那樣子,就像一個員外,拿著一塊骨頭在戲弄街上的一條流浪狗。我的天,我都三十幾歲了,我再過一個月就要結婚了,即使我是小孩子,你也沒權利這麼逗弄我、踐踏我的尊嚴啊。這一次,我不想再像泥鰍一樣溜走。他和一群人坐在那張圓桌上,我為什麼要讓你在人前「羞辱」我呢。我漲紅臉,面向著他,明確表達:「請你注意你的用詞,我不愛聽。」我的意思,是請他適可而止。
  • 金剛經第四講——佛陀說法地在哪?就是西遊記中的布金之寺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佛陀就告訴他,我去沒有問題,但是我身邊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團(至於這個僧團的具體組成和來歷咱們下一篇再分享),此外還有一些居士,你得幫忙準備一個大講堂和大宿舍才行啊。給孤獨長者一口答應,馬上回去開始找地方。
  • 佛法:為什麼說持誦《金剛經》被人輕賤反而是好事?
    網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生而平等,沒有人會願意處在一個卑下低賤之位任人輕視,被視為下賤下流之人,但凡資源背景好一點,誰不想光明正大地走在路上讓人尊敬羨慕。如果是一個德行完備的君子,他就不會去以輕賤的態度看待別人,因為他會有平等心、悲憫心,能夠設身處地的去維護對方的尊嚴,使大家都能和諧共生。
  • 金剛經: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
    老傑談《金剛經》第2期: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金剛經《金剛經》的法會因由分,描述了佛陀吃飯的一個細節: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句經文的字面意思是:這個時候,到午時該吃飯了,佛陀鄭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化緣。經文中的」世尊「,是佛陀的另外一個代號,意思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過,佛學裡所講的世界,不是我們常人平時所講的世界,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佛陀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
  • 在金剛經中 佛陀究竟有沒有說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
    這一章,我們來了解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佛陀在金剛經裡,究竟有沒有對須菩提長老說,有沒有跟我們說?須菩提長老,從自己的禪修墊上站起來,恭敬地跪在佛陀面前問到: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中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究竟是哪四句
    因此後世之人都對這個「四句偈」極為感興趣,想要找出到底是哪四句如此神奇,在本來已經是般若智慧象徵的金剛經裡還能如此出類拔萃,很多高僧大德都給出了自己的意見。這裡多說一句,《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就這麼一部,但是關於這部經的注和疏那就太多了,而且水平和境界都高低不同,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好了,大家手邊有佛經的可以打開,沒有的話直接看文章就行,裡面佛經原文都引用並標記了,我們今天討論第一品法會因由分,說的直白點就是這次法會的由來。這裡的「如是我聞」其實也有許多種解釋,比如這個「如」字代表如如不動,如理如法之類,我們就不談那些了,就按照最簡單但最實在的一種說法來。這裡的「我」是阿難尊者,如是就是這樣,原原本本,聞就是聽聞,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中阿難尊者以「多聞第一」著稱,簡單來說就是記憶力最好,過耳不忘,又是佛的表弟和侍者,幾乎不離佛左右。
  • 女人的根本力量:不畏、不怖、不慫、不退、不磨嘰
    我的老天,昨天自我介紹環節,這個男人說他是某市某局的局長,號稱市面上所有大師的身心靈課他都上過了,他自言「修行得很好了」。對人就是這種不尊重、沒界限的態度,好在哪裡了?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憤怒底下是受傷,我知道。桌上其他人,在吃吃笑著附和他的自我表達。有人還是看不過去,主動安慰我,說:「他跟你開玩笑的,不要惱啊!」
  • 金剛經淺釋(三十)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         ​佛聽過之後,隨著就告訴須菩提:「是這樣子,是這樣子,你所說的道理是對的。你也這樣想,我也這樣想。」所以說「如是,如是」。「假設有人,他聽見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不驚恐,也不怖畏。」為什麼人會驚、怖、畏呢?因為凡夫從來就執著我相,若是沒有了「我」,他就害怕起來:「我跑到什麼地方去了?怎麼會沒有我呢?」
  • 《金剛經》:為了讓它放下,佛陀講了49年法,還有什麼好執迷的呢
    佛陀針對這些問題,從鹿苑開始一直到他涅槃經歷過了49年的講法,經過他眾多弟子將經書整理,幾千年來在世界各地盛傳不如衰,度化很多眾生。佛陀既然講了49年的法,那肯定是圍繞著什麼去講述的,有的人認為是圍繞著戒,因為戒是佛教中修行的戒律,要先讓你戒掉紅塵濁世中無處安放的心。也有人說是圍繞著悟,因為佛陀講的法就是為了讓所有的弟子能夠到達涅槃的彼岸,最終明心見性。
  • 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如何快速背下金剛經和誦讀金剛經的好處
    當我們將此稀有的功德經成佛之經背誦下來之時,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真正的稀有的佛塔,凡所見聞念觸的各類眾生因此而得到解脫。誦熟透後每天念一到三部就夠了,就要把時間拿出來多打坐入金剛定了,反觀自心,無相無住當下即入金剛定,再善加保任,日常生活力求綿綿不絕,會體悟到佛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偈的教導,真修行真受用!金剛經背誦下來一段就有一段的福德資糧,背誦下來之後就可以多多打坐了,這個時候往往變慢了,很多時候誦至某句時就定在那裡了。
  • 學佛要注意,為什麼好人沒好報?《金剛經》中有答案!
    也就是說,雖然《金剛經》為我們講述了諸法的空相,但是因果卻不在其中。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因果真實存在,為何還會出現好人沒好報的情況呢?當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時,卻不知,佛陀早已在《金剛經》中給出了答案。——《金剛經.第十六品》這句話出自《金剛經》佛陀的親口傳授,短短的一句說卻隱含的回答了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有人勤勤懇懇學佛,研究金剛經,卻一輩子倒黴,還被人輕賤是什麼原因?有些人在世間生意做到很大,事業也很好,偏偏跑來學佛,因為他覺得學佛後會有佛菩薩保佑發財。可是佛可不管發財這事!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也就是說,遇到同樣一件事情,心地清淨的人,與心地不清淨的人,處理事情所得到的結果就有很大不同。這些一點點的不同,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最終兩個人的境界差別就會越來越大。金剛經中,就對於一個人如何做到清淨心,做了很詳細的闡述。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這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