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為了讓它放下,佛陀講了49年法,還有什麼好執迷的呢

2020-12-14 法妙明心

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但是在佛陀在世之時佛陀並沒有說他的佛法是宗教,因為這個隨著社會的發展,信眾越來越多之後,就必須要建立宗門讓信眾能夠有穩定的修行之所。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得到了無上的佛果,他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不過是妄念過多導致無法證得如來,煩惱也正是妄念所致。

佛陀針對這些問題,從鹿苑開始一直到他涅槃經歷過了49年的講法,經過他眾多弟子將經書整理,幾千年來在世界各地盛傳不如衰,度化很多眾生。佛陀既然講了49年的法,那肯定是圍繞著什麼去講述的,有的人認為是圍繞著戒,因為戒是佛教中修行的戒律,要先讓你戒掉紅塵濁世中無處安放的心。也有人說是圍繞著悟,因為佛陀講的法就是為了讓所有的弟子能夠到達涅槃的彼岸,最終明心見性。

實際上都不是,佛陀雖然講了49年的法,按照人們的理解是有八萬四千法門那麼多,實際上他的核心內容也就是「心」字,為了讓弟子放下一切心,就講了這麼多年的法。這一點在《金剛經》和《般若部經》中就充分地詮釋了這個觀點。《金剛經》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經典,裡面須菩提就曾經向佛陀提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這樣的境界都難以逃脫五毒之心的迷惑,佛陀就針對他這個問題詮釋了不能為物質著相,要用無所住讓自己的內心變得空起來,要知道人在塵世間生活,大腦中因為各種因素的幹擾就會不斷的產生意念,而這些隨時而生的意念就是「妄想」。因此針對這些心,佛陀認知到就必須讓人徹底的放棄它,只能通過修行的方式戒掉。但是單純地戒掉也是非常有難度的。

因為一旦意念起,物質就會隨著而成,你的內心一動,在你的腦海裡面實際上就一直存在了,平日裡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當你靜下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些你已經忘記或者不記得的事情就會不斷的在你的思想中冒出來。佛曰:我有一切法,能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當你的念頭升起之時就應該及時將之斷滅,這個就是應無所住,久而久之你的內心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淨。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金剛經》裡面還有一句話:眾生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無法見如來。這個就是因為如來是空相者,你帶著心自然就無法見到如來,而如何空相自然就是心無執念,真正的佛法是脫離一切法相的究竟法,就猶如佛陀的曾經講到的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樣,佛陀希望眾生能夠做到無為法。

因此為了讓弟子放下一切人心,佛陀就帶著弟子在深林中苦修,不享受人間的富貴,為了讓弟子徹底的放棄執迷心,走入了涅槃的方式,連本體都能夠捨棄的空相。為了讓弟子嗔恨心,稱讚一直和自己做對的堂哥提婆達多更是為他授記為未來佛。一切法皆是為了讓弟子放下這個心。我們後世的眾生,佛陀甘願吃苦度人,還有什麼好執迷的呢?

願大家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49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他創立了佛教,也講了很多的法,他講法的內容,被後世弟子們,結集成經書,廣泛流傳。釋迦牟尼總共講法49年,度人無數,他雖然講法有49年之久,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特別是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稱為「空門」,出家人有時也被稱為「空門弟子」。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金剛經是針對上根人說的一部經。我們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悟道。
  • 金剛經: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
    老傑談《金剛經》第2期: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金剛經《金剛經》的法會因由分,描述了佛陀吃飯的一個細節: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句經文的字面意思是:這個時候,到午時該吃飯了,佛陀鄭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化緣。經文中的」世尊「,是佛陀的另外一個代號,意思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過,佛學裡所講的世界,不是我們常人平時所講的世界,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佛陀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
  • 《金剛經》:釋迦牟尼佛講法49年,核心內容就這一個字!
    但是在佛陀(釋迦牟尼佛)看來,一個人正因為有了諸多的想法,才造成了各種煩惱。只要一個人,能去掉自己的妄想執著,顯露出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來,他就會得到幸福快樂。佛陀成道後,一直不停地在世間講法。從31歲開始,他總共講了49年的法。他講法的內容,被弟子們結集成許多的佛經。這些佛經,其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 《金剛經》:釋迦牟尼佛傳法49年,核心就1個字!
    釋迦牟尼佛傳法49年,核心就1個字!這個字,就是一個「空」字。這裡的空,並非指的空氣的空,而是指的萬事萬物,存在著生滅之理。佛教中注重修行,無論怎麼去修,都要修心。在人的各種狀態當中,尤其以人的各種妄念,波動得最為厲害。
  • 金剛經第四講——佛陀說法地在哪?就是西遊記中的布金之寺
    「如是我聞」的含義,這次咱們來介紹佛陀講經的地方。《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給孤獨長者,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怪,因為是梵音的音譯,它翻譯過來其實是樂善,好施。
  • 《金剛經》:佛法講修心,這是要點
    在《金剛經》的一開始,須菩提就向佛陀提出了問題「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的意思是發了菩提心之後,那個心要安住在哪裡?我們的妄想心太多了要怎樣把它伏住?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意思是不能有所住,用布施的方法就可以做到了。
  • 佛陀開悟後的一句話,讓佛法盛傳的時間只有500年
    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佛陀在當時並沒有傳法度人的想法,於是在眾天神的不斷請求下佛陀才出來度人。佛陀在一生49年的講法中,單單講出世間的般若智慧的法就足足用了22年,可見般若智慧在佛教中修行的重要性,因為要讓自己達到空相就必須具備那樣的智慧。
  • 佛陀:這樣去誦讀經書,才能獲得無量福報,看看你做對了沒有
    佛教經文是大迦葉和眾弟子回憶起佛陀在世之時對他們講過的話並整理成冊,幾千年來盛傳不衰,經書中的法理深入簡出。無論是方接觸到佛經的信眾還是修行有術的人,對於經文中所體現的般若智慧歡喜不已。佛陀在開悟之後,看到眾生的煩惱就是因為無明所致,所以在開悟之後就驚嘆所有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內心執迷不明,無法見心明性。隨著佛教的盛傳,人們也開始知道佛陀的法力廣大,能夠幫助世人度苦度厄,在自己有什麼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喜歡到寺院中拜佛。佛並非是不能求,只是求的方式和你用的心思是什麼,才能夠讓佛陀真正的感應到。
  • 《金剛經》中的這3句話,讀得越多,越容易開悟!
    佛經是已悟道成佛的佛陀親口所述,由弟子們如實記錄下來的,幾乎所有的佛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每一句話都包含著佛陀至高無上的智慧。佛陀講經說法49年,就是根據具體發生的各種事件,各種情況而應機說法,讓當事人和周圍的人覺悟,從而迷途知返,走上修行證道求解脫之路。
  • 金剛經中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究竟是哪四句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讀過《金剛經》的師兄都知道釋迦佛在裡面反覆提及了「四句偈」,說哪怕一個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持用布施,這個功德也遠遠不如為他人誦讀演講金剛經,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言來的大。
  • 佛陀為什麼會說 金剛經智慧不可思議
    受持讀誦此經,能夠理解金剛經,能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說的實現正等正覺的方法,能夠接受領悟金剛經的般若智慧,能夠按金剛經般若智慧的要求,不斷努力修持。讀誦此經,對一般人,就是不斷讀誦金剛經,反覆地讀誦金剛經。對於有止觀禪修功力的修行者,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進行實修體驗,用實修體驗來一字一句地解讀。
  • 《金剛經》最經典十句,直擊內心深處,點醒執迷人生!
    譯文:如來者,沒有處所,能從哪裡來呢?沒有處所,又能到哪裡去呢?故而稱名為如來。「如來」是個通稱,任何一個人成了佛都稱如來。「如」是好像,「來」是來了,好像來了。南懷瑾先生說:「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麼高遠,其實是非常平凡的。
  • 《金剛經》:四個字重點,怎麼辦?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向佛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是整部《金剛經》的核心問題,佛陀的說法就圍繞著這個問題在與須菩提的問與答中展開,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最後佛陀來了個總結:「應如所教住。」
  • 金剛經:讓你在浮躁的年代裡,持一顆沉靜的心
    對於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諸佛菩薩的看法是這樣的,它像閃電,它像露水,它不是真的,存在的時間很短。 我們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不過幾十年而已,壽命長的,七、八十歲就算是壽命長的,四、五十歲過世的很多,真的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這樣看就正確,就對了。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隨後的雪山六年苦行,也沒有找到真理,接受了牧女的供養後,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開始了長達49年的講經說法,渡化了很多眾生。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的一句話,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到這句話而大徹大悟的。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
  • 佛教:末法時期,這三種人也能證得果位,看看是否有你
    佛陀開悟後對著魔王波旬說道:「你破壞不了我的法,它能夠駐世500年。」而波旬則是對著佛陀道:「人總是喜歡放縱慾望,我就讓他們這個心放大,同時在500年後我的徒子徒孫進入你的寺廟,亂你的佛法。」從這個對話佛陀也是知道佛法在500年之後就會進入了末法時期,那個時候的人們已經很難對佛法生出信心。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就曾經對佛陀問了這個事情:「世尊,到了末法時期,人們如果聽聞金剛經還會生出成佛的信心嗎?「須菩提點出未來人還能不能用佛法修上去,甚至是能不能相信佛法的問題,佛陀對著須菩提說道:莫做是說!
  • 金剛經第八講——佛祖為啥也要吃飯?又是如何吃飯?
    這次咱們談兩個問題——佛陀為何也要吃飯?吃飯又有什麼規矩?《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①吃飯時間:這裡說的「爾時」是啥時候呢?古印度人喜歡用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樣的三分法把一天分為三段,所以他們對於時間是不甚在意的,更沒有什麼精準的時間觀,這個哪怕到現在也沒改變,如果你和一個印度人相約十點見面,他十二點才施施然過來你也不要意外,他可能還覺得夠準時了呢。
  • 《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
    《金剛經》是從相上入手,來去斷我執和法執的一部經典。首先,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都是眾緣和合,剎那生滅的相似相續的幻相,了不可得。就像一堆垃圾,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它就是一堆垃圾,毫無用處 ,甚至還影響心情 ,但對垃圾回收者來說,他就是寶貝,就是財富。所以這個法 ,他只是使你進步乃至開悟的一個工具而已,他是你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助力,助援。要善待他 ,但不要執著他 。
  • 《金剛經》:這3句經文,越讀越開悟,讓你獲得無量福報
    佛教中有很多的經典,其中《金剛經》是人們常度的一部經文之一,更是作為幾大經典之首,金剛比喻般若智慧如同金剛利劍,能夠破除塵世間的一切迷幻,解除所有的煩惱和偏見。《金剛經》裡面講的是般若智慧,什麼是般若智慧呢?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