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但是在佛陀在世之時佛陀並沒有說他的佛法是宗教,因為這個隨著社會的發展,信眾越來越多之後,就必須要建立宗門讓信眾能夠有穩定的修行之所。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得到了無上的佛果,他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不過是妄念過多導致無法證得如來,煩惱也正是妄念所致。
佛陀針對這些問題,從鹿苑開始一直到他涅槃經歷過了49年的講法,經過他眾多弟子將經書整理,幾千年來在世界各地盛傳不如衰,度化很多眾生。佛陀既然講了49年的法,那肯定是圍繞著什麼去講述的,有的人認為是圍繞著戒,因為戒是佛教中修行的戒律,要先讓你戒掉紅塵濁世中無處安放的心。也有人說是圍繞著悟,因為佛陀講的法就是為了讓所有的弟子能夠到達涅槃的彼岸,最終明心見性。
實際上都不是,佛陀雖然講了49年的法,按照人們的理解是有八萬四千法門那麼多,實際上他的核心內容也就是「心」字,為了讓弟子放下一切心,就講了這麼多年的法。這一點在《金剛經》和《般若部經》中就充分地詮釋了這個觀點。《金剛經》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經典,裡面須菩提就曾經向佛陀提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這樣的境界都難以逃脫五毒之心的迷惑,佛陀就針對他這個問題詮釋了不能為物質著相,要用無所住讓自己的內心變得空起來,要知道人在塵世間生活,大腦中因為各種因素的幹擾就會不斷的產生意念,而這些隨時而生的意念就是「妄想」。因此針對這些心,佛陀認知到就必須讓人徹底的放棄它,只能通過修行的方式戒掉。但是單純地戒掉也是非常有難度的。
因為一旦意念起,物質就會隨著而成,你的內心一動,在你的腦海裡面實際上就一直存在了,平日裡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當你靜下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些你已經忘記或者不記得的事情就會不斷的在你的思想中冒出來。佛曰:我有一切法,能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當你的念頭升起之時就應該及時將之斷滅,這個就是應無所住,久而久之你的內心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淨。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金剛經》裡面還有一句話:眾生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無法見如來。這個就是因為如來是空相者,你帶著心自然就無法見到如來,而如何空相自然就是心無執念,真正的佛法是脫離一切法相的究竟法,就猶如佛陀的曾經講到的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樣,佛陀希望眾生能夠做到無為法。
因此為了讓弟子放下一切人心,佛陀就帶著弟子在深林中苦修,不享受人間的富貴,為了讓弟子徹底的放棄執迷心,走入了涅槃的方式,連本體都能夠捨棄的空相。為了讓弟子嗔恨心,稱讚一直和自己做對的堂哥提婆達多更是為他授記為未來佛。一切法皆是為了讓弟子放下這個心。我們後世的眾生,佛陀甘願吃苦度人,還有什麼好執迷的呢?
願大家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