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四講——佛陀說法地在哪?就是西遊記中的布金之寺

2020-12-14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7篇

今天咱們繼續分享《金剛經》,前三篇聊了經名的意義,翻譯經文的鳩摩羅什大師,以及佛陀說法的時間「一時」以及結集的阿難尊者的「如是我聞」的含義,這次咱們來介紹佛陀講經的地方。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個地方名氣很大,看過《西遊記》電視劇的朋友不知道還記不記得,快到天竺的時候唐僧師徒曾經路過一個寺廟,唐僧就主動問起這是否為「布金之寺」,當時孫悟空還非常好奇——這今天師父怎麼也認路了呢?二師兄還東張西望的,打算在地上找塊金磚搬走。

其實唐玄奘並不是認路,這個名字和傳說他都是從經文中看到的,就是咱們今天要聊的地方——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個地方可是非同小可,它其實又涉及到好幾個概念——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咱們就來次第介紹

02舍衛國

大家都知道古印度和我們中國一樣,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只不過和我們不同的是,古印度和如今的印度並非完全一致,也包括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地,嚴格來說佛陀的化身喬達摩悉達多放到現在來說就是尼泊爾人。

佛陀生活大概是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和孔子差不多同時代,這個時候我們中國正處於周朝的春秋時期,整個天下分為了大大小小許多個國家,比如秦晉楚齊吳越衛鄭蔡唐陳杞等等,而古印度也是一樣。

而這個舍衛國就是當時古印度中部的一個大國——類似於當時處於我國中原地區的「晉國」,物產豐富,文明發達,所以也被翻譯為『聞物』,聞是名聞,物是物產,也是波斯國的都城。

03給孤獨長者

接下來要出場的就是給孤獨長者,這也是這一篇文章的核心人物。

給孤獨長者,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怪,因為是梵音的音譯,它翻譯過來其實是樂善,好施。

而「給孤獨」三字雖然只是諧音,但也是有來由的,幼兒無父者曰「孤」,老而無子者曰「獨」,說的更直白點就是孤兒和無人贍養的老人,而這位長者經常「給」他們救濟,所以才被稱為「給孤獨長者」,這是一個很有品德的美稱,並不是說他本身很「孤獨」。

實際上給孤獨不僅不孤獨,而且有錢又有地位,他的兒子娶了舍衛國中一位同樣很有名望叫珊檀那的大臣的女兒,有一天給孤獨去看望親家的時候發現對方打掃房間,準備飯菜,莊嚴隆重,他就急忙問是怎麼回事,難不成國王要大駕光臨嗎?

珊檀那就回答說,我不是恭請國王,而是恭請「佛陀」來家裡說法。

給孤獨本人善根極深,雖然他之前根本沒有見過佛陀甚至都沒聽聞過,但僅僅只是聽了「佛陀」二字,就讓他渾身汗毛倒豎,油然而生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仿佛前世聽過不知道幾千幾萬遍一樣。

所以他從親家那裡打聽到佛陀的住所之後,馬上就第一時間跑過去拜訪了,見了佛之後更加覺得非常歡喜,就恭恭敬敬的邀請佛陀來為大眾說法。

佛陀就告訴他,我去沒有問題,但是我身邊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團(至於這個僧團的具體組成和來歷咱們下一篇再分享),此外還有一些居士,你得幫忙準備一個大講堂和大宿舍才行啊。

給孤獨長者一口答應,馬上回去開始找地方。

04只陀太子

可是給孤獨找來找去,卻沒有發現又安靜,又寬闊,提供食用也便利的地方,唯一符合要求的卻是舍衛國只陀太子的後花園。

於是給孤獨就去找只陀太子了,想要買他的園子。

只陀太子聞言就笑了,說長者啊,我知道你有錢,但是你跑到我這裡炫富就沒意思了,別忘了我可是一國的太子,根本不差錢,為啥要把花園賣給你呢?

給孤獨就說了,太子殿下啊,我買您的花園並不是為了自己享樂,而是打算供奉佛陀的,所以請您無論如何都要賣給我。

只陀太子的善根比起給孤獨就差了不少,聽到「佛陀」二字沒啥反應,但是拗不過給孤獨不斷的懇求,所以就找了個藉口推辭道——你要買我花園可以,但你得用黃金鋪地,用金磚把我的花園鋪滿,然後我就把花園賣給你。

給孤獨聽完後馬上就離開了,只陀太子以為把他嚇退了,一笑了之,就當這件事沒發生過。

05樹和園

但是我們知道真正的信徒那是非常虔誠的,不要說錢財這種身外之物,哪怕生命都不在乎的,比如佛本生裡面所說的佛陀前世那些捨身飼虎故事比比皆是,給孤獨長者見過佛陀之後已經生出了正信,又豈會在乎區區錢財?

所以他回去之後馬上讓人開始準備金磚,不夠的話就變賣其餘家產,然後開始在那座花園裡鋪地,只陀太子知道了之後大吃一驚,急忙出來問道:「長者,我不過是開個玩笑而已,你這是做什麼?」

給孤獨就回答道:「君無戲言,我現在已經完成您的要求了,還請您把這花園賣給我吧。」

只陀太子就很感動,明白給孤獨並非戲弄他,而是真的要供佛,他就說道:「你的決心我已經看到了,不過我堂堂一國太子怎麼能收你的錢呢?這樣名聲太難聽了,這樣吧,這園子我送給你就是。」

但是給孤獨長者也是個信守諾言的人,無論如何都不肯白拿太子的花園,爭來爭去後太子就退了一步道:「這樣吧,我當初只說賣你園子但並不包括園子裡面的許多大樹,這樣好了,這園子算是賣給你了,樹就算我的,咱們兩人一起供養佛陀你看如何?」

給孤獨長者當然一口答應,然後就把園子收拾乾淨去請佛陀和僧團來這裡講法了,而這個園子也就被命名為祗樹給孤獨園,其中「祗」代表只陀太子,「樹」是太子供奉的樹,「給孤獨」是給孤獨長者,「園」則代表這座花園

這裡順便說一句,「只陀」也是音譯,他實際的含義是「戰勝」,因為他出生的時候他父王正好打了一場勝仗歸來,故而得名。

06紅塵說

以上就是這個地方所涉及到的全部的人和物的介紹,可以說非常殊勝,而且佛陀在此說法長達二十五年,並非只是說了一部《金剛經》,還有別的經文,不知道有多少人得到了大利益,因此這個地方也是非常有功德,給孤獨長者和只陀太子因此也是福德無量。

只不過遺憾的是,後來佛法在古印度漸漸式微,又被婆羅教和印度教所取代,所以這些殊勝之地也都沒有得到保護,據那些去過那裡的僧人居士們所說,整個園子早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了幾根柱子還幾間破屋,這不得不說非常遺憾。

所幸的是佛法雖然在古印度失傳,卻流傳到了我們國家為首的一些國家,這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比起這些「外相」來,佛法本身才是最大的瑰寶,近水樓臺沒有得月反而只是撿了一些虛影當寶貝,紅塵君只能對印度人民深表遺憾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首先整體說明一下,整部《金剛經》被分為了三十二品,其實最初釋迦佛說法的時候都是隨緣教化,根據弟子們的提問來回答,並不像現在的老師講課還有書本教案一樣,根本就沒這些「品」或者「章」的概念。恰恰相反,佛涅槃後諸位弟子把他老人家四十九年說的法分類集結,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三藏十二部的佛經。
  • 金剛經中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究竟是哪四句
    因此後世之人都對這個「四句偈」極為感興趣,想要找出到底是哪四句如此神奇,在本來已經是般若智慧象徵的金剛經裡還能如此出類拔萃,很多高僧大德都給出了自己的意見。這裡多說一句,《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就這麼一部,但是關於這部經的注和疏那就太多了,而且水平和境界都高低不同,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 《金剛經》:為了讓它放下,佛陀講了49年法,還有什麼好執迷的呢
    佛陀針對這些問題,從鹿苑開始一直到他涅槃經歷過了49年的講法,經過他眾多弟子將經書整理,幾千年來在世界各地盛傳不如衰,度化很多眾生。佛陀既然講了49年的法,那肯定是圍繞著什麼去講述的,有的人認為是圍繞著戒,因為戒是佛教中修行的戒律,要先讓你戒掉紅塵濁世中無處安放的心。也有人說是圍繞著悟,因為佛陀講的法就是為了讓所有的弟子能夠到達涅槃的彼岸,最終明心見性。
  • 金剛經: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
    老傑談《金剛經》第2期:關於吃飯,佛陀堅持「日中一食」,這究竟有什麼奧妙?金剛經《金剛經》的法會因由分,描述了佛陀吃飯的一個細節: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句經文的字面意思是:這個時候,到午時該吃飯了,佛陀鄭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化緣。經文中的」世尊「,是佛陀的另外一個代號,意思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過,佛學裡所講的世界,不是我們常人平時所講的世界,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佛陀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
  • 金剛經第八講——佛祖為啥也要吃飯?又是如何吃飯?
    這次咱們談兩個問題——佛陀為何也要吃飯?吃飯又有什麼規矩?《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02佛陀為何也要吃飯許多師兄——尤其是剛剛開始學法的師兄們,總把佛祖看作是神仙,比如《西遊記》中的如來佛那樣,
  • 佛陀為什麼會說 金剛經智慧不可思議
    受持讀誦此經,能夠理解金剛經,能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說的實現正等正覺的方法,能夠接受領悟金剛經的般若智慧,能夠按金剛經般若智慧的要求,不斷努力修持。讀誦此經,對一般人,就是不斷讀誦金剛經,反覆地讀誦金剛經。對於有止觀禪修功力的修行者,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進行實修體驗,用實修體驗來一字一句地解讀。
  • 佛陀為什麼會說,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才是最稀有的人
    在上一章,須菩提長老對佛陀說,只要能夠見到實相的人,就是第一稀有的人。佛陀馬上接口說到,只要有人聽聞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就是甚為稀有的人。這一章我們就來了解,為什麼佛陀會說,在讀誦聽聞金剛經時,不感到驚訝恐怖和畏懼的人,就是稀有的人。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這裡大家要注意一點,佛陀這部經說法的對象並不是我等凡人,而是虛空中的諸位菩薩,也就是所謂的「定中說法」。《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以唐朝所傳的八十卷版本最為殊勝,乃是我國佛教十宗之一的「華嚴宗」的立教之本。
  • 《金剛經》中的這3句話,讀得越多,越容易開悟!
    佛經是已悟道成佛的佛陀親口所述,由弟子們如實記錄下來的,幾乎所有的佛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每一句話都包含著佛陀至高無上的智慧。佛陀講經說法49年,就是根據具體發生的各種事件,各種情況而應機說法,讓當事人和周圍的人覺悟,從而迷途知返,走上修行證道求解脫之路。
  • 《金剛經》語釋之四~佛陀的日常生活
    「食時」,是指這正是吃飯的時間。佛教規定吃飯的時間一般在正午(以太陽端南端北為分界線)之前為食時,如果此段時間吃東西就叫時食;之後為非食時,如果再吃東西就叫做非時食了。關於佛陀要在正午之前吃飯,經典記載說:諸天神則早晨食,諸佛則午食,一切鬼怪則夜食。
  • 《金剛經》: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所得的福德最大
    佛陀在這一品裡說,以一粒沙當 作一個世界,用充滿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為他人演說所得的福德多。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已經大到不可思議,恆河沙數又多到不可思議,乃是不可思議再加上不可思議那麼多。佛陀這個說法乍聽起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 佛教:《金剛經》中的四句話,悟透受用一生!
    佛陀弘法四十九年,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金剛經》則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總綱。此經蘊含宏大,教化世人如何消業、修福、開慧,有四句經文,悟透受用一生!其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濃縮成了一部五千餘字的《金剛經》,由此可見,此經在般若部經典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從慧能祖師開始,禪宗便以《金剛經》印心,作為驗證參學者所悟真假的法寶。昔日,六祖本為山林間樵夫,機緣巧合之間,聽人讀誦《金剛經》,又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言下頓悟。那麼,究竟何為無住生心呢?
  • 《金剛經》中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般若」二字,屬於莊重語,漢語的相近意思是「智慧」。為什麼說「相近」呢?困為在漢語裡很難找出一個詞能準確地概括出「般若」的原意。此「智慧」非世間人所講智商,而且是大智慧、解脫輪迴之智慧。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金剛經》的妙行無住分,講了」不住相布施「。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平時生活中,好像聽到人們說」功德「比說」福德「的時候多。」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好多寺廟道場,都會放一個箱子,讓人們把錢丟進去,人們把這個箱子叫作」功德箱「。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
  • 一字一佛,在抄經中接受《金剛經》的滋養
    抄經是一種適合所有人的修行方式,當我們用最虔誠、最恭敬的心把佛陀所說的法,逐字逐句一筆一划抄下來時,其實是在收攝自己散亂的心,提高自己的覺照能力,這也是學習佛法、修行禪定的一種方式。
  • 金剛經中的「金剛」又有哪三種殊勝?
    這第一部要講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剛經》,它的名氣為啥這麼大呢?我覺得原因有四個,第一,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那個版本太漂亮了,「信達雅」兼顧,已經像是一本優雅的散文或者好聽的故事了。第二,禪宗的大力推崇,尤其是六祖慧能只是聽人家念了一段金剛經就開悟的奇蹟,一直吸引著大家。
  • 在金剛經中 佛陀究竟有沒有說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
    這一章,我們來了解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佛陀在金剛經裡,究竟有沒有對須菩提長老說,有沒有跟我們說?須菩提長老,從自己的禪修墊上站起來,恭敬地跪在佛陀面前問到: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金剛經》第二品的內容是講須菩提代眾生恭敬地向佛陀請法,這一品也是整部金剛經的總綱領。須菩提恭敬地請教佛陀,說:發菩提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善男善女們,應該怎樣來安住這來之不易的菩提心,又該怎樣降伏這有分別的妄心。因為整部《金剛經》就是圍繞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而展開的,所以說第二品是金剛經的總綱領。
  • 《金剛經》:四個字重點,怎麼辦?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向佛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是整部《金剛經》的核心問題,佛陀的說法就圍繞著這個問題在與須菩提的問與答中展開,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最後佛陀來了個總結:「應如所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