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末法時期,這三種人也能證得果位,看看是否有你

2020-12-14 法妙明心

佛陀開悟後對著魔王波旬說道:「你破壞不了我的法,它能夠駐世500年。」而波旬則是對著佛陀道:「人總是喜歡放縱慾望,我就讓他們這個心放大,同時在500年後我的徒子徒孫進入你的寺廟,亂你的佛法。」從這個對話佛陀也是知道佛法在500年之後就會進入了末法時期,那個時候的人們已經很難對佛法生出信心。

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就曾經對佛陀問了這個事情:「世尊,到了末法時期,人們如果聽聞金剛經還會生出成佛的信心嗎?「須菩提點出未來人還能不能用佛法修上去,甚至是能不能相信佛法的問題,佛陀對著須菩提說道:莫做是說!意思是告誡須菩提不能下這樣的結論,並且告訴他哪怕是佛法進入了末法時期,人也是能夠生出成佛的果位,並證得果位。

時間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要證得果位是要有條件的,並且佛陀給出了答案,這種人就是大善根之人。幾千年已經過去,按照佛陀講的時間,如今就是處於末法時期,但是人們並沒有出現不信佛法和缺少成佛的信念。因為佛陀講了八萬四千法門,雖然一個修法已經不合適了,但是又會誕生另外的一種修法,這個就是佛陀的智慧。

在無量壽經中佛陀就說過有這麼一個佛,他的法門修法極其的簡便,人們只要聽到他的佛號,就能夠生出信佛之心,如果能夠一心誦念,也是能夠證得果位,這個就是我們熟知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了眾生能夠獲得這樣容易修的法門,在無數劫中訪問了宇宙中所有的佛陀世尊,創立了極樂世界,這說明哪怕是在末法時期人只需要一心誦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就能夠證得果位。

雖然能念佛號能成佛,但是在無量壽經中也點明了末法時期,並非是所有的人都行,只有這三種人才能證得果位,看看是否有你!

一、真正的出家之人

出家為僧就是想斷滅世間的名利情,讓自己的進入一種身口意清淨的狀態,不再執迷世間的欲望,這樣的人久而久之就會明心見性,智慧增進。在紅塵濁世中,人們已經很難做到這一步了,就是僧人中大部分也是達不到這樣的地步,如果人真的能夠捨棄世間的一切,真的是很了不起的,這樣的人念佛號會很快進入空的狀態,積年累月,焉能證不得果位?

二、塵世間一心修行的人

在家出家無非是一顆執迷不放的內心,在塵世修行的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的過失並及時的懺悔,如果能夠依照佛經中進行持戒修行,布施行善,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面無法和真正的出家之人相比,但是隨著他在塵世間這樣做的時候,就是在不斷的積累自己的功德,到了一定程度時候,就能夠帶業往生,到了極樂世界的下三層作為眾生,然後繼續往上修證得自己的果位。

三、不做功德,一心念佛的人

這樣的人他雖然不做功德,但是他也不在世間失德,他會在家裡一心一意的誦念佛號,不會隨意的去說一些不好的話,讓自己身口意清淨。這樣的人他會一念願意生於彼佛國,就會在往生之時得到佛陀的接引到佛國,至於果位證得如何,還是要看此人的根基。哪怕是在極樂世界下三層,也是幸福無邊的!這三種人現在還有很多的,不知道大家是屬於哪一種?願大家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供奉的對象:阿羅漢果位、四大羅漢與十六羅漢
    獲得果位的人,便稱為阿羅漢,簡稱羅漢。是否所有的人都可以獲得羅漢羅漢像果呢?傳說古代印度次大陸彌蘭王曾經有意問過那位在佛經中著名的那先比丘,是否在家居士也有可能變成阿羅漢,答案是肯定的。四大羅漢與十六羅漢如上所述,證阿羅漢果位就像現在攻讀最高學位。證果,原意為自身求解脫。
  • 佛法修學的三個果位,阿羅漢.菩薩.佛
    但這些並不是佛陀所追求的解脫生死之法,所以在當時的全印度沒有一個證得佛法果位的人,儘管佛法最低的果位阿羅漢果的人都沒有,佛陀在當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為師的人。當佛陀在菩提樹下發下最堅固的金剛誓言,不覺悟絕不下此座。夜睹明星,把十二年所學全部放下而豁然開朗,"奇哉,奇哉!
  • 末法時代具體的特徵
    說到末法時期,我們需先知道,為何有末法時期,釋迦摩尼佛曾說過,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期;此後一千年為像法時期;在後一萬年就是末法時期。佛教認為,在釋迦牟尼入滅後,佛法住世歷經正法、像法時代,修行證悟者逐漸減少,從而進入末法時代。
  • 在當今,還有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嗎?
    這是佛教聲聞乘修證的最高果位。佛經中說到阿羅漢,又分為很多種類。比如有俱解脫阿羅漢(定與慧都解脫了)、慧解脫阿羅漢(慧證究竟而不能徹底解脫定障)等。這是天眼、宿命、漏盡三通的「升級版」,在阿羅漢叫「三明」,而在佛則叫「三達」。「宿命明」能知過去,「天眼明」能知未來,「漏盡明」斷一切煩惱——所以阿羅漢明了三世業果,了脫生死,具有殊勝的功德。證得阿羅漢的聖者,在壽命未盡之前,仍生活在世間。
  • 佛教:為什麼濟公酒肉穿腸過,還能證得羅漢果,這不是犯戒了嗎
    佛陀開悟之後看出人因為無明才無法見心明性,更無法證得果位,所以傳法之後就規定了一些戒律,目的是想通過這些戒律讓自己的弟子放下塵世間的執迷心,因此走入了遠離塵世間的一種修法。有弟子曾經問過佛陀:「未來佛陀不在人間,人們當如何?」
  • 佛說:這三種人慧根最高,很容易開悟,看看有你嗎?
    「慧根」兩個字出自佛教,佛教認為,一個人如果能通達真理,就可以稱為「慧」。慧也可以理解為智慧,智慧越高的人慧根越高,慧根越高,越容易開悟。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稱慧根。
  • 佛教:佛前上供水果,這4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第二層含義在於,「果」也指佛門裡修行成就的果位,即阿羅漢、菩薩和佛。其中,成佛是最圓滿無漏、福慧具足的無上正果,其次是自覺覺他、自渡渡人的菩薩果位,而後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阿羅漢果。這三種果位若能成就皆是大福報,佛前供水果也是在時刻提醒修行人要精進努力不懈怠,早證菩提、脫離六道。
  • 佛學:佛教手印、釋迦牟尼手印、藥師佛手印、阿彌陀佛手印
    在佛教的文化傳承中,手印音譯為母陀羅、幕捺羅、母擦羅,又作印相、契印、密印、印契,或簡稱印,指的是出現在佛教塑像、畫卷、書籍中的諸尊雙手或者手指所結的各種各樣的手勢。手印不單單是一種手勢,它還與諸尊有著深層次的聯繫,每種手印都代表著不同的寓意,象徵著諸尊隱性的表情和語言。
  • 佛教:這三種「水果」不要拿來供佛,對佛菩薩不敬
    很多人把佛菩薩聖像請到家中,都會用一些水果去供養佛菩薩,我們在選擇水果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用這三種水果供佛,容易對佛菩薩不敬。 民間有很多關於供佛的說法,有人說,用水果供佛時,不能用梨來供佛,因為「梨」的諧音是「離」,會讓人聯想到分離,所以「梨」不適合用來招待親友,更不適合用來供佛。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根據《雜阿含經》《俱舍論》等經論中所述,按照修行證悟程度,次第獲得四沙門果,其先後階段依次為:1.須陀洹果,三界無明中的見惑斷盡的果位,也稱為入流,預流,逆流。意思是離開凡夫已經初步進入聖道的法流,逆流的意思,是進入聖者果位,逆生死的瀑流而上。
  • 唐朝高僧本應證得果位,因自己的缽被打碎,便化作巨蛇要吃人
    唐朝有一個華嚴和尚,師從於聖僧神秀,即是禪宗所謂的北祖。華嚴和尚常常居住在洛陽天宮寺,有弟子三百餘人。華嚴和尚紀律嚴明,要求弟子每日上堂用膳,必須備齊瓶缽。有一名弟子年齡和修為高出同輩,但氣量狹小,性情急躁。當時這名高僧臥病在床,沒有隨眾人上堂用膳。
  • 佛教:佛前上供水果,這3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佛菩薩什麼都不缺,你供養什麼,佛菩薩都不會食用,不要覺得自己供養了佛,佛菩薩就會對你有偏私,這是愚痴,也是妄想。佛菩薩視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無分別,不會因你供養的多寡而區別對待。所以民間所認為的那些燒高香、搶頭香的行為是非常愚蠢無知的。布施,是為了培養大眾的利他無我慈悲心,看似是供養佛菩薩,其實是在為自己修福。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人的起心動念、行住坐臥無不是修行,把當下的生活過好了,不執念過去、不憂懼未來,才能實現人生的究竟自在和解脫。不必把「開悟」搞的太神秘,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一、心中無事、心無掛礙,不生任何雜念妄想。
  • 持教法師:末法時期將會是準提法大興的時代
    但也有人達到了特定數目未得相應境界的,所以在這裡要特別的向大家說明,經中的數目決不是一個定數,自己的精進與實修才是最重要的!計數確實是督促的方便,但這對末法時期的眾生卻是很好用的!那麼在實修上是否一定要計數呢?
  • 在這個末法時代,如何成為一個佛法的真正實修者?
    ,以及跟在目前,末法時期有一和尚破了所有的戒,只守住一條戒律的情形相比較,佛說,這二位比丘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為在佛的那個時候,打擾我們的事情比較少,能夠幫助我們趨近法,幫助我們清淨修法的機會比較多。  末法時期像現在,雖然佛法本身無高峰期、衰落期,但因末法時期阻礙佛法的事情很多,所以一個人在末法時期修行,所得修行的功德力量,就算比不上佛時期大,也會和那個時候相等。
  • 佛教:這四個特徵的人,與佛有緣,看看你有嗎?
    佛家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諸佛如來是出世間的大醫王,能除一切煩惱障礙,卻不能救拔慧命將盡之人。很多才接觸佛法的善信,經常提問的就是,某位「大師」說我有佛緣,你覺得是這樣嗎?「緣」是佛家認識世界的基本觀念,萬物有緣,才能發生關聯,並進一步發展,乃至產生結果。
  • 佛教: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4句話,功德無量!
    佛菩薩不會因為你供養得又多又好,而對你有偏愛,也不會因為你沒有做供養而降罪於你。一切供養皆是自己的發心,若自心清淨,再做供養,自然是增上功德。若心地不淨,再多供養,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良善之人,縱使不做供養,佛菩薩也自歡喜。我們拜佛拜的是自己的清淨心,是發心懺悔,是修正自己的念頭,是發願向佛菩薩學習,斷煩惱、離苦海。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4句話,功德無量!
  • 這三種人與佛無緣,佛也度不了他,看看有你嗎?
    佛菩薩雖然要度盡一切眾生,但這世間有三種人,就算他拜再多的佛,佛也度不了他,希望不要有你。這三種人就算虔誠信仰佛教,佛菩薩也無法度化他們,因為這三種人與佛無緣。佛家常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
  • 淨土法門是怎麼快速證得果位的?修行做到這幾點!想不圓滿都難!
    我們來看一看下面這段文字: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這段文字就是依據二十二願來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品位差別的。在娑婆世界修行有高低品位,往生之後是「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到一地。
  • 佛教怎樣看同性戀
    戒律是否可以隨著今人的意願而重新解讀呢?這無疑引起了很大的爭論。至少從現實來看,同性戀者面臨的重重壓力與困境,不言而喻。一切眾生 皆具佛性  在宗教語境中,有一個問題是不可迴避的,就是同性戀者是否有信仰的權利,是否有能力實現宗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