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導
接近2020年年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明顯提速。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露出諸多民生關懷,其中,會議強調,「要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而就在此次會議召開前的一個星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表示: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設。
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顯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發展有提速之勢。
「規範發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首先就要開發多樣化的個人養老金產品。目前,我國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只有一個保險系列,品種比較少,將來一定會擴容到基金版、銀行版,甚至是券商版的個人養老保險產品,產品類別的創新上要規範,從而為投資者、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其次,加強投資者教育和家庭理財的導向,引導投資者培育理性投資理念。」12月20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董登新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強調,金融機構產品的研發和加強投資者教育是做大做強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必由之路。
發展第三支柱已十分迫切
民政部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養老服務將迎接更大挑戰。
應對人口老齡化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建立和完善適合本國的養老金保障體系,保證其公平可持續運作。我國選擇的是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養老金責任的「三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障模式。經過近30年的發展完善,我國養老金規模越來越大,覆蓋人群越來越廣,是大多數退休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起到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但由於起步晚、基礎差、制度不完善,加上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加快,並且未富先老,基本養老的替代率低,養老資金儲備不足,「三支柱」結構不合理,難以滿足不同收入人群對養老金多層次的需求。
正如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所言:「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養老、企業(職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在內的養老保障『三個支柱』。第一支柱已覆蓋近10億城鄉居民,但第二支柱規模卻很小,第三支柱長期處於起步階段。與許多國家相比,第三支柱發展較為緩慢,佔比過低,對養老的支撐明顯不足。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發展第三支柱已經十分迫切。」
企業和個人強制繳費,繳費可抵扣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截至2019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9.68億人,資金累計結餘6.29萬億元,是設立最早、覆蓋率最高、資金儲備量最大的一個支柱,在三支柱中所佔比例為73%。截至2019年末,企業年金參保企業9.6萬戶,參保職工2548萬人,佔城鎮就業人數不足6%,企業年金結餘1.8萬億元。職業年金起步較晚,但推進較快,5年的時間,覆蓋率已超過80%。而第三支柱,佔比則不及兩位數。
「我自己匡算,往大裡算,加起來佔比不超過10%。」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朱俊生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第三支柱發展較為緩慢、佔比過低,對養老的支撐明顯不足。
那麼,作為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的第三支柱長期處於起步階段,是由於我國的總儲蓄率太低嗎?
「我國的總儲蓄率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總儲蓄率當中,包括政府、企業和家庭儲蓄,其中,我國家庭儲蓄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遠超其他經合組織(OECD)國家和地區。不過,這個儲蓄背後有大量的預防性的儲蓄,比如,擔心將來的養老問題而做的預防性儲蓄。」朱俊生稱。
據記者了解,當前我國居民金融資產已達到了160萬億元,其中有90多萬億元為銀行存款,而且絕大多數為一年期。有專家建議,如將其轉化為中長期養老財務資源的金融資產規模非常龐大,優勢非常明顯。
大力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障,可有效緩解中國養老保險支出壓力,滿足民眾多樣化養老需求。同時,也可集中長期穩定資金,探索跨周期投資模式,成為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重要力量,滿足基礎建設和科技創新的資金需要。大力發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
第三支柱金融產品有望「擴圍」
雖然,當前我國養老保險還存在很多問題,但作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我國第一支柱負擔過重、第二支柱擴面受阻的背景下,大力發展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是化解老年化風險行之有效的辦法勢在必行。
朱俊生建議,對養老金體系進行結構性改革,釋放第三支柱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養老金體系中的作用。同時,統籌發展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個人稅收遞延的個人養老金,構建政府、企業與個人共同支撐的「三位一體」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要發展私營養老金,構建多支柱結構相對均衡的養老金體系,矯正養老金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失衡。
比如,適當降低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比例,為第三支柱發展提供空間。
「我國第一支柱繳費率水平雖有所降低,但仍排在世界前列。可對養老保險三個支柱的繳費率統一進行調整,適當降低第一支柱繳費率,為提高第二、三支柱繳費率創造條件,著力提高第二、三支柱替代率。」朱俊生同時建議,優化財政和稅收激勵政策,完善帳戶制經營模式,一個家庭的資產配置在所有的金融產品當中去優化,它有不同的風險偏好,需要附以不同的風險產品。
就此,董登新同樣建議,擴大參與的金融機構與產品範圍。第三支柱覆蓋的範圍應該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基金產品、銀行理財、信託等適合投資的金融產品。擴大參與的金融機構與產品範圍,有助於促進個人養老金帳戶市場的競爭,豐富產品形態,從而增加公眾的選擇權,提高個人養老金帳戶市場的運行效率。
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是我國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陌生的概念,不知道、不了解,更不懂怎麼操作購買,然而這又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對其內容要義了解、學懂、會用。有些國家把養老有關規定和知識寫進學校教材,讓學生儘早了解國家養老政策和操作規程。
為此,董登新建議,全面深入持續地開展投資者教育,建立個人養老帳戶的意識。而這,恰恰的也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亮點之一。
此外,試點已經延期半年的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改革有新動向。按照近期此次會議的安排,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改革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據記者了解,近日,在前期上海等三地試點的基礎上,新一輪更大力度支持養老保險第三支柱「擴圍」的政策已經在緊鑼密鼓地制定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擴圍」或不僅是指擴大試點地區,也指擴大參與的金融機構和產品範圍,有望將個人商業養老帳戶投資範圍從商業養老保險擴大到公募基金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