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澤微黃,皮脆肉嫩,骨肉鮮香,風味誘人。
一年一次的年夜飯,是全家都要動員的大餐,家家戶戶都會擺上平日裡很少見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例如席上一般有雞,就寓意有計,以次求得新年吉利。這也是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許。
那麼在年夜飯中怎麼吃雞最快樂呢?最簡單粗暴也最美味的做法,便是做成——鹽焗雞!
要說哪個地方的「鹽焗雞」最有名,非惠州莫屬。
無它,惠州鹽多矣。
地處南海之濱,惠州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也有豐富的漁鹽業和海產品資源。北宋唐庚寓惠期間寫下的詩句:「道路魚鹽去,樵蘇竹木還。」生動地反映出入宋後,魚、鹽業已成為惠州的支柱產業之一。
入明後,據《明史·食貨志四》載,惠州原有平海淡水鹽場外,增加了一個鹹水鹽場(在大洲附近)。
洪武二年(1377年)廣東有鹽場十四個、歲產鹽1785萬斤、年均毎鹽場年產127萬斤計,其時惠東淡水、鹹水兩鹽場可產鹽250萬斤左右,相當於宋代平海淡水場產量約100萬斤的2.5倍。
明代廣東生產的鹽有生、熟之分。生鹽成於日曬,亦稱曬鹽,熟鹽經過煎煮,故稱熟鹽;生鹽生產者稱「鹽戶」,熟鹽生產者稱「灶戶」,而惠州沿海主要生產生鹽。
清初屈大均曾曰:「生鹽產淡水等場,成於日曬,性剛能耐久。其味倍鹹,食之多力,山居之民喜食之。」
再到清代光緒年間,光是惠東便有淡水、碧甲柵、大洲場、大洲柵四鹽場,歲產鹽7072萬斤,相當於明初250萬斤的近30倍。
鹽焗雞是中國各大菜系最具特色的烹調技藝,它的形成與客家人的遷徙生活密切相關。
在南遷過程中,客家人搬遷到一個地方,經常受異族侵擾,難以安居,被迫又搬遷到另一個地方。在居住過程中,每家每戶均飼養家禽、家畜。在「逃亡」、遷徙過程中,活禽不便攜帶,便將其宰殺,放入鹽包中,以便貯存、攜帶。
到搬遷地後,這些貯存、攜帶的原料可以緩解原料的匱乏,又可滋補身體。鹽焗雞就是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運用智慧製作,並聞名於世的菜餚。
起初,客家人將宰淨後的原只雞先用鹽堆醃製、封存,要食用時,直接蒸熟即可,即「客家鹹雞」。
據傳,有一位客家婦女兒女成群,其中一位小孩體弱多病,因當時缺乏各種營養食品,就將用鹽醃製後的雞,用紙包好放入炒熱的鹽中用砂煲煨熟,小孩食用後,身體逐漸恢復,強壯起來,並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狀元。
後來這種菜餚家喻戶曉,成為每位客家婦女都能烹製的拿手菜餚。為方便烹調,適應大量生產,經客家廚師不斷改良創新,創製出另一種風味的東江鹽焗雞。
鹽焗雞好吃,同樣它的做法也不只一樣,例如水焗法,氣焗法,但只要是精專於鹽焗雞的老饕餮們都知道,這些做法還不是鹽焗雞最美味的境界,只有最傳統的鹽焗工藝,才能對得起這道享譽國內外的經典菜式!
這最傳統的鹽焗法,說白了就是原料經過醃製、表面著色等處理後用荷葉、紗紙(或錫紙)等包裹後埋放在炒至滾燙的粗粒生鹽堆中,利用粗鹽的高溫傳導熱量,致原料成熟的方法。
而想要成品香味濃鬱,本味突出,只要掌握好一下幾個技術要點便不是問題。
鹽焗菜餚必用鐵鍋或沙鍋
炒鹽過程中,鹽中的主要成分氯化鈉在加熱條件下,對鐵鍋損害較大,因此最好用舊鐵鍋來製作,或者用沙鍋。
鹽焗雞三層紙包裹
製作鹽焗雞時,雞的外面一定要用紗紙包裹。在加熱過程中,雞會留出很多汁水,所以一般而言,一隻要包裹三張紗紙。
其中兩張紗紙上都要塗上熟豬油或花生油,雞油也可以,一為增加雞的香味,二為避免紗紙與雞的表皮粘連過緊,拆紗紙時造成雞皮破損。
第三張紗紙則不需要塗油,儘量避免油脂直接接觸到高熱的鹽從而造成油煙。
粗鹽溫度達130℃
粗鹽一定要炒至燙手才可以下原料。一般而言,當粗鹽的溫度達到130℃時,方可將原料放入。
灑上一杯水
炒好的鹽要先鋪一層在鍋底,再放進裹得足夠嚴實的雞,然後就用大量的鹽埋住,合上鍋蓋焗上一小時後,在鍋蓋上灑一杯水。讓其產生的水蒸氣會回到雞肉裡,不僅能鎖足鹽香味,還能讓雞肉更加嫩滑。
鹽焗食材的時間控制
鹽焗菜製作並不複雜,主要掌握好加熱的時間就可以。
這樣一來,出鍋的鹽焗雞,一揭開紙,滲入雞中的「海味」隨著雞肉的鮮香撲面而來,雞肉表皮金黃,個別地方還會泛著焦香。
因此,吃的時候要放下紳士淑女的形象,直接上手當個「老撕雞」,連皮帶肉撕開,任它汁水橫飛,滿口都是鹹香滋味,還能蘸點沙姜醬,吃起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