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國空軍是在蘇聯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但是中國空軍進入的一個歷史新紀元是從引進蘇-27開始的。
當時的蘇聯因為經濟困難,於是蘇霍伊新研究出的蘇-27想要向外推銷以維持自己的軍工業發展。因為上層行政部門審批效率低下,所以經過很長時間的拖延,1988年才得到國防部門批准。最後在一次航空展覽會上,蘇霍伊設計局的總設計師西蒙諾夫找準了機會,找到了蘇共中央書記戈巴契夫,請求其儘快允許蘇-27的儘快外銷。最後得到了戈巴契夫的批准,於是在參加了我國的一次來訪後向我國拋出了橄欖枝。
我國也樂見中蘇友好關係,無疑這對中國的國防建設也十分有益。但為何我國不購買最新型的蘇-34呢?據專家評論,這款最新型武器「鴨嘴獸」轟炸機其性能不及之前的殲-16,所以說除了外形較好之外可以說它的存在也很令人尷尬了。
但據報導,俄羅斯接收了這批最新型的戰鬥轟炸機,並且其購買量也達到了110架,在最近一次的敘利亞行動中,俄軍對這款戰鬥機的評價卻相當滿意,這款戰鬥機內不僅攜帶廁所並且因為蘇-34的武器掛架以及最大載彈承載能力比較少,所以對地攻擊十分強勁。
其缺點呢是蘇-34採用的是類似傳統轟炸機的並聯座艙,這種設計在上世紀就已經被摒棄,並且其外觀設計也及其不合理,雖然設計局認為這種設計是為了更方便飛行員的交流,並且也方便飛行員長時間駕駛。但這種設計卻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這種飛機的外形不利於氣息流通,並且不具備高速飛行下的飛行條件,機動性不是很好。
據了解,蘇-34更偏重於做轟炸機進行使用,但在轟炸機的角度分析,其作戰半徑只有區區1000千米,並且雖然掛載能力強但缺乏對地飛彈。並且結合我國國情分析,我國裝備的殲轟作戰機不僅擁有殲-34的優點,並且還能根據任務對不同種類的對地武器進行發射。所以對我國來說引進蘇-34不僅價格高並且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與蘇-34不同的是,蘇聯試飛員在一次展示蘇-27的過程中其靈活的機動能力和先進的技戰術以及出色的空戰能力都引起了我國的注意,而我們都知道我國近幾年的自主研發道路可謂是突飛猛進,我國購進蘇-27的目的也是為了自主研發。而這種買賣雙方都樂意並且花錢就能買技術的行為不僅縮短了我國自主研發時間,並且也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經費。可以說我國引進蘇-27是一種非常明智的行為了。
如我們所見在蘇-27的引進下,我國也將其效用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致,並且也因其衍生出了很多個新型戰鬥機,我國的空軍實力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王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