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其實顯現在各個方面, 強者越來越強, 弱者越來越弱, 國家之間也是這樣。 當一個國家實力強勁, 它的經濟水平絕對不弱, 而經濟可以用於發展科研實力、工業實力, 而科研、工業的成果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以此實現一個良性循環。 而弱國由於各方面都不佳, 便只能苦苦掙扎, 在金字塔底端無法脫身。 中國在經過艱難的探索、發展之後, 終於脫離了弱國的稱號, 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對於當年的中國而言, 軍事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 但若是沒有現金的戰機, 便無法提高空軍部隊的戰鬥力, 而當年的中國受到西方國家的打壓, 戰機研發能力不強, 可以說,當年先進戰機的缺乏對於中國而言是個十足的難題。
當時不少國家都已經裝備上了極其先進的戰機, 而我國的空軍部隊中大多還是殲7、殲8戰機, 既然以自己的戰機研發能力暫時無法研發出先進的戰機, 那就從其他國家進口吧, 畢竟當務之急是迅速提升部隊的戰鬥力, 以此來提升自己的自保能力, 來壓制住眾多野心勃勃的國家對中國蠢蠢欲動的心。 而且,我國說不定也能通過研究進口來的先進戰機, 借鑑它的技術, 以此來提升我國的戰機研發能力。 說幹就幹, 當時我國把目光投降了蘇聯, 與老牌戰機大國的蘇聯進行了戰機交易。
當時的蘇聯的針對中國的「主打出口品牌」是米格-29, 這是一款蘇聯為了實現先機戰術戰機計劃而研發的中型戰鬥機, 航電系統、動力系統都十分出色, 被蘇聯定義為思想上的四代機。可當時面對蘇聯的推銷, 中國卻拒絕了米格29, 而是選擇了蘇27, 那麼中國當時拒絕米格29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十分明智,多年後原因被我們廣泛點讚。
我們要知道, 當時我們要進口戰機的原因是為了填補我國空軍部隊中先進戰機的不足。 由於我國的主力戰機大多都有一項明顯的缺陷, 那就是沒有遠程打擊能力, 航程太小了, 花重金引進的戰機自然是要選航程大、能夠打擊遠距離目標的戰機。 米格29在當時來說樣樣都好, 但是作戰範圍在眾多戰機中實在不佔優勢, 所以,若是我國引進了米格29, 相當於就是錢花出去了, 但是並不能填補我國空軍部隊的短板, 也不能明顯提高我國空軍部隊的戰鬥力。 所以,我國選擇引進蘇27戰機。 在引進蘇27之後, 我國也通過對蘇27進行研究, 分析其運用的技術, 總結經驗, 大大提升了我國的戰機的研發水平, 中國的戰機研發技術由此也不斷上升。 如今眾人回過頭來看中國進口戰機時的思考, 都認為我國當年的決定十分明智。網友:不愧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