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簡單的生物,卻成終極贏家?病毒的「極簡主義」生存之道

2020-12-26 範飛自我

老子在《道德經》中表達了「少則得,多則惑」的極簡主義觀點。

極簡主義,就像其代表性觀點「less is more」一樣,是一種極力追求簡約化的生活態度,也被引申為不再注重外在,只注重自我內心平和與舒適的處事原則,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對自我的認知探索。

世界上有很多奉行極簡主義的人,他們用「斷舍離」的方式拋棄繁雜、拋棄慾念,信守他們自己的「道」,享受著他們自己簡單、空靈的世界。

世界上有一種生命形態,與所有其他生命都不同。他們沒有複雜的結構,沒有細緻的功能,沒有強大的欲望;因偶然而生,不去激烈鬥爭,卻活成了終極贏家。

就是這樣一種生命形態,自遠古一直延續至今,雖然有時會異軍突起成為世界舞臺的焦點,但大多數時候,則是安靜的待在自己的角落,冷眼看著時間流過。

這種生命形態,就是病毒

偶然而生,卻活成必然

《道德經》云:「因其無私而成其私。」

病毒這種生物,從它出現開始,就沒有把「為自己獲取利益」作為初衷。一切始於偶然。

遠古時代,世界上誕生的第一個病毒,可能源自細胞內的DNA突變,也就是DNA的複製差錯。

那是幾十億年前的一個夜晚(也可能是中午,不要在意這些細節),某個地方的某個始祖級的細胞正在準備自我複製。這個始祖級的細胞,很可能是一個遠古細菌,這個細菌的DNA在複製的過程中,某個片段發生了一次偶然地、極小概率地突變。

這個DNA小片段因為這次突變,而剛好擁有了將自己從遠古細菌DNA鏈條上剪下來的能力,而這條被剪下來的DNA片段,還剛好能夠進行自我複製。

「剛好」與「剛好」的完美結合,只能用「緣分」來解釋(否則就只能去相信智慧設計論了,該論點認為「地球生命起源於高等智慧的設計創造」)。

生命的偉大之處之一,在於其無限的可能性,一切偶然也就都成為了必然。

這一小片剪下來的DNA片段中,可能正好有一些能夠合成蛋白質的信息。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小片段隨著遠古細菌的自我複製而得到延續,得以生存在所有的子代細菌中,並在細菌中不斷地複製與突變。

隨著時間不斷積累的偶然性,讓這些DNA片段合成的蛋白質,最終正好演化成能夠包裹DNA片段的外殼,上面還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質,正好能夠粘附並打開細胞膜。

「正好」與「正好」的完美結合,也只能用「緣分」來解釋(否則又只能去相信智慧設計論了)。

生命的偉大之處之二,在於其跨越時間的延續性,在時間面前,一切小概率事件都遲早會發生。

擁有了蛋白質外殼保護,又擁有了進出細胞的能力,就算身處的細胞死亡,這些小東西也可以在環境中擴散,尋找與其它細胞接觸並進入的機會。

找到了新的細胞(也就是「宿主」,就像它的旅館),它就能把自己的那一小片DNA注入細胞內部,繼續複製、並繼續製造外殼。

等到新的細胞無論是被耗竭資源而死,亦或自然死亡破裂,這些小東西又能繼續向環境中釋放大量自己的複本。周而復始。

這些小東西的行為方式很簡單,尋找並接觸宿主-進入宿主-自我複製-離開宿主。他們眼中只有一個小目標,自我延續。簡單純粹。

病毒的行為方式:尋找並接觸宿主-進入宿主-自我複製-離開宿主

這可能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病毒誕生的故事。

從大約38億年前,地球出現單細胞生物至今,如此漫長的時間裡,所有生命的身邊都伴隨著病毒的身影。這些小東西現在依然活躍在地球上,而且數量已然超過了所有其它生命形式的總和。

因其無私而成其私。不帶慾念,用最簡單的方法做最該做的事,這也許是病毒的「成」之道。

病毒的終極版極簡主義

《道德經》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病毒在極簡主義的路上走到了極致,它除了自我延續之外,捨棄了全部的慾念,以至於作為生物本身的大部分特徵都一併捨棄了。不過僅剩的一些東西,病毒卻也把它用到了極致。

生存之道,它捨棄了幾乎全部。

病毒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寄托在了別的生命體——宿主身上。他們在宿主體內混吃混住,過著不勞而獲的日子。

獲取能量的器官?不需要的。防禦和逃跑能力?不考慮了。

就連自我繁殖,都是藉助宿主細胞裡的現成工具和素材來完成。

生命的尊嚴?不存在的。

而一旦離開宿主呢?病毒的終極極簡主義,讓病毒在離開宿主之後,連自己是個生命的名號都保不住了。

在宿主之外,病毒不從外界獲取能量,自身也不消耗能量,做到了完美的能量守恆,進出都為「0」;它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不動、不繁殖,做到了完美的靜止與沉默,整個世界與它無關;它會混跡在灰塵之中隨風飄散,或是在一個安靜的角落淡看歲月靜好。

2013年,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的兩位微生物學教授得到了來自俄羅斯極寒之地西伯利亞的凍土樣本,這份樣本來自地表30米深的永久凍土層。兩人使用高解析度顯微鏡分析凍土樣本後,發現了凍土層中的一種病毒:闊口罐病毒(Pithovirus sibericum)。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巨型病毒,已經在凍土層中待了超過3萬年。讓兩位科學家非常激動的是,他們發現的病毒,還是活的。

繁衍之道,它也捨棄了幾乎全部。

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基本都是一個繁衍邏輯:

首先,他們把自己的生物學特徵全部記錄儲存在DNA分子中,需要繁殖的時候,自己保留好自己那份,然後複製一份DNA分子用來產生後代。之後,每一個子代生物,也都利用這一份父代DNA分子所攜帶的信息,轉錄出對應的RNA分子,再以這個RNA分子的信息來製造跟父代一樣的蛋白質,正式形成子代生物。

過程就是這麼繁瑣。

於是……奉行極簡主義的病毒,乾脆從頭到尾全部捨棄!

病毒中,確實有一些是使用DNA來記錄遺傳信息的,比如B肝病毒。不過B肝病毒的DNA中,只包含4個基因

相比之下,人類的DNA中記載了超過2萬個基因,即便是在大腸桿菌的DNA中,也記載了超過4千個基因。

就是這麼極致的簡化。

不過千萬不要小看了B肝病毒那區區4個基因。它在接觸宿主——肝細胞後,會進入肝細胞,把自己這隻有4個基因的DNA片段,嵌入到肝細胞的DNA中。

肝細胞是個名副其實的化工廠,每天都在生產大量的各種蛋白質,生產蛋白質的圖紙,就是DNA,於是,B肝病毒就利用把自己的圖紙混入圖紙堆裡的策略,讓肝細胞替自己大量生產4種所需的特殊蛋白質——蛋白質P、X、C、S。

雖然手頭只有4種蛋白質,但對B肝病毒來說,已經足夠了。P和X蛋白負責複製B肝病毒的DNA片段,C和S蛋白負責構成B肝病毒的蛋白質外殼。有了DNA片段,有了外殼,一個新的B肝病毒就組裝完畢了。

雖然簡單,卻極為高效。

還有大量的病毒,連用DNA分子紀錄遺傳信息都捨棄了——它們把遺傳信息記錄在各種各樣的分子上,比如單鏈DNA、雙鏈RNA、正單鏈RNA、負單鏈RNA,都可能是紀錄著病毒遺傳信息的遺傳物質。

病毒捨棄了所有以「DNA→RNA→蛋白質」為核心的繁衍法則,也捨棄了獨立完成繁衍的能力。然而,「有」與「無」之間,病毒把握住了該把握的,捨棄了能捨棄的,這讓病毒最終能夠繼續長久延續下去。

大道至簡,不爭之爭

《道德經》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病毒自誕生之日,似乎就懂得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趨勢,不做不必要的殺伐和爭鬥,一心只求自身延續。

病毒在剛剛接觸新的宿主,或經歷一次大的變異變成新品種後,致病力和致死力都非常強,但隨著時間推移,病毒會隨著變異而逐漸消除「戾氣」,逐漸變得溫和,以便能夠和宿主長期共存。

最有趣的例子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的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孤懸大洋的島嶼國家,原本國內是沒有兔子的。因為英國移民農場主想狩獵野兔取樂,於是從歐洲引進了24隻兔子。

結果,到20世紀初,這24隻可愛的兔子因為當地沒有天敵等原因,已經繁殖到突破100億隻了。大量耕地被兔子大軍毀壞,激起了人們對這些兔子極深的敵意,在獵捕、毒殺無法控制的時候,人們想到了病毒……

1950年,人們在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盆地將一種病毒——粘液瘤病毒釋放到蚊子身上,這些蚊子很快將病毒傳染給兔子。這是一種對兔子而言極為致命的病毒,致死率達到99.8%。1952年統計,粘液瘤病毒殺死了整個澳大利亞80%~95%的野兔,把兔群數量控制在了人們可接受的較低水平。

不過,病毒卻在之後發生了變異,對野兔的致死率直線下降,在1952年統計時,人們就發現粘液瘤病毒對兔子的致死率下降到了90%,隨後短短6年內,致死率更是不斷下降,最終降低到25%左右,野兔數量很快又恢復了。現在,粘液瘤病毒對澳大利亞的野兔已經構不成威脅,人們不得不尋找新的方式來降低野兔數量。

1918年開始的西班牙流感病毒也是如此,在初期,患者從感染到發病僅需3小時,從發病到重症死亡只需要10幾個小時,保守估計西班牙流感在全球幹掉了至少3000萬人。

而到了1933年,當科學家從當年保存的標本中提取出病毒後,發現其致病力已經大幅度下降,甚至比普通感冒病毒還溫和,只會讓人產生輕微的症狀。

為了能夠自身延續,病毒似乎演化出降低毒性,與宿主長期共存的特性。這難道是病毒城府極深的「策略」嗎?

其實,病毒何曾有過智力,又何曾學習過博弈論擁有什麼策略呢?

這一切,都是不斷演化的自然結果。

演化是隨機的,擁有朝各個方向同時前進的機會,但最終留存下來的,是前進得最遠的那一個方向。

病毒也是如此,在感染宿主的過程中,只有那些降低毒力,能夠與宿主共存更久的演化分支,才能得到更長久的繁殖周期,也能得到更多更廣泛的傳播機會(太過激烈的病毒還沒來得及傳播,就會隨宿主的死去而於宿主同歸於盡了)。

不爭之爭。

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病毒既不追求消滅誰,也並不刻意與誰妥協追求共存。

病毒沒有策略,沒有城府,一切順其自然,只是自顧自地生存和繁衍。

恰恰是因為其沒有目的,不去爭鬥,才讓病毒在各個演化方向上都能夠進行隨機嘗試,從而獲得了更多的延續自身的機會。

生命的終極形態是怎樣的?

也許擁有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性,就是生命的終極形態吧。

這也許就是病毒的生存之「道」,用心體悟的人,也自然能從中得到啟示。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簡單的生物,卻成「終極贏家」?病毒的「極簡主義」生存之道
    極簡主義,就像其代表性觀點「less is more」一樣,是一種極力追求簡約化的生活態度,也被引申為不再注重外在,只注重自我內心平和與舒適的處事原則,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對自我的認知探索。世界上有很多奉行極簡主義的人,他們用「斷舍離」的方式拋棄繁雜、拋棄慾念,信守他們自己的「道」,享受著他們自己簡單、空靈的世界。世界上有一種生命形態,與所有其他生命都不同。
  • 極簡主義:物質世界的反叛者
    於是有人選擇 「由奢入簡」,開啟了極簡主義的運動,撫平了欲望這頭野獸。極簡是什麼?less is more.大道至簡。極簡的生活方式、設計無論如何還是依託於商品的,這種極具疏遠感的傲嬌美學,是對物質世界的反叛,又是一種改造。賈伯斯就是極簡主義的踐行者。
  • 設計上的極簡主義
    不簡單的極簡極簡主義怎麼也不算是個時興的詞,好像從現代設計伊始,它就如同奏低音般存在於各個時代與思潮中,也總在某些關鍵節點上成為發聲的角色。對現代設計的整個歷程越了解,就越難以用簡單幾句話概括極簡主義,存在廣義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極簡主義嗎?阿道夫·魯斯的「裝飾即罪惡」是不是極簡的濫觴?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是不是極簡的宣言?
  • Minimalism Style / 極簡主義風格
    簡單地說,極簡主義就是去掉多餘的裝飾,用最基本的表現方法來追求最精華的部分。 極簡主義最顯著的特徵當然是簡潔和明確。同時簡約但不簡單,簡約之餘又能突顯格調。同時在形式上提倡非裝飾的簡單幾何造型,受藝術上的立體主義影響,多推廣六面建築和幕牆架構,提倡反裝飾主義立場。
  • 極簡主義的形式陷阱
    如果這個職業和生存直接掛上鉤,那影響就時刻跟隨了。如此想來,想要專心致志的去欣賞一朵花的綻放,或沉寖於落木蕭蕭的滿目荒蕪、或走進森林,感受陽光穿林打葉落下的光斑、或者行走於細雨紛飛的田野,這都變成極為奢侈的願望。在此之前,我們已經把整個身心交給了社會,被它塑造成貼滿標籤的社會性生物。自然生物的屬性越來越少。就算人們偶爾打算放逐一下自己,潛意識裡卻擺滿了磕磕絆絆。
  • 極簡主義傳播了嗎?你的生活「極簡」?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留下來,否則就從架子上拿下來。廚房裡存儲器空間永遠不夠。相比之下,祖母可以在更小、設備更少的廚房裡中更複雜、更頻繁地提供美味膳食。物質的真相是指烹調,簡單的永遠是最好的選擇。我們真的比現在需要更少的廚房用具。最簡單的方法是從廚房裡中取出29件廚房用具,並在接下來的29天內將其儲存起來。
  • 極簡主義是什麼,為什麼極簡主義會流行?
    這一點沒錯,但是現在在豆瓣、知乎等網站上,搜索「極簡主義」,很多時候會搜索出極簡主義生活方式,這就很讓人疑惑,極簡主義究竟是什麼?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什麼是極簡主義?什麼是極簡主義?極簡主義興起於20世紀初,剛開始主要活躍於繪畫和雕塑領域。有關這方面,最有標誌性的時間是1961年,在美國舉辦的一場繪畫展覽。
  • 裝修的極繁主義與極簡主義
    只要提到時尚兩個字,就一定就離不開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近幾年,極簡風在時尚圈流行。但是,時尚是個輪迴,前幾年不被看好的極繁主義最近又殺了回來。什麼是極簡主義?顧名思義,極簡主義就是簡單到極致的風格,本意在於追求簡約。並不限於設計與生活方式,也是極簡主義者奉行的一種哲學思想。
  • 別天真了,極簡主義生活可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由此,便產生了極簡主義。極簡主義也作為一個藝術流派,是為一個從美國發展起來的並且對世界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藝術流派。最常用的是原色,以及二維空間來展示作品, 排除了一切繁雜的,抽象的形式,注重物體原本的形態,簡潔的色彩和造型是區別於其他的流派的顯著特點,因為風格簡單,明快,往往給人簡單幹淨純粹的感覺。
  • 極簡主義,賦予生活極致美感
    達文西曾說過:「簡單是終極的複雜」。追求簡單是人類內心的本性使然,而極簡主義,便是捨棄生活中多餘的東西,讓我們得以超越物質,最終才能擁有安適的心境與生活。它讓我們重新關注生活本身,但又並非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剔除生活中的「雜」,讓真正的生活美學變得清晰起來。
  • UCA| 淺談極簡主義(Minimalism)
    也就是說,一般我們認為藝術是對真實世界某種層面的再現(如:風景、人物等),或是反映人類經驗,如:情感、感知等。但對於極簡主義而言,這並不是藝術的本質目的,極簡主義藝術家所尋求的,是要觀者去直接反映當下在他們眼前所看到的藝術作品本身。藝術品本身所組成的媒介、材質及形式等,才是所謂的「真實」(reality)。
  • 如果極簡主義很難,那麼精簡主義,相對實用一些
    極簡主義,很受歡迎,然而卻不容易做到。什麼都斷舍離,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於是我提出了精簡主義,百度百科的「精簡主義」詞條,就是我創建的。當時還沒有「極簡主義」這個概念。我是這麼解釋「精簡主義」的:精簡主義,簡單有效的生活哲學。簡單,就是生活本身;有效,是生活本質。精簡主義,用簡單的方法找到有效的解決之道,不求完美,但求有效;不求複雜,但求簡單。一招能致人死地,就別用花拳繡腿了。
  • 以簡馭繁——極簡主義
    概念簡介極簡主義風格的居室設計極簡主義(Minimalism),並不是現今所稱的簡約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又可稱為「Minimal Art」(微模主義),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者借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
  • 極簡主義建築設計
    Jack今天先和大家道個歉,因為個人原因沒能在昨天按時更新,實在是不好意思!那麼我們回歸正題,Jack繼續為大家帶來極簡主義設計相關內容----極簡建築設計。一、Why極簡?在建築設計中,人們搞極簡往往是為了美觀和舒適。舒適在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環境和空間。有人肯定無法理解環境,環境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環境,一種是人文環境。自然環境代表著陽光、樹、池塘、湖泊等。因為這些東西的出現才會使人們想辦法擁有或享受它們從而在建築設計上搞極簡,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且還可以增加自然帶來的收益。
  • 日式極簡主義的住宅,都設計成了什麼樣子?
    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一起跟隨無印良品家蓋的房子來看看,這些日式極簡主義的住宅,都被設計成了什麼樣子呢?居住的房間需要「斷舍離」,那麼蓋造的住宅,從一開始設計的時候,也要遵守「斷舍離」的思維模式,刪繁就簡,打造極簡主義的設計,讓居住變得更加簡單舒適。
  • 《極簡主義改變了我》:過有使命感的人生是回報最豐厚的生活方式
    因為,堆積如山的物品會化成堆積如山的問題:如何將這些東西塞進箱子?要話費多少時間去清洗和打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人喬舒亞·貝克爾十年前開始實踐極簡主義生活方式。他創辦了「成為極簡主義者」的網站,激勵他人通過擁有更少的東西來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十年過去了,喬舒亞·貝克爾幫助全世界數百萬人踐行了極簡主義的生活,真正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 簡約而不簡單,火星人集成灶極簡主義的中式廚房理念
    極簡主義是生活及藝術的一種風格,其意在於極力追求簡約,並且拒絕違反這一形態的任何事物。而廚房的事物龐而雜,稍不留神就會佔用很多空間,顯得煩亂不堪,導致資源浪費。所以貫徹極簡主義對於廚房尤其必要。火星人集成灶在設計之初就一直奉行"少即是多"的理念,暗合極簡主義風潮。
  • 日式極簡主義,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
    她們說:「生活簡單就迷人,人心簡單就幸福」。真正的幸福生活,不是擁有的越多,就越能夠感受到幸福美好,而是學會刪繁就簡,才能夠遇見更多的美好。那麼,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近些年不斷流行起來的日式極簡主義,究竟指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眾所周知,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從多彩到無色的一個過程。
  • 極簡主義者眼中的《極簡主義》
    什麼是極簡主義?捨棄不需要的物質,將物質精簡到最少,物盡所用。所謂捨棄,並不是一股腦兒地扔扔扔,而是認真地感受和篩選,捨棄不需要的物品,保留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物品。由於沒有雜物的幹擾,內心更加平靜,感官更加敏銳,因此能更用心感受生活。這是作為走在極簡道路上的我,一個還不夠格的極簡主義者,對極簡主義的理解和感悟。
  • 關於極簡主義設計
    柵格本身就是用來構建規則性,賦予信息和元素以條理和有序感的,在此基礎上,能夠讓元素的邏輯更加順暢。柵格系統讓UI界面和平面設計有了更容易遵循的邏輯模式,即使是在極簡的設計作品當中,有限的元素在整個空間中,也可以建立足夠正確的空間關係,使得整個設計工作協同更加自然。3、扁平化的元素扁平化的設計風格不僅是目前的主流,而且在精神內核上和極簡主義保持著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