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出自《清明日對酒》,是宋代詩人高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作者高翥是江湖詩派中較有才情的詩人,1170出生浙江餘姚,字九萬,號菊磵,初名公弼,後改名翥。他懷有奇才卻不喜功名,終身布衣。酷愛遊山玩水與賦詩作畫,素有「江湖遊士」之稱。高翥晚年貧困潦倒 ,沒有任何家產,在上林湖畔搭了個簡陋的草屋艱難度日,72歲那年,因病死於杭州西湖。
《清明日對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註解
墓田:墳地、墓地。
紛然:眾多、繁忙,雜亂的樣子。
紙灰:指紙錢燒化的灰。
杜鵑:指咉山紅。
日落:指黃昏,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度辰。即天將黑以前的時候,一般指17:30-18:30此段時間。
眠:睡覺、倒臥、橫放,也指某些動物一定時期內像睡眠那樣不食不動,如:冬眠。
冢:指埋葬死人的高大墳墓。迷信的人認為是神鬼之所居地方。
兒女:兒子、女兒的總稱,即子女。也指男女、青年男女。
人生:人的一生,人活在世上。
九泉:地下最深處;黃泉。這裡指人死後鬼魂所住的地下,即迷信人常說的「陰間」。九泉之下中的九字,只是因為它是數字單數中最大的數字,所以有「極限」之意。
全詩大意是:南邊與北邊的山頭上有很多墳墓,清明時節眾多的男女上山來祭祖。紙錢焚燒後的紙灰,被春風一吹就像白色的蝴蝶一樣在空中飛舞,祭祀中的人們因思念親人而傷心痛哭,山上的咉山紅仿佛是他們的淚血染紅一般。黃昏時,祭祖的人們都已下山回家,長眠於地下的人晚上與狐狸為伴,掃墓回家的男女夜裡在燈前歡聲笑語。人活著的時候應該好好享受生活,後人用來祭祀先人的美酒佳餚,死去的人怎麼可能享受呢。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的譯文有3種,分別是:
譯文(1)到了晚上,狐狸來到墓地吃了祭品在墳墓上睡覺,掃墓歸家的兒女們在燈前說笑。
譯文(2)太陽落山,狐狸睡在冷清的墳墓上,夜晚無憂無慮的小兒女在燈前嬉鬧。
譯文(3)黃昏時,祭祖的人們都已下山,長眠與地下的先人只能與狐狸相伴,掃墓回家的男女夜裡在燈前歡聲笑語。
古代民間祭祖時,必備三牲與美酒。三牲指雞、魚、豬為三牲,祭祀完畢會把祭品留在墓地,美酒灑在土中。狐狸常居住於樹洞或土穴中,也喜歡在古墓下面打洞安居。狐狸性格機敏膽小,喜歡傍晚出外覓食,是食肉動物。掃墓的人們黃昏下山後,狐狸就會出來吃墓地裡的祭祀用品。「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此句根據全詩承上啟下, 詩人認為掃墓人的行為只是出於一種形式,祭祀先人的祭品都餵了狐狸,死去的人哪裡能吃得到呢,還不如在活著的時候「今朝有酒今朝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