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最熱的四個字——《少年的你》。
在幾經波折後,這部電影終於上映了。
上映後可謂是票房、口碑雙豐收,豆瓣九萬多人打出了8.6分。
這不僅是因為周冬雨、易烊千璽兩位流量小鮮肉的出演,更是因為我們都直接或間接目睹過校園霸凌。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他們的青春不是什麼甜甜的戀愛,也不是什麼操場上飛奔的少年,而是一場沒有盡頭的黑暗。
沒經歷過霸凌的人很難想像,為什麼一個人被欺負到寧願自殺,也不打回去?為什麼不找老師,不和父母講?為什麼有人會這麼壞,是現在的學生學壞了嗎?
正因如此,才想借著這部電影,來和大家聊一聊校園霸凌這件事。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霸凌,讓更多孩子免受霸凌的侵害。
因為真實世界裡的校園霸凌,遠比電影中的要觸目驚心得多。
01
很多時候,問那些施暴的人:你為什麼會打他?
「因為一看,他就長了一張容易被人欺負的臉唄。」
劇中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是一個內向懦弱、外冷內熱且忍耐力極強的女孩,她一心所想就是考上全國最好的大學,與母親一起走出這個暗無天日的小鎮。
於是「考上最好的學校」成了陳念刻在骨子裡紮根在頭腦中的信念,為此她可以去環境壓抑的復讀中心上學。
在她看來額外的情感對於她而言就是浪費時間,更不用說給自己惹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她能夠做到和其他同學一樣的冷漠。
隨後一切的改變,是她經歷了校園霸凌最極端的一面,她的同學胡小蝶被欺負到跳樓。
警方趕到現場調查完以後,判定胡小蝶是自殺。霸凌者魏萊要挾陳念不準說出當時自己也在學校。
陳念在猶豫了好久後,終於說出了事情的真相。也是這個舉動,讓陳念成了下一個校園欺凌對象。
放學後遭圍堵毆打恐嚇,剪頭髮,撕衣服拍裸照......被潑墨水,撕毀課本,鎖在廁所。
除了這些身體上的暴力,她還要經受言語暴力和排斥,這些看似沒那麼暴力的霸凌方式,才是對內心的最大打擊。
母親欠債的事情鬧到了學校,同學們不僅沒有任何安慰,反而拿她開起了輕佻的玩笑。
體育課傳球時,大家默契地避開她,全然當這個人不存在。
被人從樓梯上推下去後,同學驚呼的聲音裡沒有任何擔心的成分,只有「怎麼走路不長眼睛」的怨怪。
每一次陳念都咬碎了牙往肚子裡咽,當然她曾試圖去尋求幫助,但因為警方取證困難,校方迫於家長壓力的不了了之,領頭女孩家中的錢權使力。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絕望。
在一次機緣巧合下,陳念遇到了街頭小混混小北(易烊千璽飾),也許他們的相識是命中注定的,小北的出現,給了陳念一絲希望。
但最終在無數次的沉默忍耐後,她錯手將霸凌者魏萊推下樓梯致死。而小北為了保護陳念也付出沉痛的代價。
02
有網友表示,電影中的校園霸凌情節過於誇張。
當你看到下面這些真實新聞時,你會有何感觸呢?
2019年西安一所初中一男生,被5個看起來年齡相仿的孩子圍住,毫無反抗能力。
2018年3月29日,雲南昭通初一女生在寢室被9名同學輪番毆打,邊打邊問「錯沒得」。被打女生始終沒有開口說話,也未還手,直至被打翻在地上,圍攻9人依然不放手。
這是發生在焦作的事情,女初中生被逼用嘴叼垃圾桶中的冰棍:
如此瘋狂的霸凌行為讓人真的很氣憤,為何這些未成年人能喪心病狂,他們之間真的有仇嗎?
知乎上某網友曾列了一張清單:
正如這個清單上列的,沒有任何理由,就是閒著沒事,覺得好玩。
根據斯坦恩·伯格的理論:13歲~18歲的青少年,處於一段非常「危險」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人的刺激處理系統已發育成熟,攻擊欲、破壞欲旺盛。
但用來抵消這種攻擊欲的認知控制系統,則要等18歲以後,才能逐漸完善。
簡言之,當「攻擊欲>控制力」,青少年就急需一個出口,來宣洩。
更令人震驚的是,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有20-30%的青少年至少遭受過一次霸凌。
在一項中國初中生的健康追蹤調查中顯示,排斥是最「傷心」的霸凌方式,對心理健康影響最大。其次是言語暴力,挨打反而是次要的。
2010年9月10日,吉林市松花江畔一對青少年擁抱在一起。有過被霸凌經歷的人,可能很難這樣信任別人。
綜藝節目《奇葩說》中辯手柏邦妮曾坦言自己遭遇過校園暴力。
那是在小學上體育課時,一個男生用籃球打了她,後來告到老師那裡,那個男孩竟然比她還哭得兇,於是老師就兩個人一起懲罰了。
本以為事情算是了結了,卻不曾想這個男生每節體育課都聯合他的男生小團體欺負她,膽小害怕的她選擇了逃避。
從此以後她開始拒絕上體育課,甚至是初中高中大學都不上體育課。
至今為止她都不敢在公眾場合做運動,因為她覺得羞恥。
被霸凌的兒童中,焦慮、羞恥、壓抑的情緒始終伴隨著他們,頭痛、胃痛、背痛、頭暈、失眠這些症狀的比例明顯增加。
甚至有些人出現嚴重的應激反應(PTSD),或者陷入嚴重抑鬱,沒法繼續學業。如沒有及時發現及時幹預,那就只能像電影裡胡小蝶那樣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03
《少年的你》表現最真實的,就是受害者孤立無援那種無力感。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校園霸凌,動手和沒動手的都不是好人」。
在校園霸凌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人,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觀者。而敢於站出來發聲的人真的是少到可憐。
就像《少年的你》中跳樓女同學胡小蝶曾含著眼淚說的那句話:「他們都在欺負我,為什麼你們不做些什麼?」
中國論文網上有一篇《校園暴力旁觀者的調查研究》,文中以旁觀者對校園暴力的反應作出了比例劃分:
在旁邊看的,佔19.8%;
不記得了,佔17.2%;
趕緊溜走,佔16.8%;
嚇呆了,不知所措,佔9.2%;
上去制止施暴者,和在旁邊吶喊加油的,分別佔1.8%和1.6%。
浙江臨海一中學女生,被一群人在校門口當眾毆打和羞辱,而過路的家長和學生沒人制止。
《殺不死》的男主,在上班路上看到校園暴力,也是頭都不轉一下。
《悲傷逆流成河》裡,易遙遭受校園暴力,是在全校人的默許和參與中進行的。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遇到霸凌我們要不要「打回去」呢?「打回去」的方法真的管用嗎?
也許他會失手把同學推向撞尖銳物、更甚者會危及傷害他人的生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也許,反擊不成遭到更嚴重毆打和報復。
這樣看來,暴力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但我們要認清本質: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欺軟怕硬都是人性的弱點。
所以當孩子遭到欺負時候,我們要教會孩子:
真正的反擊,不是讓孩子用拳頭解決問題,而是幫助他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形成自我保護的氣場。
不管你的孩有沒有被打過,做為父母,我們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的教育工作。
我們希望在將來的某一天,
校園霸凌這個話題
能夠不再和「少年的你」有關。
最後引用片中那個「旁觀者」,
那個當年親眼目睹別人被欺負
卻不敢站出來的男生,
想要對以前的自己說:
「去幫幫他,別那麼傻站著!」
來源│本文綜合周衝的影像色、現代快報、春城晚報、浪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