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向有南拳北腳之說,戳腳拳的鴛鴦腳動作則是該拳技擊性很強遠擊點的代表性動作,是習練與研究此腿擊法者應研究的腿法之一。
研究好該腿法的前提,首先要掌握其正確的動作概念、練習方法、技術要領、要點、特點和技擊方法。
鴛鴦腳可分,由靜態開始和動中開始兩種,又分左(右)式鴛鴦腳。
由靜止開始,以左式鴛鴦腳為例。
預備勢,如圖(一)。兩腳前後開立,左腳在前,膝微屈,右腳在後左腳前腳掌點地成高虛步;兩臂微屈,兩掌於胸前交叉成十字手,左掌在上,右掌在下;目視前方。
向後擺踢如圖(二),在右腿用力蹬伸的同時左腳用力蹬地,突然向後擺踢,右掌後擺,掌心朝上、至和地面平行為宜;左掌擺至頭的斜前上方,成橫掌,掌心朝外,肘微屈;起腳擺踢同時向後甩頭,目視擊點。
動作結束:隨機左腳前腳掌迅速戳地下落。落於右腳後成倒虛步。如圖(三)
技術要求:
①動作要協調、舒展、大方。
②後踢時腳不可過高,膝挺不得彎曲。
③後踢腳下戳落地時動作要迅速、敏捷、乾脆利落,短促有力。
④擺踢乾脆突然。
技擊特點與方法:
鴛鴦腳動作,雖然外觀上看起來是造型優美,舒展大方,但是在其技擊中又是一個非常有技擊價值的遠擊動作。特別是運動中,它不是獨立使用的動作,而是寸腳、玉環步、鴛鴦腳三個動作連貫使用,以假亂真,上虛下實,突然起腳制勝。動作以連連發出而著稱。
在深入研究其動作的特點與擊法時,我們特邀請河北省骨科研究所作了肌力實驗、北京體育師範學院電教研室作了高速攝影,對該動作做了運動學和動力學實驗,並從生物力學、動力學、人體解剖學和運動解剖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分析過程詳況省略)。
其結論為:
<一>.該動作從生物力學的觀點分析,是屬於攻擊型遠擊技擊動作,動作實質是將人體所貯備的生物化學能及時轉換成肌肉爆發性收縮機械能進行技擊。
<二>.該動作的擊點較遠,力點也較遠;可分為高遠擊點和低遠擊點,在高遠擊點的速度為16.650弧度/秒即16.7米/秒;低遠擊點的最大速度為:14.694弧度/秒即14.1米/秒,符合技擊原理。
<三>.在技擊時擺動腿的髖關節對地面射線的夾角約為61°-90之間即速度最高峰時,因此能保持身體固定和支撐腿的穩固制動,保證了正確的技擊動作結構,而能在擊點瞬間產生最大的技擊速度和力量,擊點的力量一般為:361-397Kgm/S。
<四>.從運動解剖學的觀點來看,上體合理的前傾和擊前回首後看動作不僅利於髖關節的迅速制動,而且下肢後部肌群的預先拉長便更有利於技擊時肌群的爆發性用力收縮,是符合運動解剖學原理的。
<五>.從該動作肌電實驗的電位變化情況分析可以知道,擺動腿的髖部肌群,膝、踝關節的屈肌群用了很大的爆發性的收縮力,因此在其擊點的動量也最大,符合於技擊原理。
總上所述,在練習方法及動作規格要求上,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在技擊時上體要和地面保持的夾角固定在150°左右。在技擊時向後擺踢的高度(擊點)以不超過本人的髖高為宜,否則l將失去其技擊意義。 過低不符合運動學原理,發力不充分。過高易破壞身體平衡,不符合其技擊原理,在技擊時反而給對方以可乘之機。鴛鴦腳動作和寸腳、玉環步連用,一腳不中又進一腳,連連發出,環環緊扣,往往是擊上為假、擊下方真而取勝。練習時為找準擊點,可懸掛和擊點同高的沙袋,或在地上栽一木樁;選取固定高度,背對其物反覆向後擺賜,形成動力定型、有其準確的固定擊點,同時也熊夠增強擺動腿、髖、大小腿後部肌群的力量。(王玉春 楊連村)
1,「花鞭」吳斌樓真傳——戳腳翻子(四)
2,武林人物:戳腳翻子名家吳斌樓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