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納引領19世紀後半期法國學術思想的少數大師級人物之一。在普法戰爭失敗和巴黎公社血腥內戰的刺激下,他從純粹的學術研究轉向了現實關懷,歷經二十年出版了煌煌巨著《現代法國的起源》,希圖探查現代法蘭西文明衰弱不振的病源。
《舊制度》卷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泰納在書中將舊制度時代的中央集權化進程,視為造成法國文明內在解體的根源,並詳盡生動地描繪了這個趨向衰弱的文明種種外在的表徵。由於1870年代法國特定的時代情境,這部著作出版本身就成為當時的一起思想性事件,知識界對它褒貶紛陳。
隨著第三共和國的確立和穩固,大革命成為新生共和國的合法性來源,泰納的著作受到官方革命史學的猛烈攻擊,並沉淪近一個世紀,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主共識在法國知識界的形成,他的著作及思想才重新受到關注並得到較為客觀的評價。
泰納 《現代法國的起源》 舊制度 古典精神
泰納1828年4月21日出生在外省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來自家庭和學校的良好教育。雖未能如願以哲學研究為志業,但他繼續堅持不懈地聽科學講座,力圖強化其非正統的哲學觀。
整個第二帝國期間,泰納勤耕不輟,在文學史、哲學史、藝術史和文藝批評領域碩果纍纍,出版了包括《英國文學史》和《藝術哲學》在內的大量著作。這個時期的泰納,全神貫注地沉浸於學術問題,發展出自己的學術理論和方法。
然而,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和繼後的巴黎公社起義,對泰納形成了強烈的衝擊,將他從純粹的學術探究帶入到對現實的關注。1871年4月初,隨著巴黎局勢的惡化,泰納停止了在巴黎美術學校的授課,這使他有時間思考導致法國文明「內在解體」(dissolution intime)和精英階層衰弱不振的原因。5-6月份的牛津講學之旅,又讓他體會到堅守傳統和漸變的英國的力量所在。
他決定放下手頭正在進行的抽象理論思考,轉向對當代法國的研究,以便查明導致今天法蘭西民族衰弱不振的病源所在。1871年8月,牛津講學甫一結束,泰納便一頭扎進《現代法國的起源》的寫作中。
1875年12月,《舊制度》一書率先面世。在序言裡,泰納明確地交代了他寫作此書的意旨所在,即追問當代法國(與英德相比)為什麼衰落了?
他作出的診斷是,18世紀末那場革命帶來的劇變,徹底損毀了法蘭西民族的傳統根基,使新構建的現代法國內部缺乏堅實的結構支撐。它的鄰人之所以更為平衡、更為健康,「是因為它們是以獨特的方式構建起來的,它們以最初的厚實壩基為核心,以某個古老的中心建築為基礎,這個古老的建築歷經數次修補,但一直保存,其擴建也是根據居民的需要,通過反覆摸索而逐步展開的」。
《現代法國的起源:舊制度》
作者:[法] 伊波利特·泰納 著 黃豔紅 譯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4年04月
按照泰納在《舊制度》一書中的解釋,法國之所以發生如此暴烈的革命,其根源在於17世紀以來法國歷史的兩大發展變化:一是社會政治領域的中央集權化進程;二是思想領域抽象精神的形成和蔓延。
首先,中央集權化進程破壞了法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和道德體系,塑造出新的社會風尚。傳統的等級特權制原本是義務與權利的結合,但在建立中央集權的進程中行政官僚取代了貴族領主在地方公共生活的位置。與此同時,那些被王權剝奪了權力和功能的地方貴族領主聚攏到宮廷,為了消磨時間逐漸打造出以沙龍社交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其次,18世紀有毒的新思想對業已衰弱了的社會肌體的侵襲,它是兩種17世紀元素——科學知識和古典主義——化合的產物。在18世紀的文學世紀裡,此種思維方式通過啟蒙文人們的著作和沙龍,廣泛散播於社會。簡單抽象、難以落實的烏託邦構想不僅讓革命充滿血雨腥風,而且還成為長久地困擾現代法國的一種頑疾,這是泰納在繼後幾卷論述的主題,不擬詳述。
通過梳理《舊制度》一書的內容不難看出,在政治哲學方面,泰納承襲了英國保守主義作家埃蒙德·伯克在《思考法國大革命》中表達的保守自由主義觀。與此同時,泰納也接續了其前輩託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思路,不僅追溯了引發大革命的長時段動因以及塑造革命面貌特徵的短時段因素,而且也重申了託氏的政治哲學理念。
但不同和創新也是大量存在的。託克維爾關注的主要是中央集權化對公民社會結構和機制的摧毀,泰納在注意到此一方面的後果的同時,更憑其廣博的知識背景,將目光進一步延伸到了中央集權化進程對社會心理層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相比於託克維爾將啟蒙時代的文學政治看作是革命的思想起源,泰納則將這種熱衷於以簡單抽象的理性原則評判和設計社會藍圖的現象,進一步追溯到更為遙遠的17世紀科學革命和古典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