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NO.60 | 洪慶明:伊波利特·泰納的政治哲學與文明史觀 ——對《現代法國的起源:舊制度》的解讀

2021-01-16 學術人文



泰納引領19世紀後半期法國學術思想的少數大師級人物之一。在普法戰爭失敗和巴黎公社血腥內戰的刺激下,他從純粹的學術研究轉向了現實關懷,歷經二十年出版了煌煌巨著《現代法國的起源》,希圖探查現代法蘭西文明衰弱不振的病源。


《舊制度》卷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泰納在書中將舊制度時代的中央集權化進程,視為造成法國文明內在解體的根源,並詳盡生動地描繪了這個趨向衰弱的文明種種外在的表徵。由於1870年代法國特定的時代情境,這部著作出版本身就成為當時的一起思想性事件,知識界對它褒貶紛陳。


隨著第三共和國的確立和穩固,大革命成為新生共和國的合法性來源,泰納的著作受到官方革命史學的猛烈攻擊,並沉淪近一個世紀,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主共識在法國知識界的形成,他的著作及思想才重新受到關注並得到較為客觀的評價。



泰納 《現代法國的起源》 舊制度 古典精神 



泰納1828年4月21日出生在外省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來自家庭和學校的良好教育。雖未能如願以哲學研究為志業,但他繼續堅持不懈地聽科學講座,力圖強化其非正統的哲學觀。


整個第二帝國期間,泰納勤耕不輟,在文學史、哲學史、藝術史和文藝批評領域碩果纍纍,出版了包括《英國文學史》和《藝術哲學》在內的大量著作。這個時期的泰納,全神貫注地沉浸於學術問題,發展出自己的學術理論和方法。


然而,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和繼後的巴黎公社起義,對泰納形成了強烈的衝擊,將他從純粹的學術探究帶入到對現實的關注。1871年4月初,隨著巴黎局勢的惡化,泰納停止了在巴黎美術學校的授課,這使他有時間思考導致法國文明「內在解體」(dissolution intime)和精英階層衰弱不振的原因。5-6月份的牛津講學之旅,又讓他體會到堅守傳統和漸變的英國的力量所在。


他決定放下手頭正在進行的抽象理論思考,轉向對當代法國的研究,以便查明導致今天法蘭西民族衰弱不振的病源所在。1871年8月,牛津講學甫一結束,泰納便一頭扎進《現代法國的起源》的寫作中。


1875年12月,《舊制度》一書率先面世。在序言裡,泰納明確地交代了他寫作此書的意旨所在,追問當代法國(與英德相比)為什麼衰落了?


他作出的診斷是,18世紀末那場革命帶來的劇變,徹底損毀了法蘭西民族的傳統根基,使新構建的現代法國內部缺乏堅實的結構支撐。它的鄰人之所以更為平衡、更為健康,「是因為它們是以獨特的方式構建起來的,它們以最初的厚實壩基為核心,以某個古老的中心建築為基礎,這個古老的建築歷經數次修補,但一直保存,其擴建也是根據居民的需要,通過反覆摸索而逐步展開的」。



《現代法國的起源:舊制度》

作者:[法] 伊波利特·泰納 著 黃豔紅 譯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4年04月


按照泰納在《舊制度》一書中的解釋,法國之所以發生如此暴烈的革命,其根源在於17世紀以來法國歷史的兩大發展變化:一是社會政治領域的中央集權化進程;二是思想領域抽象精神的形成和蔓延。


首先,中央集權化進程破壞了法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和道德體系,塑造出新的社會風尚。傳統的等級特權制原本是義務與權利的結合,但在建立中央集權的進程中行政官僚取代了貴族領主在地方公共生活的位置。與此同時,那些被王權剝奪了權力和功能的地方貴族領主聚攏到宮廷,為了消磨時間逐漸打造出以沙龍社交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其次,18世紀有毒的新思想對業已衰弱了的社會肌體的侵襲,它是兩種17世紀元素——科學知識和古典主義——化合的產物。在18世紀的文學世紀裡,此種思維方式通過啟蒙文人們的著作和沙龍,廣泛散播於社會。簡單抽象、難以落實的烏託邦構想不僅讓革命充滿血雨腥風,而且還成為長久地困擾現代法國的一種頑疾,這是泰納在繼後幾卷論述的主題,不擬詳述。


通過梳理《舊制度》一書的內容不難看出,在政治哲學方面,泰納承襲了英國保守主義作家埃蒙德·伯克在《思考法國大革命》中表達的保守自由主義觀。與此同時,泰納也接續了其前輩託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思路,不僅追溯了引發大革命的長時段動因以及塑造革命面貌特徵的短時段因素,而且也重申了託氏的政治哲學理念。


但不同和創新也是大量存在的。託克維爾關注的主要是中央集權化對公民社會結構和機制的摧毀,泰納在注意到此一方面的後果的同時,更憑其廣博的知識背景,將目光進一步延伸到了中央集權化進程對社會心理層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相比於託克維爾將啟蒙時代的文學政治看作是革命的思想起源,泰納則將這種熱衷於以簡單抽象的理性原則評判和設計社會藍圖的現象,進一步追溯到更為遙遠的17世紀科學革命和古典主義。


相關焦點

  • 泰納:現代法國的起源
    按:本文選自法國歷史學家伊波利特·泰納《現代法國的起源》(黃豔紅 等譯)「作者序」,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託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共同創造現代法國
    風格上他絞盡腦汁,終於在法國文學史上豎起了一塊豐碑。這是他第二部代表作,與前作一道,以其對材料的情感和思想上的駕馭,讓他的名字流芳後世。要是託克維爾生前能像寫作《論美國的民主》那樣,完成他的宏偉設計,這兩部作品也許會相互補充,徹底審視現代世界中的政治;法國的革命與美國的民主這兩個主題堪稱絕配。只可惜死亡打敗了他。
  • 歷史終結之後 | 任劍濤:福山為現代政治秩序背書_思想市場_澎湃...
    站在亨廷頓這個論述政治發展主題的巨人肩上,福山確定了自己論述同樣主題的遠為宏大的視野:從政治制度的歷史起源和政治衰頹的廣泛考察著眼,對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進行重述,以展現現代政治秩序的形成過程。
  • 平安時代與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
    日本戰敗後,雖然具有左翼傾向的「戰後歷史學運動」對上述以民族主義為綱的史觀進行了系統性的批判,取而代之的唯物史觀仍對平安時代的王朝政治抱有頗為負面的態度。中古日本社會的先鋒隊從帶有軍國色彩的武士變成了庶民,這一歷史認識不但與戰後嘗試建立新體制的現代日本遙相呼應,也進一步夯實了平安朝貴族作為頹廢、反動力量的印象。
  • 政治哲學中的「個人」探源
    筵吳永華按照法國政治學家皮埃爾·莫內的說法,「個人主義式」的公民結構是所有現代政治的基礎。最終,個人作為現代政治社會的主導人格在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哲學中第一次獲得了完整表達。古典政治哲學:「自然」即優異性古典政治哲學追求「自然」,追問「人應當如何生活」,追尋「最好的政體」。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特輯|唐正東:哲學與政治的結合:恩格斯與青年...
    摘要:青年恩格斯受到盧格等人的青年黑格爾派觀點的影響,認為該派觀點的理論意義在於通過政治行動來踐行自由的哲學原則。這種理解不僅體現在他對阿恩特、謝林等人的思想觀點的批判上,也體現在他對當時普魯士政治及文化生活領域出現的各種倒退現象的批判上。青年恩格斯在到達英國之後逐漸擺脫青年黑格爾派的方法論影響,開啟了向唯物史觀發展的思想徵途。
  • 法國啟蒙運動的特點有哪些
    法國啟蒙運動的特點有哪些法國啟蒙運動是十八世紀法國的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的鬥爭對象是封建專制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勢力。啟蒙運動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為西方後來的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整個西方近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關鍵的影響,最終使法國走進現代文明發達國家行列。下面有途網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法國啟蒙運動的特點,歡迎閱讀。聲勢浩大的法國啟蒙運動一經興起,就具有鮮明的特點。
  • 周弘作品集合,小編力薦《歐洲文明的進程》
    學術專長為歐洲現代社會、政治與外交。 主要代表作有:《福利的解析——來自歐美的啟示》;論文《社會保障制度的經驗及其對我們的啟示》、《丹麥社會保障制度——過去、現在和未來》、《歐洲文明溯源》。喜愛周弘的書友們,TA的這幾本書你都看過嗎?1.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強調「法國大革命有多重相互交織的起源」,乍聽起來頗有道理,然而當我們發現,箇中所有因素全都長期存在,變化遲緩且無關緊要,對於解釋真正導致大革命發生的一切政治衝突、危機和爭辯就都缺乏特別的說服力。卡洛納那項流產了的改革計劃,旨在引入新稅,包括完全適用於現存精英階層的統一地稅,以期重塑舊制度下的君主政體。它是如何以及為何演變為一場基礎廣泛的反王權運動,並最終推翻整個國家1789年前的制度,消滅了貴族、教士和司法貴族階層的?這個問題從未被合理解釋過,也無法從財政因素或更宏觀的經濟背景解讀。學界就此達成了高度共識。
  • 康子興評《貿易的猜忌》︱商業、歷史與現代政治
    二《休謨文集》休謨的《論公共自由》為洪特理解現代政治提供了最為基礎的歷史框架。休謨在這篇文章中的許多論點都成為了洪特的基本判斷。比如,商業造就古今政治分野這一核心論點便源出於此。洪特對之反覆揣摩,不僅在導論中予以細緻剖析,後又在第五章等處反覆引用。
  • 讀《政治秩序的起源》(2):人類的自然狀態與政治的產生
    【財新網】(專欄作家 賴海榕)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著、毛俊傑譯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譯叢」之五,全書約50萬字,編者按頁碼摘錄約3.5萬字,分若干篇,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本文是第二篇。
  • 趙英男︱重讀福山:政治秩序衰敗中的制度與人心
    在討論以國家、法治和責任制為核心的政治秩序時,我們不難看到相比較於《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以及《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中更加側重製度而非心理機制的考察,更加關注非西方國家的歷史與現實而非僅僅圍繞歐洲與美國展開論述,更加強調歷史中的偶然因素(譬如領導人的政治才能、政治綱領以及個人選擇)而不再倚重目的論分析……這一嶄新框架下,民主和自由價值在福山筆下不再
  • 論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內容提要:新冠肺炎大規模侵襲所引發的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是對中國之治的一次全方位大考,在更深層次上呼喚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出場。真正的哲學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
  • 探索現代文明起源,體驗歐洲異域文化及美景,這幾個地方必去
    歐洲也被稱為「歐洲」,名字來自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歐洲」,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在這裡,這裡聚集了大量的財富,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蹟,歐洲是現代文明的起源,有異文化和絕景,對於這個要尋求體驗,必須去以下幾個地方。
  • 劉小小:《舊制度與大革命》閱讀總結丨微思客讀書會
    託克維爾認為,大革命前的法國貴族階級沒能及時認清他們的處境:已經從封建制度建立之初的掌權階級,墮落為依靠出身享受特權的種姓。在《舊制度與大革命》第二編第八章中,託克維爾表達了對那時貴族同胞的批評,或許還有同情:「他們還享有許多他們的先輩從未享有的金錢上的好處;然而,隨著治理的習慣與精神的喪失,他們逐漸貧困化。」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基於他們對民族起源的看法的差異,他們大體被分成兩大陣營:蓋爾納和安德森認為民族是現代的產物,因此是所謂的「現代派」;史密斯認為民族自古就存在,是基於領土或血緣以及傳統文化的族群演化而來,因而被稱為「原生派」 或「永恆派」。 這兩大陣營雖然在民族是否是現代的產物的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其他方面卻很類似。實質上,這三大理論都一致認為,現代民族的起源是族裔。
  • 《美國政治:激蕩於理想與現實之間》:解讀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
    此書不像《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樣,直擊世界政治潮流的變化,以全球視野討論普遍性問題,因而迅速激發熱議。它分析的對象主要是美國政治,而且在行文當中又不像亨廷頓教授早期的《士兵與國家》或晚期的《我們是誰》一樣,直抒胸臆,放言無忌。
  • 從微積分到自然狀態,對「人造物」的信仰如何建構現代文明?
    從數學領域的「虛數」、「微積分」,到政治哲學領域的「自然狀態」、「無知之幕」,對人造物的信仰甚至構建了人類文明的諸多基本觀念。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將人類創新的產物重新想像成不僅是天意或自然的二次收穫,而且是有價值和獨立的判斷對象。同時,這種信仰也是「工具性」的,它並不意味著像中世紀時期那樣絕對地認同某些命題。
  • 《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公告
    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動理論和學術創新,自2021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將開展《中國社會科學》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評選活動方案如下:一、文章遴選範圍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第1—12期刊發的全部文章。二、評選標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