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春日辭官回鄉,遇北歸大雁,寫下首思鄉詩,最後5字太動情了

2020-12-13 每天讀詩詞

在古詩詞中,思念家鄉之情一直是最常見的主題。古代山高路遠,車馬很慢,「千裡江陵一日還」也都是詩人筆下浪漫的誇張,所以那時候一旦離開家鄉,便不知道何時何日再能返回。沒有網絡電郵,更沒有視頻聊天,有的只是一紙書信跨越千山萬水,歷經數十個晝夜才能到達對方手中。所以在古人筆下,那淳淳的思鄉之情,歷經千年也總能打動我們我們心中最脆弱的感情。

經常讀詩詞的人或許發現,秋日裡思鄉之詩詞特別多,比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當然秋日中的中秋節月圓之夜,思鄉之作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春日裡,百花盛開,鶯歌燕舞,當是踏青賞花、寄託一年中希望的日子,思鄉之情也就很少有就會在心中浮現出來。可對於遊子而言,當春夜深了,靜聽花開、凝望落紅的瞬間,思鄉之情便如那暗香般侵入內心。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便是一首春日裡的思鄉詩,讀來讓人若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一起來讀一下: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裡長。

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是明代文學家王恭的一首詩,王恭是福建人,明代第三任皇帝朱棣時期的文官學者,永樂四年他因才華出眾被舉薦至京城為官,任翰林侍詔,期間他參與修訂了《永樂大典》,為中國文學做出了突出貢獻。可是不久他便厭倦官場仕途,於是索性辭官南下還鄉。而這首詩便是他春日還鄉途中,路經湖南衡陽界,被路途春色和天空北歸大雁之景所感觸而寫。

從京城北京到福建老家,可謂山水殊異,風土飲食更是大不相同。這一次他厭倦仕途獲準歸家,自然是欣喜萬分。在途經衡陽的時候,突然感覺春色盎然,不覺感慨萬分。此時天空中幾聲雁鳴,仰而視之,它們正成群結隊跨越千山萬水往北飛去。

衡陽,地處長江、洞庭湖以南,湖南南部,湘水穿域而過,南嶽衡山巍峨千年,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筆中的嚮往之地,也是大雁南歸的棲息之所。傳說秋天一到,大雁南飛,到了衡陽便在此歇腳過冬,第二年春天便在此北還,所以衡陽衡山中有「回雁峰」,它是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也源於此典故。

當然春天到了,大雁成群北還,也便是衡陽之地春日中獨特的風景了。詩中第一句「春風一夜到衡陽」是誇張更是做內心期盼已久的欣喜。冬去春來,時節輪轉,從來不是一夜之功,但這裡說一夜就到了衡陽,顯然是大雁期盼已久的心情寫照,終於等到春回大地,可以啟程北歸了。字面之外,這也是詩人的期盼,終於踏上回家之路,遠離廟堂,南歸鄉野。

第二句「楚水燕山萬裡長」,楚水指的是南方楚國(湖南、湖北等地)也就是南方的山水,而燕山則是指北方山川。楚水燕山互文見義,卻在距離上相隔萬裡之遙。

第三、四句「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是詩文中的高潮,思鄉之情、歸家之樂噴湧而出。而詩文巧妙之處更在於用大雁不辭萬水千山北還,來表達家鄉才是最讓人踏實、最美好的歸宿。其實文中的大雁不就是詩人自己嗎?不要怪春天一到大雁就紛紛北還,江南之地,管弦絲竹、山水曼妙、香草美人雖好,但畢竟是他鄉,自己不過是個無處安身的過客而已。還是要回到家鄉,那裡才是最踏實的棲息之所。

相信這首詩也寫進了我們遠離家鄉,出門在外為事業、學習拼搏奮鬥的遊子心中。在他鄉一個人忍受著所有壓力,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是最想家的時候,夢裡面我們曾無數次回到家中、回到小時候、回到父母身邊,想必此般夢境是最不願意醒來的吧,那熟悉的泥土味道、那朝思暮想的媽媽做的飯菜、那萬般嫌棄卻習以為常的嘮叨……

若不是為了生活,誰又會選擇背井離鄉呢?雖說高鐵飛機再遠也能當日抵達,但也無法取代親人時時刻刻的陪伴。這個春日,疫情還未散去,或許你還宅在家中,或許你已經離家復工,不管怎樣,珍惜陪伴家人的時光吧。

文章為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私自轉載若發現將舉報投訴到底。尊重原創,記得點讚哦!

相關焦點

  • 唐代江西最著名的詩人,辭官歸隱後寫下一首詩,讓人讀後豁然開朗
    今天介紹的這位才子,被稱為唐代江西最著名詩人,辭官歸隱後寫下一首詩,讓人讀後豁然開朗。綦毋潛,虔州(今江西贛州)人,「綦毋」是個複姓,據說源於姬姓,別說現在比較罕見,就是在古代也很少。綦毋潛十五歲到長安城遊學,憑藉過人的才華,很快就打開知名度,結識張九齡、孟浩然等人,經常聚在一起飲酒作詩。與很多文人一樣,雖然綦毋潛才高八鬥,但科舉之路並不順利。
  • 賀知章退休回鄉,李白寫下一首趣詩相送,最後5個字讓人啼笑皆非
    這樣旅行的一生自然是充滿了離別,所以李白的詩篇中單是送別詩就有160餘首,其中有《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誇張之語;也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曠達之語;更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牽掛之語。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已經進入仕途的人都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沒有人會隨隨便便離任或辭官。況且,在古代,上級也不允許官員隨隨便便辭官,哪怕被貶,被發配到蠻荒之地,也不能說走就走。要想辭官,必須給出正當理由。厭倦官場的人如果提出兩種理由,通常情況下,上級不會過於為難辭官者。
  • 《渡漢江》是誰的詩,首句中「斷」字準確嗎,詩人是怎樣的心情?
    因為關於《渡漢江》這首詩的作者,在歷代詩歌編纂者的詩集裡,將這首詩歸到了兩個人的名下:一是李頻,一是宋之問。因此把詩中的關節搞清楚了,閱讀障礙就掃清了,詩意也就就順理成章。《渡漢江》原詩如下: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 一位唐代詩人寫下一首詠柳詩,因為詩作太有名,而被人們傳唱千年
    春回大地,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每看到大地上的春色,不覺會讓人駐足欣賞映入眼帘的春日風景。當柳樹垂下一條條嫩綠的枝條,腦海中自然而然的會浮現出一首讚美柳樹的詩歌,一位唐代詩人寫的詠柳詩。我潛意識裡產生一個想法:對於眼前的美景,一定要好好的再去解讀這首詠柳詩。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 柳宗元的一首冷門思鄉詩,最後14個字太感人,看哭了多少遊子!
    在南方那山水之中,無論初夏秋冬,他曾多少次登上高山,望穿煙水,渴望北歸回到家鄉,回到長安城中。正是柳宗元後半生這種內心無比的痛苦惆悵,才讓我們有機會讀到讓人驚豔的作品。在永州和柳州的那十幾年歲月裡,柳宗元將才華託付山水之中。瀟湘路遠,葉落長安道,那路的盡頭是柳宗元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守望。
  • 陳子昂登幽州臺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初次與你相遇,餘生請多指教世界上1%的人關注了我感謝你也是其中一個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詩人其詩風骨崢嶸,蒼勁有力,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旖旎纖弱的風氣,對於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他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使命。
  • 1句唐詩讓不知名的詩人得一「美稱」,詩句有多美?讀過就不忘!
    今天分享的這首詩,同樣寫秋,詩人並不十分出名,多數人可能讀不準他的名字。這首詩寫盡了秋的「悽清」之美,其中兩句是千古絕唱,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其愛不釋手,作者也因為這一句而得一「美稱」。這就是趙嘏的《長安秋望》。讓作者改名的這句到底有多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長安秋望唐 · 趙嘏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 宋之問在漢江邊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鄉愁,讀來令人難忘
    因為關於《渡漢江》這首詩的作者,在歷代詩歌編纂者的詩集裡,將這首詩歸到了兩個人的名下:一是李頻,一是宋之問。 因此把詩中的關節搞清楚了,閱讀障礙就掃清了,詩意也就就順理成章。《渡漢江》原詩如下: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安史之亂結束,杜甫寫下人生最開心的詩,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本文就讓我們透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去感受那個戰亂年代好不容易的還鄉之喜。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史朝義兵敗自縊,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多年漂泊他鄉的杜甫,聽聞這個消息後,便不禁驚喜欲狂,脫口而出了這首七言律詩。因為此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詩人無比喜悅的心情。
  • 杜甫一首春日小詩,用一個字點亮整片山河,驚豔世人千年
    春日之美,不僅是韋莊與白居易筆下碧於天、綠如藍的江南春水,也是韓愈筆下穿庭樹、作飛花的調皮春雪;不僅美在潤如酥、細無聲的春雨,也美在紅桃花、綠柳芽的春風。這些春日風物被定格在詩中,擁有了永恆的情感與色彩。
  • 李白一首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詩,卻一字不可改,最後5個字耐人尋味
    再沒有一位詩人,有李白這樣的影響力,如果說唐詩是一座後世無法企及的高山,那毫無疑問李白就是那站在山之巔的男人。這個男人或許在後世不少人眼中是「謫仙人」,是「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大詩人,但是在那61年的生命裡,他不過是個漂泊了一生的遊子、是懷才不遇的文人、是只能把不得志藏進詩句中的青蓮居士。
  • 詩人與妓女重逢,寫下一首詩,後兩句悽涼心酸,說透剩男剩女苦楚
    古人說,人生有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他鄉遇到故交,本是一件高興的事,可詩人羅隱卻不一樣。羅隱重逢妓女雲英寫下一首詩,悽涼灑淚,其中的後兩句「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很適合形容現在一些期待婚姻的剩男剩女。這句詩出自羅隱的詩作《贈妓雲英》,是羅隱寫給相熟的妓女雲英的一首詩。
  • 《唐詩三百首》中僅憑一首詩出名的詩人
    裴迪,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可以確定的是,他是王維的好基友,陝西關中人,官至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盛唐知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送崔九唐代:裴迪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邊塞詩人。與王昌齡同時代,沒有詩集傳世。其詩載於《全唐詩》的,僅有14首。登進士第,舉直言極諫,調昌樂尉。復舉超拔群類,召為秘書正字。擢通事舍人、駕部員外。出為汝州長史,改仙州別駕。
  • 他是唐朝最後一位詩人,一詩成名,短短56字寫盡天下遊子的悽苦
    鄭谷出生於851年,卒於910年,而唐朝亡於907年,有人說自他走後,唐詩的輝煌就此終結,所以他也被後世稱為「唐朝最後一位詩人」。說起他,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字師」的典故。他曾寫下一首《鷓鴣》,一詩成名,短短56字寫盡天下遊子的悽苦。
  • 劉克莊在春天寫下一首詩,不見一個「春」字,卻讓人覺得滿紙春風
    既然都如此喜愛春天,那麼今天本文筆者為你帶來一首關於春天的詩《鶯梭》,它的作者是南宋詩人劉克莊。劉克莊,這個名字可能你不太熟悉,但他身上的名號當真不少,南宋江湖詩派詩人、豪放派詞人,並且還是宋末文壇領袖,在當時文壇中影響頗大。而下面要說的這首詩便是他筆下很經典的一首。鶯梭 (劉克莊)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
  • 不知名詩人寫下一詩,短短4句卻成名篇,其中一句更是至理名言!
    唐末五代十國詩人王貞白,便曾在此讀書求學。那麼他的這首詩具體寫了什麼呢?《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首先,詩的第一句「讀書不覺已春深」,即因為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就快要過去了。這句詩最值得我們剖析的便是詩人的心理活動。從「春深」二字,我們可以得知時間是到了春末、晚春。再結合「不覺」二字,我們便可以知道詩人是每天都讀書入神,全然忘記了時間的變化,以致於最後是不經意中猛然發現的春天就快要過去了。
  • 詩人一生坎坷,落寞中「愁中卜命看周易」,寄託了怎樣複雜的心境
    大唐時期是詩壇鼎盛的時期,詩人們各顯神通,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是的題材也豐富多彩,有「邊塞詩」、「懷古詩」「詠物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等。劉長卿是中唐詩人,也是「田園派」的代表人物,他最擅長的是五言絕句,多通過描繪山水田園景色來抒發憂鬱的心情。
  • 僅14字很霸氣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這樣一首被忽略了一半的經典詩,它就是清代文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這首詩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算熟悉,但其中的一聯大家應該不陌生,它就是: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多年以來這14個字常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上一聯更霸氣。
  • 唐代無名詩人在除夕夜,寫下一首高水平的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古往今來,多少淪落天涯的遊子,在除夕之夜寫下了令人肝腸寸斷的詩詞?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望家思獻壽,算甲恨長年……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唐詩三百首》裡的一首詩,道盡了獨在異鄉的孤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