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在漢江邊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鄉愁,讀來令人難忘

2021-01-18 騰訊網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初讀這首詩,能得到的大意就是: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一首抒情詩,此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要想進一步弄清楚這首詩作的內容,首先要把《渡漢江》這首詩裡的兩個重要關節搞清楚,這樣才才能更進一步地去賞析解讀詩歌,具體是哪兩個關節呢?

本詩中出現的地名「嶺外」具體指的是哪裡?

這首詩的真正作者是誰?因為關於《渡漢江》這首詩的作者,在歷代詩歌編纂者的詩集裡,將這首詩歸到了兩個人的名下:一是李頻,一是宋之問。

因此把詩中的關節搞清楚了,閱讀障礙就掃清了,詩意也就就順理成章。《渡漢江》原詩如下: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漢江,落日餘暉

《渡漢江》一詩中的「嶺外」指哪裡

「嶺外」即五嶺以南。「五嶺」是中國的一個地理名詞。指位於廣東、廣西與江西、湖南交界處的一座山脈,由大庾嶺、越城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組成,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有提到「嶺外」或「嶺南」的詩文。在唐代,嶺外還是官員被貶謫流放的地方。

嶺南風光

孟浩然寫過一首有名的詩《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詩中就有「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的句子。詩中提到的地理名詞「江嶺」,意思也是嶺外。詩意是說:孟浩然打算去洛陽拜訪老朋友,因為古代通訊不方便,等孟浩到洛陽的時候,才得知朋友已經被貶謫流放到嶺外去了。

再如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貶謫到廣東惠州時,在《食荔枝》中就寫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羅浮山在詩中就是典型的地理標識,屬於嶺南。

關於《渡漢江》一詩的作者

在清代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以及清末高步瀛選編的《唐宋詩舉要》中,都把《渡漢江》這首詩列在了李頻的名下。因此筆者查閱了《新唐書》、《唐才子傳》中有關李頻的記載,並閱讀了李頻的詩作,發現這首詩不是出自於李頻的手筆。

從兩個方面比對一下,就可以得知這首詩的作者不是李頻,而是宋之問。

宋之問繪像

第一個比對,這兩個人有沒有去過「嶺外」

李頻是唐懿宗時期的文學家,睦州壽昌(今浙江省建德市)人,做了很多年的官,擔任過南陵(今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主簿、武功(今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令、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刺史。晚年更是官居高位,擔任侍御史。

為南陵主簿。試判入等,遷武功令……懿宗嘉之,賜緋銀魚,擢侍御史。守法不阿,遷都官員外郎。表乞建州刺史。——《新唐書·李頻傳》

李頻政績突出,還被唐懿宗賞賜了緋銀魚,但是他的履歷中沒有到嶺南任職的記錄。要知道,在唐代到嶺南任職,大多是被貶謫的官員,如韓愈、李德等人,李頻沒有被貶謫到嶺外的記錄。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李頻是沒有去過嶺外的,更不會有像詩中那樣設身處地的感想了。

宋之問,字延清,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問登進士第。從此進入仕途,因為他的詩寫得好,也得到了唐高宗和武后的賞識。還被授予了「東臺詳正學士」一職,這是一份整理國家藏書的工作,宋之問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詩歌創作,隨後又進入了崇文館擔任學士。

武則天稱帝後,宋之問就給武則天寫了一首《龍門應制》的詩,詩中這樣寫道:「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武則天看到後,非常高興,對他的才華大加讚賞,宋之問因而進入宮廷擔任侍臣。

武則天繪像

宋之問還和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關係很好。據史料記載,張氏兄弟的很多詩作都是出於宋之問之手。後來張柬之等人乘武則天病重之際,擁立唐中宗李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省羅定市)參軍。羅定市位於廣東西部,在古代,就是被稱為「嶺外」的地方。

宋之問在貶謫的途中準備翻越五嶺中的大庾嶺的時候,還寫下了《度大庾嶺》一詩。詩中寫道:「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宋之問是去過嶺外的,他有去過嶺外的經歷,所以才會有像《渡漢江》詩中那樣設身處地的感想。

請大庾嶺輸入圖片描述

第二個比對,從兩人的詩風進行比

對李頻未出仕之前,他也沒有到嶺南遊學的記錄,而是在家鄉學習。李頻雖然工於詩作,但是他的詩作大部分都是作於晚年的,而且詩風與劉長卿相似。

少秀悟,長,廬西山。多記覽,於詩特工……頻詩雖出晚年,體制多與劉隨州相抗,騷嚴風謹,慘慘逼人。——《新唐書·李頻傳》

劉長卿以五律見長,號稱「五言長城」。而李頻的詩工於鑄意,也以五律為主要特色,表達上也是含蓄委婉,淡雅流暢。從詩風上來說,《渡漢江》詩也不可能出自於李頻之手。

漢江

宋之問是初唐詩壇非常有名的一位詩人,中唐大詩人元稹給杜甫寫的墓志銘中就寫道:「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自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從元稹的文字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宋之問的詩歌很有特點,以律詩見長,而且對唐代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藝苑危言》中也評論宋之問的詩:「五言至沈、宋,始可稱律。」「沈」指的是沈佺期,「宋」指的就是宋之問。

從以上記錄也可以看出:在南朝詩風至初唐的詩歌發展史上,他們兩人的貢獻是很大的,尤其表現在詩的格律、音韻以及創作技巧方面。而宋之問在五律創作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

《渡漢江》格律規整,符合宋之問的詩風。從以上兩處比對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渡漢江》的作者是宋之問,將它歸在宋之問的名是正確的。

沈佺期書影繪像

《渡漢江》是宋之問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從上文就可以知道,宋之問因為被貶謫才來到被稱為「嶺外」的廣東羅定的。宋之問在貶謫途中,翻越大庾嶺之前,在驛站裡還寫下過一首《題大庾嶺北驛》詩,詩中寫道: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嶺頭梅 。

這次貶謫給宋之問帶來的打擊是很大的,他的仕途一下子跌落谷底,前途一片渺茫。從這首詩裡面就能看出來宋之問對於這次貶謫的心態:失落、抑鬱、惶恐一系列複雜的情感是溢於言表的。

宋之問書影繪像

在到達嶺外的廣東羅定後,宋之問情緒極其低落。在這裡他沒有親人朋友,水土不服,那個時代的通信條件是很差的,一封家書也收不到,家人的音訊全無。

他忍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和失落,竟然在貶謫之後的第二年春天就偷偷地逃回洛陽。況且這些都是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在《舊唐書·宋之問傳 》中有如下的一段記載:

及易之等敗,左遷攏州參軍。未幾,逃還……

這首《渡漢江》就是宋之問在逃回途中,渡過漢江時寫下的,是宋之問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自貶謫之後,宋之問與親人朋友音訊書信難以相通,於是他選擇了逃回,而且已經到了漢江邊上,離洛陽真的是不遠了。

《渡漢江》詩意圖

本來,他選擇的就是逃回,就是為了回到洛陽。在離洛陽越來越近的時候,他反而心中不安了起來,那麼他的這種不安就如實地反映在這首《渡漢江》詩裡了。宋之問在詩中所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筆者主要有以下三點:

他害怕聽到家人朋受到自己牽連的不好消息。自貶謫之後,就與家人的書信往來中斷了,他不知道家中老小是否都安好,家人有沒有因為自己的貶謫而受到打擊報復,所以離洛陽越近,心中反而越忐忑不安起來,這是其一。

他是逃回的,並沒有得到朝廷的允許,偷偷地從嶺外逃回,這又是第二點令他忐忑不安的地方。在沒有得到朝廷赦免的情況下,或者沒有召回的命令下,選擇逃回,這可是罪上加罪的事情,是明知故犯的事情。在離洛陽越來越近的情況下,他生怕遇到以前相識的人,他是擔心自己的行蹤暴露,這也就是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表達的含義,這是其二。

想當初,自己是何等的風光,憑藉自己的才華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備受恩寵。可現如今呢,竟然成為貶謫逃回的人。這種巨大的心理的落差真的很難讓宋之問接受,距離越近,心理落差反而越大,他的感情也變得越來越複雜,這是其三。

漢江

宋之問的《渡漢江》到底是嶺外音書斷還是嶺外音書絕

至於《渡漢江》的開篇詩局到底是「嶺外音書斷」還是「嶺外音書絕」,筆者認為《渡漢江》一詩中,「嶺外音書斷」一句是正確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從流傳下來的詩集角度去看

不管是歷代的編纂的詩集,包括《全唐詩》中關於此詩內容的記載,都無一例外的是「嶺外音書斷」這一句,並沒有「嶺外音書絕」的說法。

不管將此詩錯誤地列入李頻名下的詩集,還是實至名歸地列入宋之問名下的詩集,都是「嶺外音書斷」這一句。

2、從詩本身的敘事角度來看

「斷」字也要比「絕」字合適。宋之問從洛陽貶謫到嶺外,這是時空上的阻隔,在相距如此遙遠的情況下,如果再與家人朋友的聯繫中斷,也就像詩中說的「音書斷」那樣的,這是讓人無法忍受的事情。

和親人和朋友失去聯繫,意味著和洛陽的一切失去了聯繫,意味著嶺外和洛陽的一切都中斷了。這不光反映的是書信本身的事情,更有許多信息中斷的含義。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嶺外音書斷」一句更貼近詩人的內心情感寫照。

3、從詩中所表達的意象來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出自於《史記》的典故,講述的漢武帝時期的故事: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押,漢武帝派遣使者要求匈奴人釋放蘇武,使者告訴匈奴人:漢武帝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大雁身上繫著蘇武寫給漢武帝的帛書。漢武帝的使者就是通過這樣巧妙的方法成功地解救了蘇武。

從此以後,「鴻雁」有了一種美好的寓意,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書信。人們用鴻雁傳書代指書信往來,這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處。

蘇武牧羊·畫作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一個與大雁有關的典故——衡陽雁斷。古人認為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冬天的時候,大雁南飛,飛到這裡就不再前行,次年天氣轉暖的時候,大雁就從南方返回北方。

可以說,衡山是大雁南飛的終點、極限。初唐著名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裡就寫道:「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衡陽雁斷這個典故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也寓意著音信阻斷,或者關山難渡。所以,不管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雁的寓意來看,還是從詩中所表達的意象來看,「嶺外音書斷」一句無疑是最貼近宋之問內心的。

綜合以上三點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渡漢江》一詩中的是「嶺外音書斷」這一句。

鴻雁

總結

宋之問來到漢江邊上,種種複雜的情感一時間湧上心頭,他將這種情感熔鑄於筆端,於是就寫下了《渡漢江》一詩,《渡漢江》一詩格律規整,表達的情感真摯,讀來能引起人內心的共鳴。

《渡漢江》一詩傳誦千百年經久不衰,有自身的的藝術魅力,也讓人們記住了宋之問這位詩人的名字。

相關焦點

  • 《渡漢江》:這首寫在漢江邊的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鄉愁,讀來令人...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初讀這首詩,能得到的大意就是: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一首抒情詩,此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 韓愈夜裡在宮中值班,寫下一首很唯美的詩,短短幾句美得令人驚豔
    特別是這首《題百葉桃花》,整首詩看似很普通,可是同樣寫得很唯美。韓愈寫這首詩時正是在宮中值班,由於有些無聊,正好看到了窗外的桃花,於是有感而發,匆匆寫下了這麼一首生動有趣的作品,通篇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寫得唯美,讀來也是朗朗上口。韓愈作為中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很多作品,那也是流傳極為廣泛。
  • 柳宗元傍晚去江邊散步,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詩,短短的幾句生動有趣
    那麼除了《江雪》之外,柳宗元還寫過很多孤獨的作品,例如《漁翁》、《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早梅》等等,那都是很孤獨的作品;不過筆者今天要為大家推薦他比較獨特的一首詩,也就是這首《雨晴至江渡》,這首詩相對來說它不是很孤獨,自然也就比較特別一些。詩人只不過是在雨過初晴的傍晚時分去外面散步,見到了不一樣的景色,於是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有趣的詩。
  • 杜甫52歲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流傳千年,小學生必背
    ,但是今天安久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小詩,是杜甫心情非常好的時候寫下的。這首詩很短,但是非常經典,小學生都會背。詩歌原文:《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詩是小學生必背古詩之一,也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一首。相信很多人都會背,因為這首詩很短小,讀起來朗朗上口。情感基調很是歡快活潑。此詩寫於什麼時候?這首詩寫於杜甫52歲之時,當時的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下來。人生已經到了暮年,為何杜甫此詩中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呢?
  • 一首杜甫都仿不來的詩,有水平有千古名句,家長卻不願它入選課本
    有這麼一首唐詩,全詩短短四句,有水平也有千古名句。這樣的詩,作者本應被我們大家記住。但是很多人在讀此詩時,都不願意提及作者。這是為何?這首詩,五言四句,二十個字,估計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一首,小時候讀過。估計還有不少朋友能夠背出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得真情出;「不敢問來人」,以反筆寫出苦況,令人為之動容。歷代詩評家都對這首詩讚賞有加,其中有評論家指出「五絕中能言情,與嘉州『馬上相逢無紙筆』同妙,這是將這詩的水平提到了岑參的高度。
  • 黃庭堅7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蘊含人生大智慧,令人深思
    黃庭堅7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蘊含人生大智慧,令人深思根據《桐江詩話》記載,皇祐三年辛卯,黃庭堅的父親黃庶曾邀請了幾位詩友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說道:「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於是7歲的黃庭堅便以牧童為題寫下了這首詩。
  • 陳子昂登幽州臺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其詩風骨崢嶸,蒼勁有力,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旖旎纖弱的風氣,對於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他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使命。陳子昂第二次從軍出徵時,正是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朝廷,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徵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而武攸宜此人剛愎自用,胸無韜略,致使前鋒屢敗,陳子昂直言進諫,惹怒武攸宜,被貶為軍曹,鬱郁不得志,此時,他登上幽州臺,滿懷悲憤,遂寫下這首《登幽州臺歌》,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 孟浩然夜宿江邊,寫下了一首十分著名的五絕,末二句更是千古名句
    孟浩然在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時,再次漫遊吳越等地,以便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之情,當孟浩然經過建德江(其實只是新安流經建德的一段江水)時,寫下了一首十分著名的羈旅之詩,這便是《宿建德江》。孟浩然的這首詩,非常特別,它不以行船為背景,不以行人為背景,而是以小舟停泊岸邊夜宿江邊為背景,將一個「愁」字,以十分特別的筆觸,為我們呈現了出來。這首詩,是孟浩然最具代表性的五言絕句之一,無論是在選材還是在表現力上,都極具特色。
  • 漂泊異鄉的葉紹翁思念故鄉,寫下一首悽美之作,引起旅人的鄉愁
    而且他的詩也是很特色,往往看似在寫尋常之物,只不過是那麼信手拈來,讀來卻又是令人讚嘆不已,寫得極為抒情。一首好的作品自然是有著獨特的美,還有就是能夠打動我們,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要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話,即使是有著再華麗的辭藻,最終也還是會淪為平庸之作。
  • 李季蘭:一生未出嫁的才女,寫下一首詩道盡夫妻之情,成千古名作
    01在這些不出名的詩人中,他們的才華是體現在他們所寫下的詩裡的,其中有一位就是這樣,她叫李冶(李季蘭),是唐朝的一名女性詩人。但是李冶這個一生未出嫁的女子卻用了一首詩,短短的四句話理清了夫妻之間的感情問題。李冶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子,在六歲的時候就寫出了一首詠薔薇的詩,但是詩的內容在她的父親看來卻是不詳的,他認為李冶六歲就知道了待字閨中的女子心緒比較亂,長大後將會一發不可收拾。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因而讀者讀詩時,往往喜怒哀樂隨詩句而升華。讀「漫捲詩書喜欲狂」則喜不自禁,讀「從此無心愛良夜」則惆悵失落,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既悲且怒…… 唐詩中很多反映現實、表達悲情的詩讀來不僅僅情緒為之感染,甚至還催人淚下。
  • 李商隱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借古喻今充滿了諷刺,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特別是晚唐時期的李商隱和杜牧,兩個人作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寫過了無數充滿了諷刺的詩作,譬如杜牧的《江南春》、《泊秦淮》等等,那都是充滿了諷刺,另外靚麗手法也是極為高明,讀來當真是令人讚嘆不已。那麼李商隱同樣如此,尤其是他的一首《賈生》,同樣也是諷刺了當時的皇帝,可見他的膽子還是比較大,如果換成另外的詩人,那是絕對不敢這麼寫,但是他不一樣,只要看到了不滿的事情,那就是要站出來反對。
  • 岑參最著名的一首思鄉詩,讀後令人頓生豪情,鄉愁不在
    鄉愁,是每一個旅途的行人心裡最深的哀傷;故園,是每一個在外的遊子夢裡常見的夕陽。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描寫過對故園的思念,唐詩中更是有無數思鄉詩的佳作。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把思鄉之情融入夜泊江邊的景色之中: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邊塞詩人岑參也曾寫過一首著名的思鄉詩。詩中截取了詩人奔赴塞外的路上遇見故人的一個場景,通過對倆人對話的簡煉描寫,寫出了詩人對故園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 女道士戀上一僧人,寫下一首詩,最後一句卻成愛情的至理名言
    首句「至近至遠東西」,意思是說,最近的也是最遠的是東與西。但是它又有著「深」的假象,它可以倒映出天上的雲鳥、星空,令人感到深不可測。這句詩所描述的便是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具有矛盾和統一的道理。例如,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心本質可以一樣,也可以截然不同。第三句「至高至明日月」,意思是說,最高的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這句詩應該是這四句中雖容易理解的,畢竟日月在我們眼中的印象,便是又高又明。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看的遠,自然就要站得更高。
  • 暮春時節落花紛紛,周敦頤寫下一首詩,短短的幾句美得令人驚豔!
    這種唯美的景色,也是讓人無數的詩人為之著迷,為此同樣有很多的詩描寫這一情景,譬如北宋大詩人周敦頤的《題晚春》,那就是一首很唯美的詩,通篇短短的幾句美得令人驚豔。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吟餘小立闌幹外,遙見樵漁一路歸。
  • 曹植在秋天登高望遠,思念遠方的人,從而即興寫下一首很傷感的詩
    而曹植在寫這首一組《雜詩七首》時,其實是被貶到了偏遠的海邊,於是他在一個秋日的清晨登上一座高山,思念遠方的人,從而即興寫下了這麼一組很傷感的詩。那筆者今天則是為大家推薦這一組詩中,最為傷感的一首,也是其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情感細膩,描寫得也是極為悲傷,字裡行間充滿了憂愁,畢竟一個人獨自生活在外地,自然而然就會思念故鄉,可是他又無法回去,這對於曹植來說,那無疑是最令他傷感的一個地方,所以這首詩寫得極無比的憂愁,讀來也是令人很是悲痛。《雜詩七首·其一》兩漢:曹植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裡,江湖迥且深。
  • 席慕蓉入選課本的一首詩,一開篇就是大手筆,寫盡青春的酸甜苦辣
    韓寒先生就曾先後在多種場合表達過對現代詩的輕視,對此小編並不想反駁什麼,畢竟品詩是很個人的事,每個人都有喜惡的權利。但對於有些人說的「只要願意,一天能寫幾十首」這種言論,小編確實是不信的。徐志摩是天才級的詩人,但一生寫下的經典現代詩也不過是幾十首。舒婷、戴望舒、艾青、海子等人,也都沒有達到一天能寫幾十首的程度。如果把文字的一次次堆砌就當成現代詩,我只能說對詩歌的理解或許還要加強。
  • 孟郊在人生最得意時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打動無數人!
    我們讀過大多數的詩表達的都是低沉、悲壯的感情,這也屬正常,人總是在遇到挫折與困難時才更容易冷靜思考,創出佳句。不過今天我們來分享一首表達喜悅心情的詩。唐朝詩人孟郊從小家境貧寒,作為一個寒門學子,他唯一改變自己人生的道路就是參加科考。
  • 王維最唯美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但是怎一個美字了得
    那麼王維眾多的作品中,我個人卻是更偏愛《辛夷塢》,這也是他最美的一首詩,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但是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意,每一句都美得猶如一幅畫,怎一個美字了得。這首詩也是寫於後期,當時他正是在終南山隱居,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時常一個人去到山中遊玩,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與眾不同。
  • 蘇軾信手拈來的一首詩,通篇短短的28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醉!
    而且他與朋友之間的友情,那也是令人感動,可能大家最為熟悉的還是與張先,兩個人更是經常一唱一和,還寫下了經典的詩句:「一樹梨花壓海棠」這種令人驚豔的句子,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們也依舊還會引用他的詩句。那麼蘇軾為朋友寫過很多的詩作,特別是一些送別詩,寫得情深意重,讀來令人感動不已。他在杭州做官時就寫過一首很經典的送別詩《贈劉景文》,這首詩也是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