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首唐詩,全詩短短四句,有水平也有千古名句。這樣的詩,作者本應被我們大家記住。但是很多人在讀此詩時,都不願意提及作者。這是為何?在解開這個謎團之前,讓我們先品一品這首詩: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五言四句,二十個字,估計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一首,小時候讀過。估計還有不少朋友能夠背出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得真情出;「不敢問來人」,以反筆寫出苦況,令人為之動容。歷代詩評家都對這首詩讚賞有加,其中有評論家指出「五絕中能言情,與嘉州『馬上相逢無紙筆』同妙,這是將這詩的水平提到了岑參的高度。
大家或許也注意到了,筆者在引用這首詩的時候,並未列作者姓名。這是因為關於這首詩的作者目前尚有爭議:一說是李頻之作,一說是宋之問之作。歷史上的古代詩評家,多數認為作者應該是後者。因為相比李頻,宋之問的才華似乎更加可能寫出這首詩。
我們來認真品味一下這首詩。首句嶺外起,音書斷,言簡意賅,一下子就讓讀者進入詩情、詩境。這是一首懷念家鄉的抒情詩。次句,以冬春交替,寫飄零之苦,亦頗為動人。最妙乃三四兩句,三句以反說寫內心的複雜心緒,最後一句,從期待到緊張,真實地反應了一位遊子內心的糾結情思,語言真摯動人。「近鄉情怯」一詞,就出自此詩。
這首詩寫得高妙無窮,甚至連詩聖杜甫都曾刻意模仿。不過杜甫的模仿,並未超越原詩。我們看看杜甫當年寫了什麼:
《述懷》(節選)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
同樣的思念家鄉,同樣用反語,但杜甫之「畏」始終不如宋詩之「怯」動人。宋之問之詩才,由此可見一斑。杜甫不僅模仿宋之問,而且還很推崇宋之問。宋之問對詩的文字的精研,深刻影響了杜甫,以至於杜甫寫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杜甫對宋之問的推崇和尊敬,還因為宋之問和杜審言關係很好。宋之問、杜審言同為近體詩的推動者。而杜審言,就是杜甫的祖父。
既然宋之問如此有才,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提他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這個人在歷史上人品不佳。在初唐詩人中,宋之問的人品差是出了名的。其中最為世人所不齒的劣跡至少有三樁:為了討好武則天的近臣張易之,他居然不顧文人氣節,為之端壺倒尿;為了將「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據為己有,他竟然害了自己的親外甥;為了依附武三思等人,他出賣朋友,導致張仲之全家喪命。如果上述事跡都是真的,那麼宋之問無疑堪稱劣跡斑斑,人品拙劣。
自古至今,我們讀詩詞時,並不僅限於讀懂字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擁抱古人的情懷。宋之問這首詩,雖然水平很高,但這樣的人品確實是讓人不感恭維。正因如此,這首千古名作目前只入選冀教版等少數地區性的語文課本,在學校用得最多的人教版及北師大版課本中,並沒有收錄。
其實早在多年前,就有不少網友認為這首詩應該入選小學課本,畢竟它既有名句,又誕生了成語。而之所以一直沒收錄,和家長及老師的態度有很大關係,不少家長堅決不同意,他們認為像這種品行差的詩人,不管詩寫得多好,都不值得傳誦。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