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條路學佛成就最快捷?

2021-02-07 禪友會


我不好意思每個人考問,你真懂了氣嗎?真懂了自己的呼吸嗎?不要說諸位,乃至很多出家人,用功一輩子,自己呼吸還認不得耶!翻開《達摩禪經》,上面祖師的批註「安般者二種:一見二觸,鈍根不見」。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當下就看清楚自己的呼吸;愚痴的人聽了白聽,一輩子也不曉得自己的呼吸,連影子都沒有。


我現在濃縮跟你們講,《達摩禪經》首先講修行容易退轉,一般人開始很願意修行,慢慢都退了,有三四十種退,實際上還不止。譬如你們這幾天在這裡看起來很精進,只要上了車子回去,就已經退了。像我這樣努力勤勞的還沒有耶!一般人不會幹的。


根據《達摩禪經》安那入息,般那出息,簡稱安般法門,有兩種含義:一是見,看得見,不是眼睛看見,你心裡頭、心眼已經看到這個氣了。第二種是觸受、感觸、感受,感覺得到。他說鈍根不見,愚笨的人根本看不到。所以將來我給學科學的同學上課,就不是這樣講了。



昨天到今天提出的六妙門,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並沒有講。誰講的呢?是五百羅漢從修持經驗提出來的方法,所以要非常尊重。我們研究發現,佛的確有講過,只不過不是講那麼多。我常常笑你們學佛很少人拜羅漢,羅漢很值得拜呢!羅漢就是三皈依僧,他們是出家有成就的羅漢聖僧。蘇東坡專拜羅漢,他很懂。


《達摩禪經》裡頭只提到一下六妙門,不是主要方法,沒有詳細分析。為什麼?這是問題了。現在找根源,佛在小乘《阿含經》裡,曾提出安那般那法門。學佛以經為主,戒律部分是次要的;論的部分是後代祖師們及阿羅漢們的經驗,更次要。


照佛的原話,佛在《阿含經》提到「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這是他老人家當時傳給弟子們的,不過講「長短冷暖」而已,當年這些阿羅漢聖賢僧們,以及我們的祖師們,智慧高,一聽就懂了,不像我們這樣笨。譬如我們現在呼吸,夏天在禪堂,你感學呼吸氣是暖的,但看不見。你到冬天看,尤其在西藏或西北地區,呼出來是白話,看得見的,那是有形有相了。


《達摩禪經》你們去研究,來不及跟你們講,文字很難懂。尤其用魏晉時代的文學來寫,文化程度低一點就抓不出重點。這些大阿羅漢祖師們修行經驗傳下來,中間有一段說,息有長中長、長中短,有短中短、短中長,把你頭都看昏了,這就是科學了。如果我們正式辦一個研究所,就會發現,不要說修行人,連普通人的確都有這個狀況。譬如你們病了感冒發高燒,那個呼吸非常粗,非常短。有細菌的叫感冒,中國醫學叫傷風。


傷風不一定是感冒,是氣候的影響,不一定有細菌的。但是傷風久了,去化驗可能就有細菌了。因為停留了一段時間,培養了細菌。空氣裡頭本來有細菌,但是在我們健康時,鼻腔裡的鼻液會控制細菌。細菌的傳染經過呼吸到鼻腔裡,有時候停留一兩個星期,如果內部健康的人沒有關係,如果一碰到腸胃不好,或者性行為出了問題,或者其他方面出問題,就可能發燒,成為併發症。


所以當你發燒的時候,呼吸非常急促,短中短。若是一個細心的中醫,望、聞、問、切。望,一眼就看到臉上氣色,是哪裡出毛病,是肝臟,是心臟,氣色都不同。聞,聽到呼吸很短促,已經知道問題在哪裡了。老了快死以前,呼吸是短中短,馬上要斷氣了。可是在短中短的時候,偶然聽到一個長的,還有救的希望,可以下藥來救。現在講粗的呼吸,你們用功,體驗自己內在的氣息,有長中之長、短中之短,有短中之長、長中之短,你說這是佛經還是科學?是生命科學吧!



我們回過來研究,為什麼當年跟著佛的人,當下證果得道,證阿羅漢的很多,他教的是什麼東西?除了智能上悟道以外,這個工夫一下就到達,是什麼原因?我研究過,講了半天離不開禪定,禪定的方法總有個入門的。除非智慧很高的,像中國禪宗的六祖一樣。他們當年都是上上智。現在人學佛了三輩子,還沒有影子。所以我告訴你,我遍學了一切外道,遍學了一切道家、密,一切方法等等,發現都有問題。


究竟快捷的路是哪一條?只好回過頭來再找佛經,看來看去還是安那般那、白骨觀。奇怪,為什麼安那般那、白骨觀那麼簡單?原來它秘密裡頭有秘密。我當年為這個,有時候搞不清楚,就哭啊流淚。我的命怎麼那麼不好?沒有碰到佛在世,向誰去問呢?學道的人太多了,每當聽人說他那個師父有神通,活了幾百歲,我聽都不要聽,都是鬼話,若跟著他去,會上很多當。「哇!我那個表哥的師父,兩百五十歲了,真得道了。」「好,去,去。」去了以後找到表哥,「哎呀,你聽我表弟亂講,我沒有見過,是我舅舅見過的。」好,一起去找舅舅。東找西找最後沒有影子的。上這一種當,我上得多了,可是本身不經歷過,你不知道啊!


這本《達摩禪經》,這個達摩不是那個禪宗達摩祖師。達摩兩個字是總稱、總論,等於寫博士論文,綜全一切祖師們修持的經驗學問。可是佛陀跋陀羅在中國譯出《達摩禪經》,也成功了,他的徒弟慧持法師,在樹洞裡坐了七百年的那位。他同佛陀跋陀羅,和達摩祖師,都是同門的。


這本書你不讀百遍千遍,看不出來。我每次讀這種書,有時當小說一樣,雖然形式很隨便,內心是無比地恭敬在求,你總要告訴我一個消息吧!後來看出來了,《達摩禪經》有消息,秘密都留在裡頭。


講安那般那的修法,用這個方法修禪定,即生成就可以證果。其實講實話,我還真怕講了白講。但是另外一個觀念,還不一定給你們講,還有很多眾生在聽,很多比你們高明的需要聽。修氣、修脈、修安那般那,是由風大入手修,先了色身的四大,然後再證入到阿羅漢的果位。這是即生成就的路,很深。

相關焦點

  • 學佛的目的——就是找到回家的路!
    正確的發心是我們確定成就的目標修行人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發心。如果你發心想升官發財,想萬事如意,說明你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擺脫自我的觀念,一切圍著自己轉,破不了這個「我執」,你修行就不如法,就沒有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怎樣理解這個發心呢?
  • 禪學 | 從佛學到學佛的一條路
    曾看過一段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業障極重的人,佛陀大慈大悲欲度化他,可是當佛陀化身其前,他馬上背轉過去,又化身其後時,他卻又馬上轉向前面,佛陀只好化身在他四周圍,想不到他索性用手把臉遮住
  • 第605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
    我行遍世間所有的路,逆著時光行走,只為——今生,與你邂逅……@除了倉央嘉措的詩,我的隻言片語怕是配不上你也配不上那顆等你的心。  在現代的都市社會,很多單身男女面臨難以找到合適婚戀對象的問題,尤其是學佛人士,往往很難找到志趣相投,行為習慣符合的婚戀對象。
  • 佛教: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會有這四個表現,福氣越來越多
    人生能夠接觸到佛法,深信因果,不再去造業就是為自己積累福報;要想有成就就要努力精進,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進去,才會有可能;我們學佛之所以沒有成就,就是因為生死心不切,把修行作為生活的點綴,三天打魚兩天上網,那不過是消磨時間,蹉跎時光,自欺欺人耳。
  • 學佛一定要從《觀經》三福修起
    淨空老和尚開示一、學佛一定要從《觀經》三福修起;不從此修行,就沒有法子成就。.....佛講得很清楚,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成佛都一定走這條路。我們要是不走這條路,想成佛,那是不可能。......佛法裡講孝順父母,是要令父母離苦得樂,才是真正孝順。..... 所以真正孝順,要勸父母念佛。「奉事師長」也不容易。
  • 「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第381期)
    >  「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是佛醫堂、佛友俱樂部所發起的一項公益活動,至今已經舉辦過多次現場活動,能讓大家在修行中又順便解決婚戀問題。健康的婚戀交友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單身的學佛人士(非出家人)如果能找到志趣相投,價值觀相近的異性婚戀對象,則可在修行路上相互支持促進。
  • 「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第262期)
    >  「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是佛醫堂、佛友俱樂部所發起的一項公益活動,至今已經舉辦過多次現場活動,能讓大家在修行中又順便解決婚戀問題。健康的婚戀交友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單身的學佛人士(非出家人)如果能找到志趣相投,價值觀相近的異性婚戀對象,則可在修行路上相互支持促進。
  • 「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第292期)
    >  「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是佛醫堂、佛友俱樂部所發起的一項公益活動,至今已經舉辦過多次現場活動,能讓大家在修行中又順便解決婚戀問題。健康的婚戀交友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單身的學佛人士(非出家人)如果能找到志趣相投,價值觀相近的異性婚戀對象,則可在修行路上相互支持促進。
  • 第678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
    健康的婚戀交友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單身的學佛人士(非出家人)如果能找到志趣相投,價值觀相近的異性婚戀對象,則可在修行路上相互支持促進。佛醫堂所發起設立的「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網絡社群為一項公益項目,需要每位參加的會員分攤活動運營成本,目前優惠階段年費僅為188元,在會籍期內可以享受諸多權益,含線上交友和現場見面會等活動。
  • 第541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
    女佛友: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說明:  在現代的都市社會,很多單身男女面臨難以找到合適婚戀對象的問題,尤其是學佛人士,往往很難找到志趣相投,行為習慣符合的婚戀對象。  佛醫堂在全球擁有海量的受眾,在北京也有數萬名學員受眾,相信通過我們的活動組織,希望可以幫單身同修們擴大相同信仰的交友圈,成就更多的佛化家庭。
  • 「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第274期)
    >  「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是佛醫堂、佛友俱樂部所發起的一項公益活動,至今已經舉辦過多次現場活動,能讓大家在修行中又順便解決婚戀問題。健康的婚戀交友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單身的學佛人士(非出家人)如果能找到志趣相投,價值觀相近的異性婚戀對象,則可在修行路上相互支持促進。
  • 第595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
    在現代的都市社會,很多單身男女面臨難以找到合適婚戀對象的問題,尤其是學佛人士,往往很難找到志趣相投,行為習慣符合的婚戀對象。  佛醫堂在全球擁有海量的受眾,在北京也有數萬名學員受眾,相信通過我們的活動組織,希望可以幫單身同修們擴大相同信仰的交友圈,成就更多的佛化家庭。
  • 第531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
    在現代的都市社會,很多單身男女面臨難以找到合適婚戀對象的問題,尤其是學佛人士,往往很難找到志趣相投,行為習慣符合的婚戀對象。  佛醫堂在全球擁有海量的受眾,在北京也有數萬名學員受眾,相信通過我們的活動組織,希望可以幫單身同修們擴大相同信仰的交友圈,成就更多的佛化家庭。
  • 第592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
    在現代的都市社會,很多單身男女面臨難以找到合適婚戀對象的問題,尤其是學佛人士,往往很難找到志趣相投,行為習慣符合的婚戀對象。  佛醫堂在全球擁有海量的受眾,在北京也有數萬名學員受眾,相信通過我們的活動組織,希望可以幫單身同修們擴大相同信仰的交友圈,成就更多的佛化家庭。
  • 第574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友信息)
    在現代的都市社會,很多單身男女面臨難以找到合適婚戀對象的問題,尤其是學佛人士,往往很難找到志趣相投,行為習慣符合的婚戀對象。  佛醫堂在全球擁有海量的受眾,在北京也有數萬名學員受眾,相信通過我們的活動組織,希望可以幫單身同修們擴大相同信仰的交友圈,成就更多的佛化家庭。
  • 閻羅王與一對學佛夫妻的對話:學佛人都該看看!
    有一對夫妻,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布施,參加法會,聽聽弘法,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有大福報,可以往生淨土。而且而且,他們認為絕對不會下地獄,就算要下地獄,也是那些沒學佛而造殺業的眾生先下去才對,實在輪不到他們(的確,他們很少造殺業)。  所以,在生時堅信如此,於是心想這樣就很好了,一生蠻平順,也沒什麼煩惱,也沒有不順,事事心想事成,因此心裡更放心,有這麼好的福報,學佛真的很好。
  • 第684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婚信息)
    >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說明:  在現代的都市社會,很多單身男女面臨難以找到合適婚戀對象的問題,尤其是學佛人士,往往很難找到志趣相投,行為習慣符合的婚戀對象。  佛醫堂在全球擁有海量的受眾,在北京也有數萬名學員受眾,相信通過我們的活動組織,希望可以幫單身同修們擴大相同信仰的交友圈,成就更多的佛化家庭。
  • 第791期「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活動(徵婚信息)
    ☞ 如您希望與這位佛友在線交流,歡迎加入「單身學佛人士婚戀交友」網絡社群,在裡面每天都可以認識很多位單身佛友,點此打開社群>>  在現代的都市社會,很多單身男女面臨難以找到合適婚戀對象的問題,尤其是學佛人士,往往很難找到志趣相投,行為習慣符合的婚戀對象。
  • 《心經》是所有學佛的人,最應該讀的一部佛經!
    無論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還是密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學佛修行。作為學佛修行的人來說,不同的宗門,只是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走的路不同。但是他們都殊途同歸。都要達到自身的解脫,證悟果位,究竟涅槃。在諸多的佛經中,有一部佛經極為特殊,它被所有宗門認可。
  • 學佛之後的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重?是迷還是悟?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種境界,被譽為,古今學問、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學問有三種境界,那麼學佛,自然也有三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