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數超過80萬例。海外疫情洶湧而來,廣東紡織服裝出口受到衝擊。
「這是企業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有服裝出口企業這樣說。
危中見機,危中更要尋機。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全省多家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發現,面對挑戰,有人自我改革、延伸服務鏈條,有人產品轉型、抵禦短期風險,有人攜手上下遊、穩住供應鏈,有人未雨綢繆、轉戰國內市場。
4個側影,傳遞著廣東企業在危機中的韌性——自力更生,共度時艱,找到出路。
「經過風浪,才有韌性」
永嘉盛:41歲企業再啟內部改革延伸服務鏈
2月10日,東莞市南城街道石鼓村,41歲的「老居民」永嘉盛針織有限公司復工了,工人們幹勁十足。但2個月後的今天,海外訂單不足帶來的挑戰,擺在企業面前。
「這是公司成立41年來最大的危機。」永嘉盛廠長梁文生直言。
這並非一家企業的感受。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海外訂單遇冷。據海關統計,1—2月,廣東出口紡織服裝(包括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服裝及衣著附件)317.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15.5%。
永嘉盛的產品100%出口,其中美國市場佔比達90%。梁文生預計,若疫情再持續3個月至半年,今年訂單量、金額預計將大幅下降。「訂單有些取消了、有些暫停了,做好的又擔心收不回貨款。」
比如,近期一批5000件成衣已運到美國,但對方未提貨;另有4萬件成衣已製作完、5萬件已做好部分工序,對方卻取消了訂單。
所幸的是,目前廣東省和東莞市政府減免社保費等政策施行後,永嘉盛為每個員工繳納社保大約減少一半;出口退稅、關稅減免等措施落實,也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
訂單形勢嚴峻,永嘉盛沒有一味「等靠要」,而是自力更生。「先保住企業、保住員工。」梁文生說,不到萬不得已,公司不會裁員。
目前,公司正想方設法優化流程、壓縮成本。2019年,永嘉盛出口銷售額3.1億元,其中原料成本佔45%—48%。在保障員工利益的基礎上,公司正著手整合冗餘、重複的環節,制定更科學高效的生產制度;升級管理系統ERP,提升生產效率,進一步減少原料耗損;加強員工培訓,培養更多設計人才、高級技工人才,為以後產品多元化和市場多元化做準備。
這樣的內部改革,永嘉盛並不陌生。
41年來,中國和廣東加工貿易發展跌宕起伏,永嘉盛亦幾經風浪:辦廠初期,人口紅利豐富,「三來一補」生意紅火;21世紀初,國內綜合成本上升,公司一邊掙扎生存,一邊向「微笑曲線」兩端轉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設立研發設計中心、開展「機器換人」;近年來,又努力發展自有品牌。
如今面對挑戰,永嘉盛再一次倒逼自己完成未完之事——伸延服務鏈。梁文生表示,從長遠看,針對上遊,要提供更優質的原料供客戶選擇;針對下遊,要協助客人管理物流,並在包裝設計和營銷推廣上提供專業解決方案。
「經過風浪,才有今天的韌性。」梁文生這樣說。
「有技術積累才能順利『切換』」
綠安誼:轉型生產醫用防護服暫度時艱
做了30年的工人制服,綠安誼服飾有限公司沒想到,如今竟能轉型做醫用防護服。
2月4日,綠安誼接到政府通知,抗疫一線急需防護服,希望他們組織生產。「我們馬上協調購買機器設備,政府的臨時備案也很快通過了。」綠安誼貿易部相關負責人回憶,2月5日首批關鍵設備壓條機到位,隨後公司開出兩條線生產醫用防護服,「當時暫停了原有海外訂單,全力生產醫用防護服」。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漸穩,綠安誼又「回歸正業」,像往年一樣生產工人制服,出口至日本。但海外訂單的下滑,出人意料。「今年一季度出口額約123萬美元,僅相當於去年一個月的量。」上述負責人說。
危中見機,原本支援國內抗疫的「權宜之計」,卻為企業暫渡難關提供了新思路。「最近一個多星期,生產防護服的機器又響起來了。」上述負責人說,目前公司主要客戶在日本,正需要大量防護服維持生活、生產和醫用需求。
30年生產專業工作服和勞保產品的技術積累、自動化改造帶來的設備更新升級、一批在廣州居住的熟練工人「即召即來」、對自身廠房潔淨條件的嚴格要求……多年積累的點滴,都成了綠安誼能順利「切換產品」的底氣。
「生產防護服只能解燃眉之急。」綠安誼仍感外貿形勢嚴峻,不敢鬆懈分毫。上述負責人也坦言,即使短期內能轉型生產防護服來抵消海外訂單減少的衝擊,也需要面對出口通關、標準認定等「多道坎兒」,有待逐步探索和解決。
「供應鏈上下遊要攜手自救」
互太紡織:力爭擴大國內客戶群
2月中旬,廣州互太紡織有限公司復工後,每天約25萬公斤針織面料走海運出口。最近一周,這一數字降至每天15萬公斤。「下周估計還有變化。」互太紡織出口業務負責人馬建華憂慮。
復工後的第一個月,互太紡織的工人們加班加點,趕製春節前的訂單,由於人員不夠,公司還新招了一批人。「現在,客人不再追著問我們能不能交貨,而是我們去追著客人問能不能收貨。」馬建華說。
海關分析指出,受疫情影響,服裝紡織產業鏈各環節的供應和需求都出現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同時,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日韓、歐盟、美國受影響較嚴重,短期貿易提振存在阻力,給全球產業鏈的順暢運轉帶來一定幹擾,跨國企業供應鏈將最先受到波及。
身處供應鏈中遊的互太紡織,一面「自救」,一面希望攜手上下遊企業盡力穩住供應鏈。
「上遊的紡紗企業,下遊的製衣工廠,都需要聯合起來,共同抵禦風險。」馬建華認為。
目前,互太紡織正計劃擴大客戶群,與體育品牌探索業務合作,進一步提高廣州工廠的利用率。
同時,該公司已於2018年開始進軍國內市場。「2年前國內市場份額只佔2%—3%,現在已經佔10%。未來我們還將挖掘更多信譽良好的國內客戶,進一步把握好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馬建華表示。
「對國內市場有信心」
寶升製衣:今年內銷提升20%將佔一半
最近,東莞寶升製衣有限公司正在網上招熟練工。平均月薪5000至6000元,手藝好的能給7000至8000元。
「薪酬比行業平均水平高一些,主要是做冬裝要求比較高,我們公司的款式、設計、拼接和工序也更複雜。」寶升製衣報關負責人溫美華解釋,公司復工以來,熟練工一直不充足。
疫情影響下,寶升製衣的海外訂單受到影響。為什麼還要擴招工人?溫美華說,一方面,公司主要生產高檔羽絨服、防風衣等冬裝,一季度本來就是生產淡季,出貨訂單很少;另一方面,「對出口預測雖然不樂觀,但國內市場還是很好」。
2019年開始,寶升製衣未雨綢繆,為了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不確定性,加快開拓國內市場。「預計今年國內訂單會比去年多20%,內銷佔總收入比重超過50%。」溫美華說。
服裝出口企業轉內銷的一項難題,是國內外服裝款式、風格、尺寸、標準不同。為此,寶升製衣早已對相關技術工人進行培訓,培養更多設計和開發人員。
最新的訂單數據,更堅定了寶升製衣實施「出口轉內銷」策略的信心。今年一季度,儘管受疫情影響導致短暫停工,但其國內訂單量與去年幾乎持平,「這讓我們對全年發展有了信心」。
●南方日報記者 陳曉 實習生 周健超 通訊員 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