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頂級學術期刊都在為中國發聲!

2020-12-10 杭州網

原標題:世界三大頂級學術期刊都在為中國發聲!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世界經濟衰退,全球陷入深重危機。個別西方政客為掩蓋抗疫不力的事實,編造大量不實謊言,不遺餘力抹黑中國。

但近三個月來,中國為控制疫情所做的努力和犧牲讓世界驚嘆,即便各種缺乏事實依據的「陰謀論」盛行,仍有無數正義之聲力挺中國。包括《自然》、《柳葉刀》、《科學》在內的三家頂級學術期刊接連發文,盛讚中國的抗疫措施成效顯著。這些含金量十足的學術權威用詳實的證據對各種挾帶偏見的言論一一進行駁斥。

中國

為世界爭取寶貴防疫時間

自疫情暴發以來,學術界就中國抗疫展開廣泛討論和研究,各大核心期刊先後刊文探討中國的應對方式給世界帶來的重大影響。

5月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為應對疫情採取的三項幹預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發展,為全球防疫築起了「第一道防線」,延緩了疫情向世界其他地區蔓延。

這三項措施包括:城市間交通管制、對疑似病例的檢測和隔離,並對人員接觸採取限制和預防措施。

報告強調,如果沒有實施這些嚴控舉措,中國的病例數可能會增加67倍。

這篇研究報告由南安普敦大學、復旦大學、武漢疾控中心、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多國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另一篇發表在重量級學術期刊《科學》的論文緊隨其後,同樣對中國的抗疫舉措表達了高度肯定。它對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2月19日期間武漢控制措施的影響進行了定量分析並指出,在尚未有特效藥出現之前,中國採取的強硬管制在短時間內控制了病例的激增。

While some Western politicians are busy blaming China for their own failures to contain the COVID-19 pandemic with fabricated information, the world『s top academic journals, including Nature, Science and The Lancet, have been crediting China for 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ght against the coronavirus with solid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numbers。  

On May 4, a study published on Nature concluded that China had prevented millions of people from contracting the virus by late February with three major measures – intercity traffic restrictions, early testing and monitoring of possible patients, and actively practicing social distancing and personal preventive actions。 

Without the strong combination of these measures, the number of COVID-19 cases in China could have increased 67 fold to more than seven million, the report said。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multiple research teams from universities and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Fudan University, Wu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 study first published in Science on March 28 has investigate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the first 50 day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 and found out that the country『s decision to lock down the city of Wuhan might have prevented more than 700,000 COVID-19 cases。

Drastic Chinese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first 50 days of the epidemic bought other c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valuable time to prepare and install their own restrictions, says the paper authored by researchers from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K。

By day 50 of the epidemic outbreak in China – February 19 – there were only 30,000 confirmed cases in China, said Oxford fellow Christopher Dye, one of the paper『s authors。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without the Wuhan travel ban and the na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there would have been more than 700,000 confirmed COVID-19 cases outside of Wuhan by that date,」 he was quoted as saying in a press release。 

「China『s control measures appear to have worked by successfully breaking the chain of transmission – preventing contact between infectious and susceptible people。」

世界

應該感謝中國的努力

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更是直接表達對中國的肯定:中國是對的!他認為中國政府面對緊急情況果斷採取的封鎖行動,不僅為世界贏得時間,也向其他國家展示了如何應對緊急衛生事件。

他表示,正是由於許多西方國家未引起足夠重視,才付出了沉重代價。他猛烈批駁了部分西方政客的「陰謀論」,認為對新冠病毒進行地緣政治討論沒有任何益處,現在最重要的是共同努力消除病毒威脅。

與此同時,中國學者們始終不遺餘力地對新冠病毒展開研究,並第一時間分享研究成果。

1月24日,中國科學家就發表了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論文,提醒世界各國「請立即採取行動遏制新冠病毒蔓延,疫情很緊急,很危險」。

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過程中,中國科研團隊不僅發表多篇研究報告,更與各國同行攜手展開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商討應對策略。

疫情當前,中國用行動表明,全球只有摒棄污衊和猜疑,齊心協力抗擊疫情,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China『s decision to lock Wuhan down shows the government acted tremendously, decisively in the face of an acute emergency, which buys the world time to respond to the pandemic, said Richard Horton, editor-in-chief of the promin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The Lancet in an interview with CCTV on May 1。 

「It was not only the right thing to do, but it also shows other countries how they should respond in the face of such an acute threat,」 he said, adding that the world 「have a great deal to thank China for about the way that they handled the outbreak in Wuhan。」 

By striking contrast, he criticized slow responses from the U.S。 and the UK against the coronavirus, saying while Chinese researchers were providing cruc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threat, governments in the West failed to listen or prepare for the coronavirus, leading to thousands of unnecessary deaths。 

「We knew all of this in the last week of January but most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wasted the whole of February and early March before they acted。 That is the human tragedy of COVID-19,」 he said。  

Horton emphasized that he regrets to see the discussions of the pandemic have ended up being interpreted as part of geopolitical struggles of nations。 「It should not be the case, it『s not helpful, it’s not going to help us solve the challenges。」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Lancet called on the world to learn from China in the containment of the pandemic。  

In an editorial entitled 「COVID-19: Too Little, Too Late?」 on March 7, the journal cited the WHO-China joint mission report calling China『s vigorous public health measures toward this new coronavirus probably the most 「ambitious, agile and aggressive disease containment effort in history,」 and said there are important lessons that presidents and prime ministers can learn from China’s experience。 

相關焦點

  • 世界三大頂級學術期刊集體為中國發聲
    連日來,西方一些政客,為掩蓋自身抗疫不力日夜奔走「甩鍋」,編織各種謠言,抹黑攻擊中國。與此同時,另一股聲音正在集結——《自然》雜誌、《科學》雜誌、《柳葉刀》雜誌,三份頂級學術期刊連續幾個月來積極評價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
  •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自2012年起,中國知網和清華大學圖書館每年聯合研製《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通過2萬餘種國際學術期刊的文獻引文大數據挖掘來分析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被引證情況,目的是為了客觀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的話語實情。
  • 2020年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頂級綜合期刊NS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
    中國地質大學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因為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傳播,2020年轉瞬即逝,新冠病毒隨著全球病毒樣本科研檢測溯源,逐步建立了全球流行大模型,中國武漢快速地向世界報告新冠疫情,並控制住新冠疫情,也讓世界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科研實力。
  • 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發布
    以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Nano Research(《納米研究》)等為代表的175種科技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中國《新冠肺炎防治手冊》獲頂級學術期刊官網推薦 另有7種語言...
    由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並資助,數十位中國「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編寫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臨床經驗》,日前獲得世界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和國際奧委會等多方推薦,另有7種語言版本將於本周發布上線。
  • 如何建設國內頂級的、世界水準的學術刊物
    編者按:學術期刊是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媒介,對於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培育良好的科學文化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為統領,推動我國科技期刊改革發展。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如何建設國內頂級的、世界水準的學術刊物,破除洋論文迷信?
  • 中國《新冠肺炎防治手冊》獲頂級學術期刊官網推薦,本周再有7種...
    由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並資助,數十位中國「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編寫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冊》,日前獲得世界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和國際奧委會等多方推薦,另有7種語言版本將於本周發布上線。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國內外來稿激增,是JIPB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和更好服務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成果之一。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JIPB主編種康的回答簡潔而肯定:「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必定要走向國際化,更好地為科學研究服務。」
  • 中國國內大學在國際3大頂級學術期刊,CNS上面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
    【2016-2020國內大學在3大國際頂級期刊,CNS上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眾所周知,在國際學術界,《Cell》、《Nature》、《Science》,以下簡稱CNS,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能夠在CNS上發布學術論文的多少,能體現出作者的學術水平,更能體現出一所高校的學術實力!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怎麼建?學術期刊的責任和使命是什麼...
    所有的學術期刊的編輯老師在長期的工作中,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他們每一點細小的工作匯聚起來支撐著中國的學術進程。期望學術期刊成為中國學術的引領者,以戰略眼光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建構。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這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對社科學術期刊建設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怎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前提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吸收借鑑世界先進文化。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期刊再次獲評「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主辦的期刊《石油科學》(英文版)獲評「2020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這是《石油科學》(英文版)第五次獲評「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古地理學報》(英文版)獲評「2020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 知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20年榜單
    本報告報導了我國學術期刊被國際期刊引用的他引總被引頻次(TC)、他引影響因子(IF)和影響力指數(CI)等重要的期刊評價指標,遴選CI排名TOP5%的期刊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簡稱「最具」)、TOP5-10%的期刊為「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簡稱「優秀」)。
  • 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知錯就改,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帶頭抵制汙名化
    據參考消息4月11日報導,近日英國《自然》雜誌連發三文,為曾經的不當言論向中國道歉,並表示病毒之下沒人是孤島,號召抵制汙名化。截至目前,中國馳援了全球100多個國家,不僅送去大批物資,更有精銳專家團隊出生入死,深入各國疫情的「重災區」。
  • 知網發布: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20年榜單
    本報告報導了我國學術期刊被國際期刊引用的他引總被引頻次(TC)、他引影響因子(IF)和影響力指數(CI)等重要的期刊評價指標,遴選CI排名TOP5%的期刊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簡稱「最具」)、TOP5-10%的期刊為「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簡稱「優秀」)。
  •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入選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中國學術...
    10月15日,中國科協公示第二批臨床醫學領域科技期刊分級目錄,中山一院副院長曾進勝教授擔任主編的《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入選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此次評選經統一部署,遵照同行評議、價值導向、等效應用原則,中華醫學會通過科技工作者推薦、專家評議、結果公示等規定程序。
  • 不僅是救命武器,還登上了全球頂尖學術期刊
    5月4日,「薯片筒聽診器」還登上影響因子24.8分的頂級學術期刊《歐洲心臟雜誌》,成為頂尖學術論文裡的華麗主角。「24.8分,真的假的?!逆天了,三分就能博士畢業了!」「聽說5分以上的都是超級精品,這24.8分,目測薯片要漲價啊!」消息一出,立刻引發高度關注與一片驚呼,網友也紛紛留言評論。
  • Protein&Cell告訴你:「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靠什麼被認可
    利用9年多時間,將一份具有純正「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辦到受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程度,靠的是辦刊人獨具的選稿慧眼、嚴格的審稿標準、非營利的辦刊宗旨,而最終受益的是獲得了更多學術話語權的中國優秀科學家與中國生命科學事業。
  • 如何在學術期刊上發表paper:來自期刊編輯的頂級建議
    為學術期刊撰稿競爭非常激烈。即使你克服了第一個障礙,並產生了一個有價值的想法或研究——你如何以一種能引起評論者興趣的方式總結它?發表文章沒有簡單的公式——編輯的期望可能在不同的主題領域之間和不同的主題領域之間有所不同。但是,無論哪個學科,所有的學術作家都將面臨一些挑戰。你應該如何回應審稿人的反饋?有正確的論文結構嗎?你應該經常修改和重新提交嗎?
  • 強化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擔當
    為此,學術期刊編輯需要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發揮應有的作用。  主流思想的宣傳者  不管是在融媒體時代還是在紙媒時代,學術期刊編輯是主流思想的宣傳者這一角色都不會改變。  學術期刊的作者多為高級知識分子,其學術思想和學術觀點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因此,學術期刊的導向正確與否將對人們的思想產生深刻影響。在政治原則問題上,學術期刊編輯要立場堅定,導向正確,充分考慮到文章可能產生的宣傳效果及社會影響,作出正確的判斷與取捨。
  • 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為何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作為一本世界頂級學術刊物,此前,該雜誌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而在最新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連續三天,國內外三次發聲,這一世界著名科學期刊以此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這篇題為《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的文章開宗明義地指出,世界衛生組織2月將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時,曾委婉地提醒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而其中就「包括《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