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緒,需要帶著對每個人和每個情境獨特性的尊重,來給出回應。
生而為人,總有一些情緒波動或者走到絕境,往往這時候,最需要別人的安慰和理解,但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1,我用盡所有的力氣裝成一切正常的樣子。
喬拉米卡利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並且是美國治療中心首席心理學家,在23年前,他的親弟弟大衛,也是一個優秀的青年,因沾上了毒癮,做錯了一些事,走投無路躲到了其他國家。
喬拉米卡利跟弟弟打過無數次電話,溝通了無數次,最後終於在他的開導下,弟弟決定回國接受現實。
就在他回國的前一天自殺了,喬拉米卡利幾乎崩潰,並且沉痛反思了好久。
開導弟弟的時候,雖然他勸說他,卻從沒給過他心理上的安慰和理解,最後一次弟弟掛電話時說:我愛你。
當時被憤怒和丟臉衝昏頭腦的他,並沒有及時回應弟弟的話,而是默默地掛了電話。然後接到弟弟去世的消息。
如果當時喬拉米卡利能夠回應弟弟:我也愛你。對於身處困窘的弟弟來說,會不會覺得自己並不孤獨,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有人理解他,懂他,至少還有退路。
人往往後知後覺,在很多事情發生後,才懂得當初應該如何做?
需要安慰和接納的那個人,總是給人一種看上去我很好的樣子,其實安靜只是表面,在無數次崩潰的瞬間,但凡身邊有一個理解他的人,一定會像救命稻草般,被拯救。
人在沒有退路的時候,特別容易走上絕路,這時候同情顯得很蒼白,而只有「共情」才能被對方接納,也讓對方接納你的方式。
2,悲痛欲絕時丈夫說:我愛你
曾經聽過一個很悲傷又很暖的故事,一對夫妻40歲才迎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兩個人把孩子當寶貝疼愛。
但是老天很作怪,某天夜裡孩子高燒40度,夫妻倆急壞了,緊急趕到醫院,孩子已經奄奄一息了。
當醫生告訴他們,已經盡力時,妻子站在病房門口痛苦到沒有任何表情,一旁悲傷的丈夫沒有去看孩子最後一眼,而是抱著妻子在她耳邊輕輕的說:我愛你。
很多年後,妻子回想起那個夜晚,她說:幸虧丈夫當時擁抱了她說了那句話,不然她會隨孩子一起去了。
人在痛苦的邊緣,一句我理解你,真的毫無力量可言,只有讓對方感覺到,我的苦楚有人懂,我並不孤獨,才能真正的化解對方心裡的結。
這時候用共情式的方式去傾聽,去感知對方的壓抑和痛苦,以對方為中心,對方感覺到他被理解了。
長期用共情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就會有一種,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感覺。
就像腓特烈比克納說的: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以善良冷漠或者敵意回應遇到的人,都是在觸動一張巨大的蜘蛛網。不管出於惡意或者善意觸動一個生命,緊接著就會觸動下一個。
3,被愛的人永遠很幸福
一個作家的女兒,小時候生過病,從生下來到上學一直做過8次手術,每一次都九死一生。
作家除了擔心女兒的身體外,更擔心女兒的心理是不是受到了創傷。
某一天他路過女兒房間,偷偷看到女兒一個人玩著洋娃娃,一邊拍著洋娃娃後背,一邊對它說:有人愛著你,別怕,我會一起陪你的。
他有點恍惚,這是女兒每次手術前,生病時,妻子告訴女兒的,而且妻子每次都是拍著女兒的後背堅定地說這句話。
他很欣慰,儘管女兒做了8次手術,比同齡孩子遭受了更多的磨難,但是在她幼小的心靈上一直有母親的疼愛和守護。
連小孩都能感受到「共情」的力量,這是一種身處險境,不會怕的感受。
成功的表達共情是感受共情的關鍵。
用共情去理解和安撫對方,是唯一能夠準確無誤地安慰別人的方式。
共情並不意味著每件事都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但是經歷了這個過程,你才不會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進行籠統的泛化處理。
心理學家橋拉米卡利,用23年,發掘了人性他用多年的反覆試驗,要想讓一個人展示出非凡的力量,那就是用共情幫助別人。
【歡迎關注,有態度,有溫度的語夏,每天更新情感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