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ochkin La-7活塞式戰鬥機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殲擊機,也是整場戰爭之中蘇聯空軍最實用的一款戰機。作為與納粹德國對抗的重要空中力量,L-7的速度在當時處於頂尖水準,火力也十分強大,在對空、對地攻擊,以及掩護轟炸機進行作戰任務和攔截敵軍飛機時效果非常明顯,為蘇聯衛國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La-7沒有出現之前,蘇聯的空中力量完全沒有和納粹德國抗衡的實力,所以也有人說這種戰機的出現標誌著著蘇聯空軍從建立之初的懵懂逐漸走向了成熟。在La-7大規模投入到戰場之後,德軍的空中優勢蕩然無存了——德軍只有兩種飛機可以從性能上與其抗衡,但是這兩種飛機只有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才會體現出其特點,不過4000米以下的空域才是La-7的主戰場。在實戰中,這種結構簡單、機動性高的戰機更加實用,並最終被載入史冊,成為二戰最有代表性的戰機之一。
一、La-5FN基礎上的成功改裝
在二戰前期,為了抵禦德軍的空中威脅,蘇聯抓緊了對戰鬥機的研發。1943年,La-5FN戰機首次試飛成功,在隨後的測試中,研究人員想辦法解決了其纖維質機身的表面老化問題帶來的性能降低問題,再加上戰機所配備的M-82FN發動機也在這一時期提高了產量,這種新式戰鬥機得以穩定產出。在La-5FN發展比較成熟之後,設計組選擇在其基礎上繼續進行改良,這也為La-7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943年末,設計人員開始在一架La-5FN上進行了新的改進:他們對此前La-5普遍存在的發動機整流罩縫隙進行了密封,同時重新調整了飛機的排氣和散熱系統,這一系列的改動讓飛機產生了質的飛躍。幾個月之後,La-7的雛形出現了——這款飛機擁有流線型的機身、全金屬制的翼梁以及位於機翼根部的全新增壓進氣口。不過在隨後的測試階段,這架飛機出現了機身外皮撕裂和發動機故障燈問題,導致測試只進行了幾次就停止了,但是其680km的時速還是讓軍方對此持樂觀態度,並投入量產。可惜的是,實際產出的La-7質量更加糟糕,不僅發動機的缺陷依然存在,連螺旋槳、整流罩都出現了問題,其送檢時的表現讓人大失所望,好在製造廠沒有放棄,於1944年9月份推出了符合標準的版本。
在這之後,La-7就迅速投入了實戰之中。在最初的幾次飛行任務中,蘇軍共損失了8架La-7,其中有4架都是因為翼梁的質量問題或者發動機進氣口下移導致吸入過多雜物引起的故障而發生的非戰鬥損失;除此之外,在初期的空戰之中,La-7無法在近距離擊落德軍戰機,這也暴露出了它火力不足的問題。因為這些原因空軍高層甚至一度停飛了La-7,直到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才恢復正常。正是因為這樣嚴格的態度,才使得La-7在戰損為同時期另外一種戰鬥機Yak-3一般的情況下拿出了更好的表現,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飛行員或者機師只要接觸到La-7都會對它讚不絕口。
二、La-7的多種設計特點
在機體結構材料的選用上,La-7沿用了膠壓層板,其機身主梁和各艙段的隔板則大量使用了松木。其機身外部的蒙皮在強度和厚度上要優於La-5,最大6.8mm的厚度和多層高密度織物壓制而成的薄膠合板使得這種蒙皮的質量十分過硬。機頭處為了承載發動機和彈藥艙等關鍵組成部分採用了強度很大的鉻鉬合金支架,駕駛艙也使用了類似的金屬焊接支架結構。為了保護駕駛員的絕對安全,La-7的座艙玻璃採用了厚度達55mm的有機玻璃,後部座艙則主要使用了防彈玻璃。這種飛機的座艙罩可以向後拉,以便飛行員在遇到險情時逃生。這種飛機的起落架是油壓式,必要時也可以改為壓縮空氣的形式,容錯率較高,可以有效減少起落時的意外情況。
在主翼的設計上主要分成兩部分製造:主翼內側是和整體機身一起製造的;而主翼的外側也就是主體部分則採用了包括金屬和木材在內的多種材料,翼梁是純金屬製造的,而翼肋則是木質的。其控制翼面主要由薄膠合板製成,且在外層選用了與機身相同的蒙皮。機翼方面與La-5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加裝了充滿惰性氣體的新型自封式燃料箱,可以有效加強戰鬥機的動力性能。為了彌補此前提到的「La-7無法在近距離擊落德軍戰機」的問題,原裝的兩門施瓦科20mm機炮也被改換為了三門B-20(20mm)機炮,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火力。經過這些設計,La-7與其「前輩」La-5FN相比不僅機重精簡了80kg,在不同高度的時速也增加了35-46km不等,不過美中不足的一點是,LA-7的航程比後者減少了120km。
La-7最大的特徵就是其功率密度(即功率與重量之比)極高,其常規配置狀態下的重量只有3200kg左右,在二戰時期的同類型飛機中算是很輕的一種,就拿La-7在東線戰場上最常遇到的德軍Fw-190A8來說,這種飛機足足比La-7重了1060kg。在其他性能的對比上,La-7均要優於Fw-190A8:最高時速要比它快15km;飛行時爬升到5000米僅需不到五分鐘,遠低於後者的6分鐘;轉彎半徑也要小一些,轉一圈的時間比後者短6秒。正是因為這些看似十分細微的性能差距,使得La-7在與德軍戰鬥機進行作戰時如魚得水——在面對德軍Fw-190F/G的高速掠襲式打法時,只有La-7可以追得上目標並進行有效攔截。
三、La-7的武器配備及戰術使用
上文提到,最開始時蘇聯空軍裝備的La-7戰機僅裝備兩門施瓦科20mm機炮(原計劃裝備的UB20機炮出現了問題被移除了),後來因為在實戰中暴露出的火力不足問題改為了三門B-20(20mm)機炮,這樣的武器配置在當時蘇聯的戰鬥機中是數一數二的,但是與它最直接的對手——德軍Fw-190相比,還是十分薄弱。Fw-190擁有的武裝十分強力:它擁有4門20mm機炮、2挺7.9mm機槍和Mg翼炮,改進後的Fw-190-A3每秒的火力投射量甚至可以達到La-7得3倍以上,即使是沒有裝備翼炮的Fw-190也比La-7的火力強得多。不過雖然在火力方面德軍似乎略勝一籌,但是從戰爭中期開始德軍的空中優勢就僅限於飛行員的戰鬥經驗了。
實際上早在1942年蘇芬交界處的卡累利阿前線上空,La-7的「前輩」La-5就已經和Fw-190展開了正面較量。雖然火力明顯不足,但是蘇聯的這批「菜鳥」飛行員(這一時期的蘇聯飛行員大部分都是剛剛走出訓練營)在面對德軍經驗豐富的老手沒有展現出任何畏懼,反而發揮了初學者良好的學習能力,在一次次空戰中總結出了很多經驗教訓並快速成長,並沒有吃到多大的虧。當La-7在1944年抵達戰場時,蘇聯紅軍飛行員已經熟練掌握了德國人最喜歡使用的「自由狩獵戰術」(即獵捕敵方脫離大部隊的漏網之魚),在隨後的戰鬥之中,這種新的戰機通過其優異表現俘獲了飛行員的「芳心」。
蘇德雙方都在空戰中針對自家飛機的特點制定了戰術:Fw-190火力十分強大,因此德軍飛行員習慣於在陽光和雲層的掩護之下尋求對頭攻擊;而La-7則使用了比較靈活的戰術,在遭遇敵機時先取得速度上的優勢,由於這種飛機的轉彎半徑很小,當發現Fw-190出現在其身後時可以通過爬升來擺脫對手。在Fw-190強大的正面火力威脅下,La-7的駕駛員往往會選擇揚長避短,從後方打擊對手。蘇聯王牌飛行員戈盧別夫在戰後回憶道:「你最好優先攻擊對方機身的右後方,因為那是Fw-190安裝電氣系統的敵方,一旦攻擊成功,雖然不足以擊落敵機,但至少可以讓它迫降。」La-7的出現讓那些習慣了對蘇軍地面部隊進行所謂「海盜式打擊」的Fw-190飛行員感到非常不適應,當他們發現La-7可以輕易追上自己時,很快就開始對這種飛機感到恐懼了。戰爭的最後幾周,德軍飛行員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納粹德國的喪鐘也終於敲響。
總體來說,La-7戰機是一款在機動性、速度、實戰效果等方面都十分出色的戰機,雖然在某些部位的製造上有一些戰時趕工的痕跡——螺旋槳技術相比美英較為落後,木製的尾翼在高空飛行時的性能也一般。但不可否認的是,La-7已經是整個二戰期間蘇聯最為優秀的戰機之一了,而它勻稱的比例、流暢優美的線條再加上精緻的塗裝也讓這種飛機成為了影視作品和戰爭遊戲中的常客。從宏觀的角度來講,La-7出現在蘇聯空軍從懵懂走向老練的節骨眼上,使得蘇聯空軍在對法西斯的復仇之路上更加堅定而有力,與此同時,La-7在戰鬥中所使用的一些先進戰術對今天的空戰來說也具有一定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