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納粹德國的「復仇之翼」,蘇聯La-7戰鬥機

2020-12-18 歷史中郎將

Lavochkin La-7活塞式戰鬥機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殲擊機,也是整場戰爭之中蘇聯空軍最實用的一款戰機。作為與納粹德國對抗的重要空中力量,L-7的速度在當時處於頂尖水準,火力也十分強大,在對空、對地攻擊,以及掩護轟炸機進行作戰任務和攔截敵軍飛機時效果非常明顯,為蘇聯衛國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La-7沒有出現之前,蘇聯的空中力量完全沒有和納粹德國抗衡的實力,所以也有人說這種戰機的出現標誌著著蘇聯空軍從建立之初的懵懂逐漸走向了成熟。在La-7大規模投入到戰場之後,德軍的空中優勢蕩然無存了——德軍只有兩種飛機可以從性能上與其抗衡,但是這兩種飛機只有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才會體現出其特點,不過4000米以下的空域才是La-7的主戰場。在實戰中,這種結構簡單、機動性高的戰機更加實用,並最終被載入史冊,成為二戰最有代表性的戰機之一。

一、La-5FN基礎上的成功改裝

在二戰前期,為了抵禦德軍的空中威脅,蘇聯抓緊了對戰鬥機的研發。1943年,La-5FN戰機首次試飛成功,在隨後的測試中,研究人員想辦法解決了其纖維質機身的表面老化問題帶來的性能降低問題,再加上戰機所配備的M-82FN發動機也在這一時期提高了產量,這種新式戰鬥機得以穩定產出。在La-5FN發展比較成熟之後,設計組選擇在其基礎上繼續進行改良,這也為La-7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943年末,設計人員開始在一架La-5FN上進行了新的改進:他們對此前La-5普遍存在的發動機整流罩縫隙進行了密封,同時重新調整了飛機的排氣和散熱系統,這一系列的改動讓飛機產生了質的飛躍。幾個月之後,La-7的雛形出現了——這款飛機擁有流線型的機身、全金屬制的翼梁以及位於機翼根部的全新增壓進氣口。不過在隨後的測試階段,這架飛機出現了機身外皮撕裂和發動機故障燈問題,導致測試只進行了幾次就停止了,但是其680km的時速還是讓軍方對此持樂觀態度,並投入量產。可惜的是,實際產出的La-7質量更加糟糕,不僅發動機的缺陷依然存在,連螺旋槳、整流罩都出現了問題,其送檢時的表現讓人大失所望,好在製造廠沒有放棄,於1944年9月份推出了符合標準的版本。

在這之後,La-7就迅速投入了實戰之中。在最初的幾次飛行任務中,蘇軍共損失了8架La-7,其中有4架都是因為翼梁的質量問題或者發動機進氣口下移導致吸入過多雜物引起的故障而發生的非戰鬥損失;除此之外,在初期的空戰之中,La-7無法在近距離擊落德軍戰機,這也暴露出了它火力不足的問題。因為這些原因空軍高層甚至一度停飛了La-7,直到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才恢復正常。正是因為這樣嚴格的態度,才使得La-7在戰損為同時期另外一種戰鬥機Yak-3一般的情況下拿出了更好的表現,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飛行員或者機師只要接觸到La-7都會對它讚不絕口。

二、La-7的多種設計特點

在機體結構材料的選用上,La-7沿用了膠壓層板,其機身主梁和各艙段的隔板則大量使用了松木。其機身外部的蒙皮在強度和厚度上要優於La-5,最大6.8mm的厚度和多層高密度織物壓制而成的薄膠合板使得這種蒙皮的質量十分過硬。機頭處為了承載發動機和彈藥艙等關鍵組成部分採用了強度很大的鉻鉬合金支架,駕駛艙也使用了類似的金屬焊接支架結構。為了保護駕駛員的絕對安全,La-7的座艙玻璃採用了厚度達55mm的有機玻璃,後部座艙則主要使用了防彈玻璃。這種飛機的座艙罩可以向後拉,以便飛行員在遇到險情時逃生。這種飛機的起落架是油壓式,必要時也可以改為壓縮空氣的形式,容錯率較高,可以有效減少起落時的意外情況。

在主翼的設計上主要分成兩部分製造:主翼內側是和整體機身一起製造的;而主翼的外側也就是主體部分則採用了包括金屬和木材在內的多種材料,翼梁是純金屬製造的,而翼肋則是木質的。其控制翼面主要由薄膠合板製成,且在外層選用了與機身相同的蒙皮。機翼方面與La-5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加裝了充滿惰性氣體的新型自封式燃料箱,可以有效加強戰鬥機的動力性能。為了彌補此前提到的「La-7無法在近距離擊落德軍戰機」的問題,原裝的兩門施瓦科20mm機炮也被改換為了三門B-20(20mm)機炮,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火力。經過這些設計,La-7與其「前輩」La-5FN相比不僅機重精簡了80kg,在不同高度的時速也增加了35-46km不等,不過美中不足的一點是,LA-7的航程比後者減少了120km。

La-7最大的特徵就是其功率密度(即功率與重量之比)極高,其常規配置狀態下的重量只有3200kg左右,在二戰時期的同類型飛機中算是很輕的一種,就拿La-7在東線戰場上最常遇到的德軍Fw-190A8來說,這種飛機足足比La-7重了1060kg。在其他性能的對比上,La-7均要優於Fw-190A8:最高時速要比它快15km;飛行時爬升到5000米僅需不到五分鐘,遠低於後者的6分鐘;轉彎半徑也要小一些,轉一圈的時間比後者短6秒。正是因為這些看似十分細微的性能差距,使得La-7在與德軍戰鬥機進行作戰時如魚得水——在面對德軍Fw-190F/G的高速掠襲式打法時,只有La-7可以追得上目標並進行有效攔截。

三、La-7的武器配備及戰術使用

上文提到,最開始時蘇聯空軍裝備的La-7戰機僅裝備兩門施瓦科20mm機炮(原計劃裝備的UB20機炮出現了問題被移除了),後來因為在實戰中暴露出的火力不足問題改為了三門B-20(20mm)機炮,這樣的武器配置在當時蘇聯的戰鬥機中是數一數二的,但是與它最直接的對手——德軍Fw-190相比,還是十分薄弱。Fw-190擁有的武裝十分強力:它擁有4門20mm機炮、2挺7.9mm機槍和Mg翼炮,改進後的Fw-190-A3每秒的火力投射量甚至可以達到La-7得3倍以上,即使是沒有裝備翼炮的Fw-190也比La-7的火力強得多。不過雖然在火力方面德軍似乎略勝一籌,但是從戰爭中期開始德軍的空中優勢就僅限於飛行員的戰鬥經驗了。

實際上早在1942年蘇芬交界處的卡累利阿前線上空,La-7的「前輩」La-5就已經和Fw-190展開了正面較量。雖然火力明顯不足,但是蘇聯的這批「菜鳥」飛行員(這一時期的蘇聯飛行員大部分都是剛剛走出訓練營)在面對德軍經驗豐富的老手沒有展現出任何畏懼,反而發揮了初學者良好的學習能力,在一次次空戰中總結出了很多經驗教訓並快速成長,並沒有吃到多大的虧。當La-7在1944年抵達戰場時,蘇聯紅軍飛行員已經熟練掌握了德國人最喜歡使用的「自由狩獵戰術」(即獵捕敵方脫離大部隊的漏網之魚),在隨後的戰鬥之中,這種新的戰機通過其優異表現俘獲了飛行員的「芳心」。

蘇德雙方都在空戰中針對自家飛機的特點制定了戰術:Fw-190火力十分強大,因此德軍飛行員習慣於在陽光和雲層的掩護之下尋求對頭攻擊;而La-7則使用了比較靈活的戰術,在遭遇敵機時先取得速度上的優勢,由於這種飛機的轉彎半徑很小,當發現Fw-190出現在其身後時可以通過爬升來擺脫對手。在Fw-190強大的正面火力威脅下,La-7的駕駛員往往會選擇揚長避短,從後方打擊對手。蘇聯王牌飛行員戈盧別夫在戰後回憶道:「你最好優先攻擊對方機身的右後方,因為那是Fw-190安裝電氣系統的敵方,一旦攻擊成功,雖然不足以擊落敵機,但至少可以讓它迫降。」La-7的出現讓那些習慣了對蘇軍地面部隊進行所謂「海盜式打擊」的Fw-190飛行員感到非常不適應,當他們發現La-7可以輕易追上自己時,很快就開始對這種飛機感到恐懼了。戰爭的最後幾周,德軍飛行員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納粹德國的喪鐘也終於敲響。

總體來說,La-7戰機是一款在機動性、速度、實戰效果等方面都十分出色的戰機,雖然在某些部位的製造上有一些戰時趕工的痕跡——螺旋槳技術相比美英較為落後,木製的尾翼在高空飛行時的性能也一般。但不可否認的是,La-7已經是整個二戰期間蘇聯最為優秀的戰機之一了,而它勻稱的比例、流暢優美的線條再加上精緻的塗裝也讓這種飛機成為了影視作品和戰爭遊戲中的常客。從宏觀的角度來講,La-7出現在蘇聯空軍從懵懂走向老練的節骨眼上,使得蘇聯空軍在對法西斯的復仇之路上更加堅定而有力,與此同時,La-7在戰鬥中所使用的一些先進戰術對今天的空戰來說也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審視納粹之鷹,蘇聯人眼中的德國戰鬥機: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這是幾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蘇聯前線戰鬥機飛行員的素質和經驗大大提高了,空戰指揮和組織能力也非戰爭初期可比;其次蘇聯戰鬥機在飛行性能上即使不是壓制,也絕不劣於它們的德國對手;英美盟國持續的戰略轟炸迫使德國空軍不得不將東線相當數量的戰鬥機部隊調回國內承擔防空任務,這使剩下的飛機在挑戰紅色空軍在主要進攻方向上的制空權戰鬥中愈發無力。
  • 審視納粹之鷹,蘇聯人眼中的德國轟炸機
    與測試德國戰鬥機必須採用實機試飛和模擬對抗相比,蘇聯人對試飛德國轟炸機的熱情則要小得多,相關資料也比較零散。究其原因恐怕第一是轟炸機雖然是空軍的主要進攻兵力,但並非是一種完全由極限性能導向的機種,很多指標並不需要試飛才能獲取。其次德國轟炸機的總體性能並不出眾,至少在東線幾乎沒有出現令蘇聯戰鬥機和高射炮無能為力的機種。
  • 蘇聯衛國戰爭的天空之翼:拉式系列戰鬥機,戰功赫赫!
    拉式系列戰鬥機總設計師拉沃奇金拉氏家族中,第一位走上戰場的成員是誕生於1940年的拉-3,是二戰初期蘇聯最好的戰鬥機。由於當時蘇聯缺少鋁材,拉-3為全木質結構,外形修長流暢,輕巧美觀大方。自重僅有2.65噸,最大時速558千米,航程647千米,配有1門20毫米機炮、1挺12.7毫米機槍、2挺7.62毫米機槍。
  • 現代戰鬥機雛形——伊-16戰機,見證蘇聯航空工業騰飛的開始!
    伊-15戰機依舊保持老式戰鬥機的基本特徵伊-16的前身是蘇聯天才設計師波爾卡波夫研製的伊-3、伊-5、伊-6、伊-7、伊-9、伊-10、伊-11、伊-13、伊-15等一系列戰鬥機。其中,伊-3是蘇聯完全自主研製的第一款戰鬥機,而伊-15是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性能最優異的雙翼戰鬥機,以卓越的空中機動性得到了蘇聯空軍的長期青睞。基於這種雄厚的技術積累,波爾卡波夫於1933年研製了極具創新的伊-16戰鬥機。
  • 紅星鐵翼,二戰中的蘇聯戰鬥機
    與基本型伊-15的區別是上主翼改為平直並採用支柱結構。這種飛機參加過西班牙內戰、蘇芬戰爭、抗日戰爭、諾門罕戰役。蘇德戰爭爆發後該機完全不是新銳德機的對手,多承擔對地攻擊任務。波利卡爾波夫伊-153。伊-15系列最後的量產型,也是蘇德戰爭爆發時的主力戰鬥機之一。該機安裝了更大馬力的發動機,主輪可收放,主翼恢復為基本型的倒海鷗翼。該機已偏離戰鬥機的發展趨勢,屬於投產前就過時的機型。
  • 二戰時,如果日本選擇和納粹德國南北夾擊蘇聯,蘇聯真的扛得住嗎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如果當年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而是和納粹德國共同夾擊蘇聯,蘇聯是否能夠成功應對這兩支「虎狼之師」的進攻。首先咱們先從時間上來了解,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時間是1941年6月22日,而日本偷襲珍珠港則是半年後的12月7日,時間都定格在了1941年,那麼,在這一年中,德國和日本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會如此急於開闢新戰場?
  • 納粹的末日黑科技,Ta-183「烏鴉」噴氣截擊機,卻成就了米格-15
    眾所周知,提起二戰德國納粹的軍事實力、科技實力的確是非常的強大,但是由於資源的不足以及納粹高層的錯誤決策,德國到最後戰敗了,但是其先進的技術到最後為美國、蘇聯做了嫁衣。就比如說空軍當中,德國在二戰時期就已經研製出來了噴氣式戰鬥機,並且投入了戰場,依舊沒能扭轉德國戰敗的結局。
  • 太陽炮、納粹鍾,細數二戰納粹德國試圖發明的那些「神級」武器
    眾所周知二戰時的德國,開發出了很多黑科技,德國試圖為了扭轉戰局,急需在常規武器上做出突破,想依靠強大的單兵武器戰勝盟軍的龐大數量。所以一些突發奇想,甚至是近乎瘋狂的武器就應運而生。噴氣式飛機的誕生世界上第一架投入實戰的噴氣式戰鬥機me. 262。
  • 一架蘇聯戰鬥機串起的歐洲往事
    1999年,翱翔在巴爾幹半島上空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空軍米格-29戰鬥機,以及圍獵它們的北約戰鬥機群,也有著不遜色於諾思那具火箭筒的故事。南聯盟空軍永遠忘不了1999年3月24日這一天。時值科索沃戰爭之北約首日空襲,胸有成竹的北約試圖僅靠空中戰役就贏得戰爭。北約的確做到了,破了人類記錄,首次以單純的空中打擊贏得一場戰爭。
  • 納粹德國——一個瘋狂的國家和它瘋狂的科技發明!盤點納粹德國的黑...
    之所以德國有這麼多黑科技是因為德國的教育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下下納粹德國在瘋狂軍事工業發展下都有那些令人昨舌的黑科技。 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託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史達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藥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夷為平地。
  • 二戰最具價值的空中叛逃:納粹德國吹噓的Me262噴氣機投奔美軍
    為避免已組裝好的Me262噴氣戰鬥機落入敵手,梅塞施米特工廠按照德國空軍司令部的命令,緊急組織試飛員們駕機起飛,前往較安全的紐因堡機場。在飛往紐因堡的22架噴氣戰鬥機中,有一架在途中神秘失蹤,未能抵達目的地。德國空軍以為這架Me262因故障墜機了,這是早期噴氣機經常遇到的情況,所以並未引起重視。
  • 納粹和共產主義的決鬥
    可以說如果德國在東線獲勝並打敗了蘇聯的話。那麼就算德國在西線和非洲都失敗的話。德國也並不會輸掉戰爭。相反德國擊敗蘇聯後,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它可以橫掃整片歐亞大陸。美軍和英軍都不可能阻止他。並且德國可以和日本包抄中國。而當時孱弱的中國面對日本人就已經非常的吃力了。更不用說面對機械化程度更高和組織度更強的德國人。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 畢競悅:德國如何反思納粹
    對於德國戰後的走向,盟軍起了很大作用,在反思納粹方面也是如此。二戰後,美國人立即在自己的佔領區啟動了再教育和去納粹化計劃,目的是在德國的公共生活中廢除納粹黨,粉碎其根基,播下民主和自由的種子。為此,佔領德國的美國軍隊組織了一群心理學家和其他領域專家對德國人進行研究。在蘇聯佔領區,則強調對納粹分子實行集體懲罰,並且從一切生活領域中消除納粹主義。
  • 蘇聯的紅色毛驢,曾保衛中國領空,短小精悍的伊16戰鬥機
    這種蘇聯小驢在誕生之初,的確有諸多先進之處,尤其早期裝備的M-22引擎更是讓這頭小驢擁有了將近400多公裡的航速,在沒有了固定式起落架,機身張線的束縛下,一舉讓毛驢5型成為了那個時代速度最快的戰鬥機。兩款戰鬥機在西班牙內戰中表現還不算差,在對抗西班牙國民軍手中德國戰鬥機,義大利提供的CR32'箭'式戰鬥機,速度更快的伊-16戰鬥機,還是具有較大優勢的。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志願隊飛行員,使用俯衝—射擊—拉起—再俯衝的戰術,充分利用了伊-16的高速和優良的加速性能。可謂是在西班牙內戰中痛擊了國民軍。
  • 納粹德國六大未解之謎,敦刻爾克大撤退只是其中之一
    正是這個命令,讓英法聯軍獲得了喘息之機。隔海相望的英倫三島沸騰了,英國政府鼓勵所有的英國軍艦、船隻,渡海到達敦刻爾克,儘可能多地去接回英法聯軍。9天的時間裡,先後有30多萬英法聯軍在德國人的眼皮子底下,被安全接回英國,保住了英法抗擊德國的有生力量。希特勒的這個決定,讓眾多的軍事史專家難以理解。當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過,絕對能夠消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殘部。
  • 絕口不提蘇聯貢獻,川普大言不慚,稱美國和英國一起戰勝納粹
    近日,為紀念二戰歐洲勝利75周年日,美國國防部發表了一篇題為《慶祝與思考歐洲勝利日》的文章,其中不僅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始於「德國和蘇聯入侵波蘭之時」,而且美國總統川普在接下來的一段講話中也對蘇聯反法西斯的貢獻和犧牲隻字未提。
  • 納粹德國「人類之泉」計劃揭秘,納粹為什麼對這些孩子感興趣?
    而為了達成這個核心目標,納粹在其執政期間,除了鼓勵生育,希望增加以德國為代表的「雅利安」人口之外,還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其中就包括一個被稱為「生命之泉」的計劃。而這個計劃是納粹黨衛隊頭目希姆萊主導實施的一項種族計劃,這個政策當時是在被其佔領的許多國家一同實施的,但在不同國家的實施方法卻各有不同,其中既有被包裝的「看上去很美」的部分,也有從頭到尾都透著反人類氣息的部分。
  •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緊接著,珍珠港事件爆發,正當美國國會就是否向德國宣戰爭論不休之際,希特勒率先對美宣戰,自此德國同時與當時世界的三大強國處於戰爭狀態。在隨後的四年裡,美蘇英三大強國合力進攻德國,最終於1945年滅亡納粹第三帝國。
  • 為抵禦烏克蘭起義軍,波蘭人加入納粹部隊,展開報復烏克蘭村莊
    在沃倫悲劇中倖存下來的波蘭人都逃出家鄉,成千上萬痛失親人的倖存者選擇為他們的親人復仇。年輕的波蘭人渴望與烏克蘭起義軍進行鬥爭,但又缺乏武器,於是當蘇聯遊擊軍在這些城鎮中招募新兵時,約有5到7千名波蘭人加入其中。也有部分波蘭人加入德國警察部隊,展開對烏克蘭村莊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