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農立國有著千年的歷史,歷史上的各個封建王朝也都對把農業糧食的控制作為其統治之基礎,歷朝歷代皇帝都對糧食以及與農業相關的其它資源如食鹽等的發展進行壟斷性管理,目的是保障國家財政上的收支。
由於古代交通極其不便利,實現社會貿易的流通以保障國家財政的稅收依靠的就是有著漕運效果的運河。
一、修建修繕運河的客觀情況
1、運河逃離不開的黃河泛濫區
運河建造是一個大的工程,其中添設間項、調劑水源、實施南胚分水工程等辦法改造提升了運河。運河的維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歷史上疏通會通河時,一次就徵發民工三十萬人。運河所處於的地理位置大部分是黃河泛濫區。
在明清運河的整治過程中,限於當時科技條件和水平,細微地貌的差異也會導致運河行船的困難,明清運河就在這種絕對海拔大體水平、局地相對海拔較大的魯西地區經行,崗、坡、窪相間的微地貌一方面起到了對運河工程的限制,另一方面坡地的洩水、窪地的蓄水若能為人力所控制,可以為利於運河。黃河衝積平原便利了運道開挖,也帶來了嚴重的泥沙淤積。
古土壤層都疊壓在黃土沉積層之下,黃土沉積層自然是黃河泛濫之功。山前衝積平原制約著明清河水、泉水的補給與開發,由於地勢高差的存在,其對於豐水時期的蓄水作用與枯水時節的補水作用卻作用不大。山前衝積平原又稱山前洪積平原或山前傾斜平原,山東運河區域侵蝕一剝蝕低山也較少,而丘陵比例較高。
2、運河山東段尤為嚴重
運東地區谷地滲水性能較差,瀝水不滲入地表而奔湧直下,直達東平湖一南四湖湖帶,給下遊的防洪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隨著明清山東運河上閘壩的修建,越來越多的閘壩頂託上遊來水,使得山東運河南段本來可以通過韓莊運河往下遊輸送的砂礫,都沉澱到了北五湖和南四湖中,最終導致了北五湖的消亡和南四湖面積的減少。
而山東運河北段也因為河閘林立,使得河沙沉澱和淤積,導致每年的運河淺鋪任務繁重、運河挑浚工費不貲、河道工程也年復一年地提上了議事日程。
二、南旺水脊是修閘壩和分蓄水的瓶頸
1、南旺水脊的地勢的影響
南旺水脊的高地勢是修閘建壩、分水蓄水若干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源,這種高隆的海拔對於運河河道工程是一個先天的制約因素。京杭大運河在山東運河段的地勢較為高昂。
這種分水水脊南旺的地勢最為高立,是京杭大運河地勢最高位置。運河山東段的特點是中間高南北兩側低的地形特徵,較大的縱比降、使得蓄水極難,而珍貴的水資源順地勢一瀉而下,使得南旺嶺脊成為了山東運河乃至整個江北運河治理的死穴。
2、蓄水對運河的作用
在京杭大運河開鑿以前,今魯北平原的西部臨清衛河和今黃河之間的舊大運河沿線地區即今聊城地區,處於地理位置上的東北斜面,地面平坦,從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是黃河巨大衝積扇的地勢形成的,這段區域的河流都作自西南向東北流向。
可以看出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呈現出中間高南北兩側低的地形特徵,由於運河在此縱比降較大,珍貴的水資源分沿地勢傾瀉而下,直接加重了水資源短缺、水源匱乏等問題。
三、修繕運河看天時地利人和
1、氣候對運河修繕的影響
對山東運河航運通暢與否影響最大的就是水循環,山東運河區域的地表徑流是維持水循環重要的因素,而降水屬於人工不可幹預的。
另外地下徑流屬於人工可部分幹預的對象,為了維持山東運河通暢,歷史時期曾經就無節制地開發泉源等地下水,但最終作用仍然甚微。所以山東運河的水源供給總體就是看天吃飯,人力的幹預所起的作用是沒有預想中和文獻中記載的那麼偉大的。
山東運河地處黃淮海平原,運河主要受黃河水系的影響,運河北部兼受海河水系的影響,運河南部兼受淮河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制約。
黃河、淮河、海河流域與黃河流域交叉的地方有近二萬平方公裡,歷史時期的黃河紊流,使得本區域河流流向靡定,區域水文循環幾無規律可言,對山東運河的整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明清以來山東運河區域河道的變化較為頻繁,但氣候與降水在大的歷史時段尺度上則較為穩定。
季節性河流的洪澇或因強烈降雨造成的內澇,也是造成本區域降水失調、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京、豫、陝這些水患的重災區,在山東運河多次竣通之後,由於保水蓄漕的問題,因為蓄水和洩水等矛盾的加劇而愈演愈烈。耗用民間財力尤多,這也與山東運河沿線的坡水、暴雨的季節性分布不均勻有著直接的關係。
黃河洪澇災害甚劇的狀況,歷朝歷代的治理者就因時制宜地提出了借黃濟運、借黃行運而至避黃保運等辦法,用高築高堰、借清敵黃的辦法,藉以蓄水衝沙、降低因為淤塞帶來的航運阻梗。地表水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根本就無法應用其為保運之水,反而隨時可能成為破壞運道的罪魁。
歷史時期黃泛區的淤泥沙土、魯中丘陵地區河流攜帶的山石囊沙,地勢低掛容水量小的外地等地理自然基礎,造就了山東運河地區的基本自然地理風貌。在全新世之後由黃河衝積平原、山前衝積平原、河-湖積平原共同作用的山東運河區域,地貌總體趨向平整,這是山東運河開挖的自然地理優勢條件。
但同時小區域的微地貌、沙土質構成,又形成了山東運河開挖在自然地理上的劣勢制約。這種相反相成的矛盾性,為山東運河的整治在明清時期工程量浩大卻勞而無功打下了先決性的地理環境基礎。
2、治理運河離不開人力、物力
運河的工程治理,離不開人力與物力資源的支持,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情況下,實物資源的匱乏會遠甚於人力的缺口。
運河治理需要人財物的調撥,就治河的材料而言,包括柳枝、蘆葦、秸稈、磚石、沙土等,多為就地取材,徵派自山東運河附近地區。治河的工具也是非常簡陋,從工具可以看出運河治理主要是挑挖疏浚、培築堤防。這兩項工作調用了大量的人力,難免對運河沿線地區的百姓帶來負擔。
結語:
運河工程主要包括與開挖河道、修建閘壩、挖掘水源相關的工程建設,這是確保運河漕船正常通行的基礎,在工程進行的過程中,國家政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反映出了帝制國家水利建設的特點。
在中國古代交通方式比較落後的情況下,同時由於自然因素的原因,像糧食這樣大宗的物品,長途運輸幾千裡是非常艱難的,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儘管運河的開鑿,相對於陸運,降低了成本的代價;但是修治運河、設官管理、漕糧的徵收及運輸,還是需要巨大的成本的。
當這種治河帶來的危險後果降臨之時,國家與地方必須做出適時地回應,在這一過程中,各方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場與地方利益,系統性和體制性的摩擦使得這條貫通南北、跨越六省區的大運河沿線矛盾和需要協調處理的事情尤為突出。
無論是運河淤塞、缺水通漕的時候,還是洪水來臨、洩水抗洪的時候,各方的利益可能都不能較好地得到調和。政府治理運河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運河交通的快捷能力來帶動社會經濟貿易上繳國家的財政,但古代治理運河流域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嚴重的反面影響。
這種矛盾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由於當時封建社會下生產力相對是落後的,治理運河技術與當今無法相比,這就造成治理運河是為了提高國際經濟實力,但實際上卻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財政、人力和精力。
封建社會時期社會民眾是真正的靠天吃飯,獲取經濟的手段實在是有限。這就不難理解古代王朝修建運河為何往往事與願違,國力不增反減。
參考文獻:
《東華續錄》
《漕運則例纂》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