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居居 / 編輯:傑傑
微博:@MBTI人格豬圈
人格類型理論最早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的八個認知功能開始的,包括四個決策功能(Judging Function):內向情感(Fi),外在情感(Fe),內向邏輯(Ti),外在邏輯(Te)和四個感知功能(Perceiving Function):外向實感(Se),內向實感(Si),外向直覺(Ne)和內向直覺(Ni)。這八個認知功能是分析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理論立足的基點。
繼承榮格的思想,Myers-Briggs母女將八個認知功能兩兩對立並排列組合起來,組成了四個功能對(兩個感受功能對:Si-Ne,Se-Ni;兩個判斷功能對:Fi-Te,Fe-Ti);她們根據認知功能之間的內在聯繫,將這些認知功能對的所有排列組合方式縮小為16種人格形態,其中每一個人格形態都具有四個認知功能:第一/主導功能(Dominant),第二/輔助功能(Auxiliary),第三功能(Tertiary)和第四/弱勢功能(Inferior)。
同時,她們為根據四個性格取向的軸向為這16種人格類型命名。這四個軸向分別是「外向-內向」(Extrovert vs. Introvert),「直覺-實感」(Intuition vs. Sensory),「情感-理智」(Feeling vs. Thinking),「感知-判斷「(Perceiving vs. Judging);這四個軸向所組成的2^4=16個命名,對應了上面提到的16種功能組合,便是現在被廣泛應用的16型MBTI人格類型命名方式。
(圖片來自網絡)
至於這些認知功能為什麼這麼組合,這16個人格分類與認知功能組合有什麼對應關係(比如說一個ESFJ的人所擁有的認知功能搭配為什麼是Fe>Si>Ne>Ti),至今在學界都存在爭議。因為榮格的理論並沒有限制功能對的組合,而僅僅是提出了:內向與外向的根本區別,潛意識和意識的關係(這個是MBTI提出功能對的基礎:一個主要功能在意識,那麼會有一個互補的功能在潛意識裡),和每個人有一個第一/主導功能(Dominant Function)。其他的理論,是MBTI獨有的假設,包括這個根據E/I,S/N,F/T,J/P的偏好來決定功能對,在學術界有很多爭議。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MBTI這個體系,去了解自己,他人,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才是學習MBTI最有用的部分,也是現在MBTI理論廣為流傳的原因。榮格分析出的八個認知功能是經過了這麼多年檢驗後,學界認為有研究價值並且具有現實意義的:不同認知功能的使用似乎真的會影響不同的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所以,這個理論才會被管理學和心理學廣泛應用,甚至用在入職考試,作為管理和安排工作的一個參考。了解你的認知功能,對你了解自己和他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都會有幫助。
在簡單了解了MBTI人格類型的理論基礎之後,我們可以通過網上的性格取向/認知功能測試對自己的人格類型進行初步判斷。但在進行這些測試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這些測試的局限和測試結果的一些常見誤區。
目前網上的MBTI測試大多是根據性格取向軸向的偏向,也就是根據「你是更加外向還是內向」、「你是更加直覺還是實感」等四個標準來得出命名中的四個字母,然後推斷出你是哪個類型。我認為這個測試結果的圖象其實存在一定的誤導性。
(僅為示例,來自網絡)
它主要的邏輯誤區,是將人格類型判定從一個「功能➡️軸向」的邏輯轉變成了「軸向➡️功能」邏輯,在這種邏輯下,如果你在四個軸向裡更偏向E,更偏向S,更偏向F,更偏向J,那麼你就是ESFJ。雖然有時候這種邏輯也看似說得通,因為從認知功能上來說,ESFJ對應的第一功能的確是一個外向功能Fe(外向情感),但這個邏輯本身其實是建立在「第一功能是外向功能的人一定是外向的」這一假設之上,而忽略了個人的經歷和喜好。這其實也是MBTI理論的漏洞之一。況且,這些測試問題中其實也隱含了許多關於認知功能偏好的問題,而不是單純地測四個軸向。這些MBTI測試為了追求結果的具象化(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去深入理解這個理論),省略了太多的信息,所以我們在看測試結果和分析人格類型的時候,不能光盯著這四個字母來看,還是要結合認知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理解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不同方式。
不過,不管怎麼說,目前這個測試已經非常成熟並成功商業化了,所以測試結果還是值得參考的。對於我們普羅大眾來說,這個測試的真正的不足在於:這是一個自我評價的測試,而有太多的客觀主觀因素會影響我們的自我判斷。比如說,一個人可能其實非常熱愛社交,只是因為Ta身邊有太多比他更如魚得水的人,所以Ta誤以為自己在社交生活中表現平平,覺得自己很孤獨很內向。Ta得出這個結論的參考系是那些最外向的人,而不是「平均水平」,所以這個自我評測的結果和外界評測並不吻合。一般正規的人格測試需要和有專業認證的執業者面談,但是正規測試的價格很高,而且國內很少這樣的機構,大部分人都只有網上測試這個渠道。所以我想提醒大家,這個網上的自我測試並不完整,結果也有可能會有偏差,不要隨隨便便拿著一兩個測試的結果給自己下定論。
網上也有直接測認知功能的測試,但是這個測試也是測試行為而不是測試真正的功能,有點像從結果反推原因(你是Te,那麼你會做XXX➡️請自我評價你是否做XXX➡️你是Te)。但是因為每個個體都千姿百態,個體之間的差異有時比功能之間的差異大得多,不一定有某個功能的人一定會做某件事。所以這個測試的結果也要用思辨的角度去看。
綜上,想要知道自己的人格類型,基本的步驟如下:
在網上進行MBTI類型和認知功能的測試,得出初步結果;
對測試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推斷出可能符合的幾種類型;
結合每個功能的描述(最好不要去看每個人格類型的描述),確定人格類型。
測試的連結在這裡:
MBTI:https://www.apesk.com/mbti/dati.asp
(28題、93題版和插圖版都可以)
認知功能:
https://types.yuzeli.com/survey/cognitive(48題版)
https://www.jung-test.com/result/a32c6fc1-ecaa-467b-be0b-b10de302a893
(72題版)
除了這兩個測試之外甚至可以做一些額外的測試,比如測試你更傾向於Ti還是Te,Fi還是Fe,或者重複做一些不同版本的測試。得到結果後,再對照綜合結果和每個功能的描述,來找到自己真正的類型。測試的過程中,請務必記得,這些題目是問你與其他人相比,你更傾向於哪邊,而不是自我評價更傾向於哪邊;嘗試以儘量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答案。
以傑傑舉例,他的MBTI測試結果如下:
從這個結果來看,他的MBTI傾向是ISFP(內向、實感、情感、知覺),參照下面的表格,ISFP對應的認知功能是Fi>Se>Ni>Te。我們變動一下其中的某一個字母,可以得到ESFP(Se>Fi>Te>Ni)、INFP(Fi>Ne>Si>Te)、ISTP(Ti>Se>Ni>Fe)和ISFJ(Si>Fe>Ti>Ne)。
我們再來進一步看認知功能測試的結果:
可以看到,他的Fi和Si功能不相上下,前四名的功能分別是Fi、Si、Fe、Se。根據認知功能的規律,這四個功能可以組成兩個搭配(Si-Fe和Fi-Se),而Si-Fe的得分之和(71.8)是略高於Fi-Se的得分(70.3)的。所以這個人最有可能的是ISFJ(Si>Fe>Ti>Ne),其次才是ISFP(Fi>Se>Ni>Te)或ESFJ(Fe>Si>Ne>Ti)、ESFP(Se>Fi>Te>Ni)。對照看MBTI軸向測試的結果,J/P軸向的偏向也是最小的,變動J/P軸也是最合理的方式。
如果你有對MBTI比較了解的好友,也可以讓Ta對你進行再一次的判定。我和傑傑從小學時代就認識了,以我的了解,因為我的主要功能是Ti,我對擁有Ti的人非常敏感,所以我先判定了他有Fe-Ti判斷軸向。並且他對自己的感知非常敏感,他喜歡重複深入的去了解一件事,所以我判定他有Si-Ne感知功能對,加上他是一個內向的人,綜上所述,他只能是INTP或者是ISFJ。這個結果和測試結果形成鮮明對比,因為在我眼裡,他的很多行為不是因為他是一位ISFP(內向情感主導)導致,而是因為他的Fe-Ti處在中間位置,導致他的很多行為看似是隨心所欲,但他是可以解釋澄清他的行為邏輯的。這就是上面提到的,由行為反推性格導致的邏輯錯誤。
當然,僅僅知道人格類型是遠遠不夠的。每個人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都不盡相同,即便兩個人是同樣的類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和生活習慣也有可能大相逕庭。如果把人格類型當作一個簡單粗暴的分類方式,把世界上的人全部塞到16個格子裡,並以這種分類去給人貼標籤,而不是嘗試通過類型去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那還不如直接去看星座血型生辰八字來得爽快。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自己,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改善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相處方式,我們還需要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認知功能的本質和不同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關於認知功能的更多知識,我們會在後續的文章裡詳細地介紹。
微博:@MBTI人格豬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