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主要類型;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卡特爾的人格特質層次理論

2020-12-13 詠卿先生

韋克斯勒對智商的分類

韋克斯勒對智商的分類如下:

極優秀≥130;優秀120~129;中上110~119;中等90~109;中下80~89;低能邊緣70~79;智力缺陷≤69。

關於韋克斯勒對智商的分類,不同教材上說法有些許差別,但是大致範圍是一致的,大家可不必糾結,按照自己校區參考教材進行記憶即可。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它由8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

(1)言語智力。包括閱讀、寫文章或小說,以及用於日常會話的能力。

(2)邏輯—數學智力。包括數學運算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3)空間智力。包括認識環境、辨別方向的能力。

(4)社交智力(人際智力)。包括與人交往且能和睦相處的能力。

(5)自知智力。包括認識自己並選擇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6)音樂智力。包括對聲音的辨別與韻律表達的能力。

(7)身體運動智力。包括支配肢體完成精密作業的能力。

(8)自然智力。包括認識感知自然界事物的各種能力。

創造能力特徵

創造能力是指個體不受成規的束縛而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經驗,產生新思想,或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創造能力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獨特性,即對客觀事物具有不同尋常的獨特見解,不循常規和標新立異;二是變通性,即能隨機應變,不容易受心理定勢的約束與幹擾,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構思新奇;三是流暢性,即心智活動暢通無阻,能夠在較短時間裡產生大量想法,表達出較多的觀念和提出多種答案。

人格概念

人格具有穩定性。「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指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具有穩定性。

A—B型人格類型理論

福利曼和羅斯曼描述了A—B人格類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們的成就欲高、上進心強、有苦幹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認真負責、時間緊迫感強、富有競爭意識、外向、動作敏感、說話快、生活常處於緊張狀態,但辦事匆忙、社會適應性差,屬不安定型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特徵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的特點是:性情不溫不火,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活的滿足感強,喜歡慢步調的生活節奏,在需要審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們屬於較平凡的人。對冠心病患者的調查表明,B型人格只佔患者的三分之一。

胎兒容易致畸的環境因素

煙毒、酒精、服用藥物、環境汙染都是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的環境因素。

神經系統最基本的活動方式

反射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所作出的規律性反應,是心理活動產生的基本方式,是物質轉化為心理的重要機制。

情緒維度

注意—拒絕是施洛伯格情緒三維理論中情緒的維度之一,施洛伯格情緒三維理論中另外兩個維度是愉快—不愉快和激活水平。

動機衝突的主要類型

個體的行為都有其目的,如果個體想要達到的目的不止一個,而且想達到的目的之間又有矛盾,不能同時達到的時候,就出現了動機的衝突。

常見的動機衝突有:

(1)雙趨衝突

雙趨衝突又稱為接近—接近型衝突 ,指個體必須對同時出現的兩個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標進行選擇時產生的難以取捨的心理衝突,即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的內心衝突。

(2)雙避衝突

雙避衝突又稱迴避—迴避型衝突,指個體必須對同時出現兩個具有同樣強度的負面目標進行選擇時產生的心理衝突,這實際上是一種「左右為難」、「進退維谷」式的由於選擇困難而使人困擾不安的心理衝突。

(3)趨避衝突

趨避衝突又稱為接近—迴避型衝突,指個體對同一目標既想接近又想迴避的兩種相互矛盾的動機而引起的心理衝突。比如:美食當前,饞嘴又怕胖。

(4)多重趨避衝突

多重趨避衝突又稱多重接近—迴避型衝突,指由於面對兩個以上或多個既對個體具有吸引力又遭個體排斥的目標或情境所引起的心理衝突。例如:一個人想跳槽到新的工作單位,因為新單位有較高的經濟收入和優厚的福利條件,只是工作性質和人際關係不大容易適應。

情緒與腦組織關係

海馬在情緒行為的背景調節中起關鍵作用(如海馬損壞,會在該高興的時候哭。)杏仁核對知覺和產生消極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厭惡學習中也很重要。扣帶回前下部與情緒加工有關,扣帶回後上部與認知功能有關。網狀結構對維持大腦皮層興奮水平、保證機體處於清醒狀態有重要作用。

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對於特定的情緒來說,有三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等;第二,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第三,相應的環境因素。

沙赫特和辛格的實驗證明,人對生理反應的認知和了解決定了最後的情緒經驗。這個結論並不否認生理變化和環境因素對情緒產生的作用。事實上,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期望)、生理狀態和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環境中的刺激因素,通過感受器向大腦皮層輸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過內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動,向大腦輸入生理狀態變化的信息;認知過程是對過去經驗的回憶和對當前情境的評估,來自這三個方面的信息經過大腦皮層的整合作用,才產生了某種情緒經驗。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

這個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認知,通過認知比較器把當前的現實刺激與存儲在記憶中的過去經驗進行比較,當知覺分析與認知加工間出現不匹配時,認知比較器就產生信息,動員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經機制,釋放化學物質,改變腦的神經激活狀態,使身體適應當前情境的要求,這時情緒就被喚醒了。

關於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有的教材稱之為兩因素說,有的稱之為三因素說,可能有的同學又會糾結,但只要是願意動腦筋的同學都能發現,這一理論強調了三個因素,其中認知因素是關鍵因素。所以,兩因素說是不恰當的。不過,為了避免爭議,直接稱之為「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是比較合適的。

新生兒動作發展的基本原則

(1)從上至下:即首尾原則;

(2)由近及遠:由軀幹到四肢;

(3)由粗到細:從大動作發展到精細動作。

嬰兒早期同伴交往經歷

嬰兒從出生後的後半年起即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同伴社交行為。早期同伴交往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1)以客體為中心階段:此時嬰兒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

(2)簡單交往階段:此時嬰兒經常企圖去控制另一個嬰兒的行為;

(3)互補性交往階段:此時嬰兒出現相互模仿等更複雜的社交行為。繆勒和範德從社會技能發展的角度出發,把嬰兒早期同伴交往劃分為簡單社交行為、社會性相互影響、同伴遊戲及早期友誼四個階段。

嬰兒動作發展

一般來說,兒童在一歲之內動作發展的順序是抬頭(3個月左右)、翻身(4個月左右)、坐(6個月左右)、站立(11個月左右)、行走(12個月左右)。當然不同研究者觀測到的數據有些差異,但規律是相同的。

海德的平衡理論

海德(Heider)從人際關係的協調性出發,提出了態度改變的平衡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個簡單的認知系統裡,存在著使這一系列系統達到一致性的情緒壓力,這種趨向平衡的壓力促使不平衡狀況向平衡過渡。海德用P—O—X模型說明這一理論,其中P代表一個人(如張三),O代表另一個人(如他的女朋友),X代表一件事物(如一部電影)。

該理論認為人們的認知系統中的幾種評價、態度、感情之間有趨向一致的壓力。認為處於平衡狀態時就能引起一種滿意的狀態,而處於不平衡時就會力求平衡,或改變現存的某種認知因素,或者添加新的認知。

社會認知的基本特性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過程,社會認知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性:(1)選擇性;(2)互動性;(3)防禦性;(4)認知的完形特性。

人本主義流派

美國心理學家沙弗總結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特點:

(1)具有強烈的現象學傾向,強調主觀體驗,超越了當代心理學家的邏輯實證主義傾向;

(2)堅持人類本質的統一和完善,吸收了格式塔的優點並進一步深化;

(3)承認人的發展限制,同時認為人類有一種不可缺少的自由選擇和自主傾向,能夠努力克服自身條件的限制;

(4)反對心理學的還原論,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對意識的貶低,主張按照心理學的本來面目看待意識經驗;

(5)認為人格的發展有無限的可能性,人有實現自己的潛能、不斷超越自我的傾向,心理學無法對人性進行窮盡的解釋。

功能完善者的人格特徵

羅傑斯認為,功能完善者具有如下人格特徵:(1)向經驗開放;(2)重視此時此地;(3)信賴自己。

Rogers的人格理論

Rogers的人格理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成長、變化的潛能,這種潛能引導著所有人的行為。他相信所有行為都受自我實現傾向的制約。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層次理論

卡特爾認為特質是人格的基本構成元素,決定個體在給定情境下做出何種反應,並使個體行為具有跨時間的穩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他認為如果把相關特質分類,分離出獨特的特質,我們就能夠確定出人格的基本結構。他在研究人格特質種類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格特質層次。

第一層,從個體和群體角度區分出了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

第二層,從特質的層次上區分出了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位於人格結構的表層,根源特質源於人格結構的內部。一種表面特質可以源於一種或多種根源特質,而一種根源特質也可以影響多種表面特質。

第三層,根源特質又可以分為由遺傳決定的體質特質和由環境決定的環境特質。

第四層,動力特質、能力特質、氣質特質。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

最初,艾森克用兩個維度來描述人格,一個是內向和外向,另一個是神經質傾向。後者表現為情緒穩定和不穩定。後來,又加入第三個維度—精神質。

教學與發展的關係

在教學與發展的關係上,維果茨基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最近發展區思想;一個是教學走在發展前面;一個是關於學習的最佳期限問題。內化學說是維果茨基分析智力形成過程後提出來的,並不是教學與發展關係的內容。

自我概念建構

通常,人們會通過四個方面來建構自己的自我概念: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人們常由自己的所作所為來推斷自己的內在自我概念,即我做了什麼,就是什麼樣的人。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他人認為我怎麼樣?他人對我們的反應是我們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徑之一。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通過與別人相比,人們常常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比如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幽默,怎麼證明呢?如果你和朋友在一堆人面前講笑話,你講了大家笑得前仰後合,而你朋友講了,大家沒反應,就說明你更幽默。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讓人們反省自己來了解他的自我。

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指個體對自身狀況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斷。通常依賴自我估價和社會比較實現。

自我認識

對應於心理過程的知、情、意,自我意識可以劃分為三個結構,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意志。其中,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指個體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人—我關係的認知,它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

順應

改變主體的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從吃奶改吃飯,需要改變原來的機體動作,採取新的動作,以適應環境),這是質的變化,是順應。如果是可以喝豆漿喝牛奶,那就是同化。

發展心理學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縱向研究、橫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雙生子研究都是發展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

皮亞傑的臨床法

皮亞傑的臨床法又稱診斷法,採用的是自然主義的觀察、測驗和精神病學的臨床法的合併運用。

聚合交叉研究設計

聚合交叉設計是將縱向設計和橫斷設計綜合在一起的一種研究設計,其基本設計思想是在縱向設計圖式中分段進行橫斷設計,取長補短,保留縱向設計和橫斷設計的優點,克服其缺點,既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各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總體情況,也可以從縱向發展的角度了解兒童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各種心理變化以及社會歷史因素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這種聚合交叉設計在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領域具有很高的價值。

例如在對450名一至三年級小學兒童數概念與運算能力發展的研究中,研究者選擇了三個年級、利用三年時間進行縱向追蹤,在三年時間內完成了對一至五年級小學兒童的全部追蹤研究,不僅縮短了研究時間,而且獲得了有關小學兒童數概念和運算能力發展變化的數據。

相關焦點

  • 題集|07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動機衝突的主要類型;沙赫特—辛格...
    人格概念人格具有穩定性。「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指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具有穩定性。A—B型人格類型理論福利曼和羅斯曼描述了A—B人格類型。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情緒維度注意—拒絕是施洛伯格情緒三維理論中情緒的維度之一,施洛伯格情緒三維理論中另外兩個維度是愉快—不愉快和激活水平。動機衝突的主要類型個體的行為都有其目的,如果個體想要達到的目的不止一個,而且想達到的目的之間又有矛盾,不能同時達到的時候,就出現了動機的衝突。
  •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 & C3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
    B6 人格特質理論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格界定卡特爾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在特定條件下將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的一種預測。(二)人格結構/簡述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認為人格的基本結構元素是特質。因此,特質結構也就是人格結構。他對特質的分類繼承並發展了奧爾波特的特質分類,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1.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共同特質是某一地區、某一群體、某一社會中各成員所共有的特徵;個別特質是個體所具有的獨特特徵。
  •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的考點,考查形式多以客觀題出現,很多考生對他的理論比較陌生,不知他的理論究竟是怎麼來的。今天為大家梳理一下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一、卡特爾人物簡介卡特爾是人格特質理論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雷蒙德·卡特爾(1905-1998),是倫敦大學的化學系畢業生,在一戰戰地醫院護理傷殘士兵的經歷讓他決定從事心理學的研究,於是他在倫敦大學繼續選擇讀心理學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間做了斯皮爾曼的研究助理。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2.2 人格與特質特質是存在於個體內部,在不同環境中指導個體思想與行為的多種穩定的人格特徵.它是我們的動機,情緒和認知在行為上的表達方式。人格是不同特質的集合。特質與氣質的差別在於氣質是人格的基礎,深植於個體的生物本性裡;而特質是建立在氣質基礎上的多維結構,特質同樣也會受到經驗的影響。A.
  •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心理學資料:人格特質理論有哪些
    更多考試試題請輕戳>>>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題庫以下是2020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心理學資料的具體內容:一、卡特爾的特質理論卡特爾是美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和特質論者。卡特爾通過群集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將人的特質分為表面特質與根源特質。
  • 人格理論 只是為了更懂自己
    19世紀中期,菲尼亞斯·蓋奇案例(一個人出了事故,造成大腦損傷,然後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讓人們開始研究性格與特定大腦領域的關係。再然後,弗洛伊德和馬斯洛都是探索人們行為背後的內在驅動,而不是強調行為的分為,比如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論,以及需求層次理論。
  • 九大人格理論簡介
    人格心理學家及九大人格理論 文/張曉全 一、蓋倫及氣質類型說:古羅馬醫生蓋倫提出的四種氣質類型就屬於最早的類型理論
  • 【人格面具技術:理論】01人格和人格面具
    如果按這樣理解,假面具就是自己不認可的人格面具。不認可,就是疏離,說明人格不統一,整合不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種人格理論,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類:特質理論和類型學說。特質理論把人格分解為若干維度,一個維度就是一種特質、特徵、因子或因素。至於具體有幾個維度,則眾說紛紜。有人提出二維學說,即內外向和情緒穩定性(也稱「神經質」)。
  • 有關人格的知識點-人格類型理論
    有關人格的知識點不管是在教師資格的考試中,還是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都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今天對於人格的類型理論做一個的梳理。人格的類型理論目前有三種:1.單一類型模式;2.對立類型模式;3.多元類型模式。
  • 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
    例如,優勢特質是在某些特殊場合和人群(如同事、同學)中出現的,在其他場合則表現為其他特質。所以,特質鑲嵌於社會情境之中,那些把人格看成是恆定不變的說法都是錯誤的。關於人格特質的特點,奧爾波特做了如下歸納:(1)特質不是有名無實的。每個人都有其內在的、一般的行為傾向,尋找和研究這些傾向正是心理學家的任務,而不是僅僅從理論上要人相信特質。(2)特質比習慣更具有一般性。
  • 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
    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aire)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卡特爾教授(Raymond B.Cattell)1947年編制的用於人格檢測的一種問卷,簡稱16PF。
  • 2020年黑龍江教師招考備考:人格類型理論
    有關人格的知識點不管是在教師資格的考試中,還是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都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今天對於人格的類型理論做一個全面的梳理。人格的類型理論目前有三種:1.單一類型模式;2.對立類型模式;3.多元類型模式。下面針對這三種類型模式進行介紹:   1、單一類型模式   這種理論認為,人格類型是依據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特徵來確定的。
  • 2017年10月自考人員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真題
    最能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目的的人力資源測評類型是A. 預測性測評 B. 選拔性測評C. 配置性測評 D.開發性測評4. 決定了人與人之間不同個性的是A. 根源特質 B.獨特特質C. 表面特質 D.共同特質5.
  • 筆記|《人格》B6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4 五因素模型 & C5 對特質論的...
    B6 人格特質理論C4 五因素模型一、大五模型/簡述人格因素模型(一)基本假設格爾頓最先提出了詞彙假設的觀點。4.神經質也稱情緒穩定性,依據人們情緒的穩定性和情緒調控情況而將其置於一個連續統一體的某處。那些經常感到憂傷、情緒容易波動的人在此維度上會得高分。更易體驗不同的消極情緒。神經質水平高的個體更容易產生心理壓力,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過分的渴望,或者是無法容忍失敗以及無法做出克服困難的反應。它包括幾個維度,比如焦慮,氣憤,抗議,沮喪,自我覺知,易衝動,易受傷。
  • 學點心理學:三大情緒理論
    情緒來源於身體反鏡的觀點被稱為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根據這一理論,體驗到一個刺激引起的自動喚醒和其他身體反應後,才會產生特定的情緒。詹姆斯-蘭格理論被看作是外周主義的理論,因為它將情緒鏈中最重要的角色賦給了內臟反應,而控制它的自主神經系統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外周。
  • 淺論生涯教育中人格類型測驗和特質測驗的應用
    心理學的發展史上,「人格理論」向來有「人格類型論」和「人格特質論」之爭。人格類型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根據不同的人格類型可以對人進行分類,並且這些人格類型是獨立的、不連續的。比如說,我們最常見的人格分類——內、外向人格。人格特質論則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同類的特性,只是程度等級不同,相對應的行為傾向性也不同。
  • 心理學小知識——榮格人格類型理論(二)
    人格是指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獨特的行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緒反應特徵,也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之一。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將人格按照兩種態度和四種驅力分為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型、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八種。上次講解了前四種,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後四種吧!外傾感覺型:指感覺功能佔優勢。
  • 大五人格特質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不過,關於特質的4504個詞成了後來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核心。這些詞是整個詞表最重要的部分,也最接近於現代心理學家描述人格時所用的術語。所謂特質(Trait),指的是一個人在行為、思維和情緒方面的習慣性模式,比如:有攻擊性的、好交際的。特質是相對穩定的,不容易隨著時間而改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質,特質會影響人的行為。有證據表明遺傳對所有的人格特質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 人格神經科學:探索人格特質的神經生物機制
    大五人格模型是對於不同文化或種族個體差異形容詞的有效分類系統,行為遺傳學研究顯示,這五種人格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遺傳的。通過建立模型來識別大五人格模型的生物基礎並產生可驗證的假說,大五人格模型就能發揮其對於人格神經科學的潛在實用價值。人格特質是按層次排列的,在總體特質中對相互關聯的具體特質進行歸類。
  • 第63次朋輩服務日+大五人格理論
    近年來,研究者們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共識,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 Goldberg(1992)稱之為人格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研究者通過詞彙學的方法,發現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大五人格(OCEAN),也被稱之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過NEO-PI-R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