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克斯勒對智商的分類
韋克斯勒對智商的分類如下:
極優秀≥130;優秀120~129;中上110~119;中等90~109;中下80~89;低能邊緣70~79;智力缺陷≤69。
關於韋克斯勒對智商的分類,不同教材上說法有些許差別,但是大致範圍是一致的,大家可不必糾結,按照自己校區參考教材進行記憶即可。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它由8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
(1)言語智力。包括閱讀、寫文章或小說,以及用於日常會話的能力。
(2)邏輯—數學智力。包括數學運算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3)空間智力。包括認識環境、辨別方向的能力。
(4)社交智力(人際智力)。包括與人交往且能和睦相處的能力。
(5)自知智力。包括認識自己並選擇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6)音樂智力。包括對聲音的辨別與韻律表達的能力。
(7)身體運動智力。包括支配肢體完成精密作業的能力。
(8)自然智力。包括認識感知自然界事物的各種能力。
創造能力特徵
創造能力是指個體不受成規的束縛而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經驗,產生新思想,或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創造能力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獨特性,即對客觀事物具有不同尋常的獨特見解,不循常規和標新立異;二是變通性,即能隨機應變,不容易受心理定勢的約束與幹擾,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構思新奇;三是流暢性,即心智活動暢通無阻,能夠在較短時間裡產生大量想法,表達出較多的觀念和提出多種答案。
人格概念
人格具有穩定性。「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指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具有穩定性。
A—B型人格類型理論
福利曼和羅斯曼描述了A—B人格類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們的成就欲高、上進心強、有苦幹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認真負責、時間緊迫感強、富有競爭意識、外向、動作敏感、說話快、生活常處於緊張狀態,但辦事匆忙、社會適應性差,屬不安定型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特徵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的特點是:性情不溫不火,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活的滿足感強,喜歡慢步調的生活節奏,在需要審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們屬於較平凡的人。對冠心病患者的調查表明,B型人格只佔患者的三分之一。
胎兒容易致畸的環境因素
煙毒、酒精、服用藥物、環境汙染都是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的環境因素。
神經系統最基本的活動方式
反射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所作出的規律性反應,是心理活動產生的基本方式,是物質轉化為心理的重要機制。
情緒維度
注意—拒絕是施洛伯格情緒三維理論中情緒的維度之一,施洛伯格情緒三維理論中另外兩個維度是愉快—不愉快和激活水平。
動機衝突的主要類型
個體的行為都有其目的,如果個體想要達到的目的不止一個,而且想達到的目的之間又有矛盾,不能同時達到的時候,就出現了動機的衝突。
常見的動機衝突有:
(1)雙趨衝突
雙趨衝突又稱為接近—接近型衝突 ,指個體必須對同時出現的兩個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標進行選擇時產生的難以取捨的心理衝突,即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的內心衝突。
(2)雙避衝突
雙避衝突又稱迴避—迴避型衝突,指個體必須對同時出現兩個具有同樣強度的負面目標進行選擇時產生的心理衝突,這實際上是一種「左右為難」、「進退維谷」式的由於選擇困難而使人困擾不安的心理衝突。
(3)趨避衝突
趨避衝突又稱為接近—迴避型衝突,指個體對同一目標既想接近又想迴避的兩種相互矛盾的動機而引起的心理衝突。比如:美食當前,饞嘴又怕胖。
(4)多重趨避衝突
多重趨避衝突又稱多重接近—迴避型衝突,指由於面對兩個以上或多個既對個體具有吸引力又遭個體排斥的目標或情境所引起的心理衝突。例如:一個人想跳槽到新的工作單位,因為新單位有較高的經濟收入和優厚的福利條件,只是工作性質和人際關係不大容易適應。
情緒與腦組織關係
海馬在情緒行為的背景調節中起關鍵作用(如海馬損壞,會在該高興的時候哭。)杏仁核對知覺和產生消極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厭惡學習中也很重要。扣帶回前下部與情緒加工有關,扣帶回後上部與認知功能有關。網狀結構對維持大腦皮層興奮水平、保證機體處於清醒狀態有重要作用。
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對於特定的情緒來說,有三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等;第二,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第三,相應的環境因素。
沙赫特和辛格的實驗證明,人對生理反應的認知和了解決定了最後的情緒經驗。這個結論並不否認生理變化和環境因素對情緒產生的作用。事實上,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期望)、生理狀態和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環境中的刺激因素,通過感受器向大腦皮層輸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過內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動,向大腦輸入生理狀態變化的信息;認知過程是對過去經驗的回憶和對當前情境的評估,來自這三個方面的信息經過大腦皮層的整合作用,才產生了某種情緒經驗。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
這個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認知,通過認知比較器把當前的現實刺激與存儲在記憶中的過去經驗進行比較,當知覺分析與認知加工間出現不匹配時,認知比較器就產生信息,動員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經機制,釋放化學物質,改變腦的神經激活狀態,使身體適應當前情境的要求,這時情緒就被喚醒了。
關於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有的教材稱之為兩因素說,有的稱之為三因素說,可能有的同學又會糾結,但只要是願意動腦筋的同學都能發現,這一理論強調了三個因素,其中認知因素是關鍵因素。所以,兩因素說是不恰當的。不過,為了避免爭議,直接稱之為「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是比較合適的。
新生兒動作發展的基本原則
(1)從上至下:即首尾原則;
(2)由近及遠:由軀幹到四肢;
(3)由粗到細:從大動作發展到精細動作。
嬰兒早期同伴交往經歷
嬰兒從出生後的後半年起即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同伴社交行為。早期同伴交往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1)以客體為中心階段:此時嬰兒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
(2)簡單交往階段:此時嬰兒經常企圖去控制另一個嬰兒的行為;
(3)互補性交往階段:此時嬰兒出現相互模仿等更複雜的社交行為。繆勒和範德從社會技能發展的角度出發,把嬰兒早期同伴交往劃分為簡單社交行為、社會性相互影響、同伴遊戲及早期友誼四個階段。
嬰兒動作發展
一般來說,兒童在一歲之內動作發展的順序是抬頭(3個月左右)、翻身(4個月左右)、坐(6個月左右)、站立(11個月左右)、行走(12個月左右)。當然不同研究者觀測到的數據有些差異,但規律是相同的。
海德的平衡理論
海德(Heider)從人際關係的協調性出發,提出了態度改變的平衡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個簡單的認知系統裡,存在著使這一系列系統達到一致性的情緒壓力,這種趨向平衡的壓力促使不平衡狀況向平衡過渡。海德用P—O—X模型說明這一理論,其中P代表一個人(如張三),O代表另一個人(如他的女朋友),X代表一件事物(如一部電影)。
該理論認為人們的認知系統中的幾種評價、態度、感情之間有趨向一致的壓力。認為處於平衡狀態時就能引起一種滿意的狀態,而處於不平衡時就會力求平衡,或改變現存的某種認知因素,或者添加新的認知。
社會認知的基本特性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過程,社會認知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性:(1)選擇性;(2)互動性;(3)防禦性;(4)認知的完形特性。
人本主義流派
美國心理學家沙弗總結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特點:
(1)具有強烈的現象學傾向,強調主觀體驗,超越了當代心理學家的邏輯實證主義傾向;
(2)堅持人類本質的統一和完善,吸收了格式塔的優點並進一步深化;
(3)承認人的發展限制,同時認為人類有一種不可缺少的自由選擇和自主傾向,能夠努力克服自身條件的限制;
(4)反對心理學的還原論,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對意識的貶低,主張按照心理學的本來面目看待意識經驗;
(5)認為人格的發展有無限的可能性,人有實現自己的潛能、不斷超越自我的傾向,心理學無法對人性進行窮盡的解釋。
功能完善者的人格特徵
羅傑斯認為,功能完善者具有如下人格特徵:(1)向經驗開放;(2)重視此時此地;(3)信賴自己。
Rogers的人格理論
Rogers的人格理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成長、變化的潛能,這種潛能引導著所有人的行為。他相信所有行為都受自我實現傾向的制約。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層次理論
卡特爾認為特質是人格的基本構成元素,決定個體在給定情境下做出何種反應,並使個體行為具有跨時間的穩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他認為如果把相關特質分類,分離出獨特的特質,我們就能夠確定出人格的基本結構。他在研究人格特質種類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格特質層次。
第一層,從個體和群體角度區分出了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
第二層,從特質的層次上區分出了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位於人格結構的表層,根源特質源於人格結構的內部。一種表面特質可以源於一種或多種根源特質,而一種根源特質也可以影響多種表面特質。
第三層,根源特質又可以分為由遺傳決定的體質特質和由環境決定的環境特質。
第四層,動力特質、能力特質、氣質特質。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
最初,艾森克用兩個維度來描述人格,一個是內向和外向,另一個是神經質傾向。後者表現為情緒穩定和不穩定。後來,又加入第三個維度—精神質。
教學與發展的關係
在教學與發展的關係上,維果茨基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最近發展區思想;一個是教學走在發展前面;一個是關於學習的最佳期限問題。內化學說是維果茨基分析智力形成過程後提出來的,並不是教學與發展關係的內容。
自我概念建構
通常,人們會通過四個方面來建構自己的自我概念: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人們常由自己的所作所為來推斷自己的內在自我概念,即我做了什麼,就是什麼樣的人。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他人認為我怎麼樣?他人對我們的反應是我們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徑之一。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我:通過與別人相比,人們常常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比如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幽默,怎麼證明呢?如果你和朋友在一堆人面前講笑話,你講了大家笑得前仰後合,而你朋友講了,大家沒反應,就說明你更幽默。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我: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讓人們反省自己來了解他的自我。
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指個體對自身狀況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斷。通常依賴自我估價和社會比較實現。
自我認識
對應於心理過程的知、情、意,自我意識可以劃分為三個結構,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意志。其中,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指個體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人—我關係的認知,它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
順應
改變主體的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從吃奶改吃飯,需要改變原來的機體動作,採取新的動作,以適應環境),這是質的變化,是順應。如果是可以喝豆漿喝牛奶,那就是同化。
發展心理學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縱向研究、橫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雙生子研究都是發展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
皮亞傑的臨床法
皮亞傑的臨床法又稱診斷法,採用的是自然主義的觀察、測驗和精神病學的臨床法的合併運用。
聚合交叉研究設計
聚合交叉設計是將縱向設計和橫斷設計綜合在一起的一種研究設計,其基本設計思想是在縱向設計圖式中分段進行橫斷設計,取長補短,保留縱向設計和橫斷設計的優點,克服其缺點,既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各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總體情況,也可以從縱向發展的角度了解兒童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各種心理變化以及社會歷史因素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這種聚合交叉設計在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領域具有很高的價值。
例如在對450名一至三年級小學兒童數概念與運算能力發展的研究中,研究者選擇了三個年級、利用三年時間進行縱向追蹤,在三年時間內完成了對一至五年級小學兒童的全部追蹤研究,不僅縮短了研究時間,而且獲得了有關小學兒童數概念和運算能力發展變化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