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岑媛媛,是普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在三年的幫扶工作中,我始終秉承「拜群眾為師、拜實踐為師」的理想信念,通過不斷的創新幫扶方法、提升幫扶能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組織交於我的幫扶任務。 我的幫扶對象是九峰街道板橋社區十四組張仁祥、崔福秀、王鐵成、胡玉紅四戶。主要因缺勞力和缺資金致貧,在這三年的幫扶中,每個月我都要入戶走訪,及時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幫扶的過程中,我積極引導他們從「外部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張仁祥戶正是思想上的轉變,而今走上了幸福小康路。
他們一家有六口人,並不缺勞動力,初次到訪他家時,房屋破舊,條件惡劣,但家裡的勞動力卻不主動外出找生計。為打破他們一家的禁錮思想,儘快幫他們找到合適的增收路子,在後續的幫扶過程中,我積極引導他們外出務工,同時聯繫村鎮幹部給他家安排技術培訓,對他家的房屋進行老舊房透風漏雨整治...... 現在他們家已摘掉貧困的帽子,走向了致富路,3個孩子在外面務工,張仁祥成為了大貨車司機,家庭生活向著小康邁進。 在這三年的扶貧工作中,我深深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以心換心,才能拉近與老百姓之間的距離。」 王鐵成戶,是我的幫扶對象中最不配合工作的,起初他對我們的幫扶工作很牴觸,無數次的登門走訪,無數次交心談心,他的態度慢慢有了變化,變得主動跟我交流。 針對他們家的實際情況,我積極與村鎮和學校聯繫,幫助其讀書的孩子申請教育補助,為王鐵成聯繫了公益性崗位,王鐵成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這塊「鐵」也在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下變得有了溫度。 三載的下鄉路,使我明白,脫貧就是「智志」雙扶的過程,背離了這兩字,就難以真正的致富。而在和貧困戶的交往中,我也學到了很多,學到了面對生活的樂觀、面對不幸的從容、面對陣痛的成長。一段與貧困戰鬥的經歷,在這裡發生的一切,也因此變得美好,因為,堅強是他們生活的脊梁,而奉獻則是我的工作擔當。 【人物小傳】 岑媛媛,普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陳義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