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豬出現的各種現象中,糞便顏色和形狀是最多變的,而且每種變化都伴隨著一些不正常。有經驗的人往往可以通過糞便顏色和形狀判斷出豬是否養得正常,還是有病了。
前階段我們已經講過一些糞便的內容,如便秘、血痢、消化不良等;但仍然有不少不同的症狀,今天我們把這些現象集中起來,對我們辨別疾病會有所幫助。
首先說一下正常糞便的顏色和形狀是什麼樣子的?
正常的糞便顏色應為黃褐色,成堆而鬆散;就像圖上網床上的那堆糞便一樣,這是膽汁顏色和未消化飼料經微生物發酵後的混合顏色。
不同階段豬的顏色會因飼料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比如保育階段,有的飼料裡添加過量的硫酸銅,那糞便顏色會發黑,而且硬度增加。
這張圖是明顯的便秘,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便秘的原因有採食量少,飲水量少,粗纖維比例過大等,懷孕後期母豬因子宮和胎兒發育的影響也容易出現便秘。
這是仔豬黃痢的圖片,糞便顏色為黃色,很稀。仔豬黃痢發生在產後一周以內,因發病速度快,而且仔豬抵抗力差,往往來不及治療就死亡了。黃痢的原因是大腸桿菌感染,所以我們必須注意臨產前後的飼養管理和消毒工作,防止小豬剛出生就感染,那損失可大了。
這是仔豬白痢,糞便顏色為白色。仔豬白痢一般發生在一周以後,也是一種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但仔豬白痢發病時,仔豬已經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治療及時的話,傷亡並不大,但卻會大大增加員工工作量,影響正常飼養管理。仔豬白痢的發生與下面幾個因素有關,寒冷、潮溼、不衛生、母豬奶水有毒。
豬痢疾是保育仔豬容易發生的一種病,顏色發黑而稀。豬痢疾的病原是豬痢疾密螺旋體,會損傷腸道而出血,豬糞的黑色是血經過消化後的顏色。我們吃過豬血或其它血的人都有體會,吃了血後,糞便顏色是黑色的。
這是我們前面談過的血痢,血痢和豬痢疾的病原是一樣的,只是發病的階段和危害不同;保育豬發生豬痢疾,並不會引起血痢,治療及時的話死亡也不太多;但血痢發生在後備或成年豬,發病後血流速度快,往往會引起死亡。
下面說豬增生性腸炎的症狀。豬增生性腸炎(PPE)是由一種被稱為細胞內羅松菌的細菌引起的豬的一種常見症候群。發病部位是迴腸,一般中大豬發病較多。
增生性腸炎的症狀是間隙性下痢,糞便變軟,變稀而呈糊樣或水樣,顏色較深,有時混有血液或壞死組織碎片。
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發生後的糞便顏色為黃綠色,水樣,呈噴射狀。發病群體是任何豬都容易發生,損失最大的是哺乳仔豬。這個內容我們前面談過。
仔豬副傷寒,也會使糞便顏色不正常,發病年齡為斷奶仔豬,呈頑固性下痢,糞便水樣,可能是黃綠色、暗綠色、暗棕色,糞便中常混有血液壞死組織或纖維素絮片,惡臭。
前面介紹了不少的消化道病糞便的不同顏色和形狀。但這些病怎麼防控呢?
根據豬發病的情況,我總結了三條。
第一條是會造成急性死亡的病,比如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仔豬黃痢、血痢,這些病發生後往往不給人留治療時間,死亡太快了。
對於這類病,那我的意見是先保命,後治病。腹瀉的辦法是先補水,不論是腹腔注射還是口服,還是自由飲用,只要及時補充水分,可以讓豬不會那麼快死亡;也就是給人提供治療的機會。至於血痢,則是馬上採取措施,不要再向外流血,血流不到一定程度,豬不會死亡。所以,對血痢來說,那第一時間是先止血,我們講過幾種藥物,如止血敏、阿託品等。
第二條是對於哺乳仔豬發病,特別是第一周容易大量死亡的病,那必須以預防為主,因為發病後不但會死豬,讓每個人都不得安寧。預防的辦法最好是疫苗預防,其次是注意衛生與隔離,第三是注意環境溫度和溼度。這幾項措施最好是同時採取,單純的一項措施有時效果並不好。
第三條是對於慢性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等發現的時候已經到了後期,治療難度加大了。
所以,防控慢性病,最關鍵的一點是勤觀察,及早發現,然後辨別症狀,最接近哪種病,發病原因是什麼。
在防控慢性消化道病的時候,飼養管理是相當重要的輔助措施,特別是溫度和溼度,對疾病的發生影響很大。
對於慢性消化道病的防控,必須採取綜合防控的辦法,不但要對直接病因採取措施,還必須對間接病因採取措施,也就是我們前階段談治療思路時候說的一網打盡的辦法。比如仔豬白痢,治療時除了止瀉外,還要考慮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寒冷、潮溼、不衛生、母豬奶水質量差等,還要考慮細菌的感染,那措施也就是保溫、防潮、注意衛生、藥物治療、還要用止瀉的藥物,這樣仔豬白痢才會快速治好。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每天查看一遍糞,消化道病早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