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全市上下正齊心協力進行疫情防控工作,從街鎮到社區, 從個人到家庭, 一場環境清潔與預防消毒的「健康保衛戰」在南充打響。 市民在家如何消毒才安全有效? 住宅小區又開展了哪些消毒的「硬核」措施?為此,記者進行了走訪。
居家消毒 要掌握科學方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是居家生活的單元, 更是有效阻擊疫情擴散蔓延的最小「塊鏈」,要想打贏疫情防控的阻擊戰, 就必須打好家庭防疫的保衛戰。
「囤了兩箱酒精,準備了三個噴壺, 還買了幾瓶84消毒液。」昨日,家住順慶區舞鳳街道鎮江路的蒲女士為了做好「家庭防疫保衛戰」 做足了工夫, 家中所有的門把手每天至少消毒兩次,每隔幾天,她還會用84消毒液對廚房和衛生間進行消毒, 出門前她還把自家樓層的電梯按鍵進行了清潔,從外面帶回的物品也會噴上酒精,蒲女士介紹道。
「居住環境要消毒,還要注意個人衛生,做好手的消毒。」家住高坪區白塔街道白塔社區的向先生以前是飯前便後洗手, 現在看到新聞裡時時提醒勤洗手, 一家人都重視了起來,只要外出回家,進門先去洗手。「家裡以前常用殺菌洗手液,現在又準備了酒精,雙重消毒更放心。」向先生說。
記者發現,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許多市民都選擇了多種消毒產品對居家環境和自身進行殺菌消毒,以防感染。那麼,居家消毒要怎麼做才安全有效, 記者請教了市疾控中心專業人員田洪瑞。
「正常情況下,並不建議家裡使用消毒產品。」 田洪瑞介紹,市民只要每天清潔打掃門把手、桌子凳子、 邊邊角角尤其注意就可以了。如果實在放心不下,可以一個星期清潔一次, 將地面和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 用含氯消毒劑擦拭, 等待30分鐘後再用清水擦拭一遍。
「含氯消毒產品對皮膚黏膜具有刺激性, 配製和使用時建議佩戴口罩和手套; 而乙醇類的消毒產品,不建議噴灑,最好也不要囤積,且一定要遠離火源。」田洪瑞告訴記者,每天開窗通風,才是居家消毒最關鍵、最有效的辦法,總結起來就是「外出戴口罩、平時勤洗手、室內多通風」。
封閉管理 小區設專用消毒池
住宅小區是人口密集、人流活動頻繁的公共場所,為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風險,各地實行了街道,小區的封閉管制消毒等措施。
2月11日, 記者來到清泉壩一小區, 此時安保人員正在檢查進出小區居民的通行證並測量其體溫。 在小區東門的地下停車場入口,記者看到,噴灑設備正在對車輛進行「全身」消毒。「每天有120餘名物管工作人員對小區公共區域、樓道、綠化帶等區域進行噴灑消毒,一天三次,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死角。」據該小區項目部經理李曉平介紹, 同時對重要部位高觸點部位,如電梯按鍵貼膜,單元門把手、 入戶門把手等進行不間斷消毒。此外,小區內還設置了八個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 每天不間斷消毒,隨丟隨清理。
在瀠華中路二段歐香小鎮進出的唯一通道上,有一個簡易的消毒池,上面鋪上了一層兩米長的紅地毯。記者注意到,每一位進出小區的居民從消毒池通過時,都會重重地踩上幾腳,讓消毒液浸過鞋底。
據小區物管經理何豔介紹,這個辦法是從小區遊泳池的消毒池得到的啟示,消毒池整體由木板與地毯製作而成, 底層用的是隔水材料。在日常使用中,工作人員會將上層地毯浸泡在灑滿消毒液的木板上,住戶在進入小區前可通過踩擦實現消毒。
在全市集中開展疫情防控的攻堅時期,針對無物業、無人防、無物防的「三無小區」又是如何開展消毒工作的呢?記者走訪了高坪區白塔街道白塔社區, 在社區書記彭毅的帶領下,來到了該轄區的望江巷。
走進巷內,記者戴著口罩也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 據彭毅介紹,望江巷內集中了15個「三無」小區院落和獨立樓棟,居民約1400餘人。存在物管缺失、設施破損、環境較差等問題,居民管理難度較大,目前由社區全面接管望江巷所有院落和樓棟的疫情防控工作。
「包括望江巷在內的109個『三無』 小區院落和獨立樓棟,全部由社區組織人員對公共場所、重點部位開展消毒殺菌, 統一配備廢棄口罩回收專用垃圾桶,同時加大清掃保潔力度, 確保生活垃圾等及時清理清除。」 彭毅說。路過的居民都感慨地告訴記者,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了「三無小區」,他們心裡感到安定許多。(記者 祝真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