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章「韜光」

2021-02-07 佛心禪音


《道德經》第七章「韜光」

【原文】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意譯】

天地是很長久的。天地為什麼能長久呢?是因為陰陽和合,自然而為,而不再發新的現象,所以能長生久視。聖人效法於天地自然,讓天下人都修身養性之時我再修身養性。只有天下人的身心都健康之時,我的身心才能夠健康起來。聖人不自私自利的只顧修養自己的身心,而是代天宣化,替天行道,弘揚道德,普渡有情,故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康樂自己的的身心,使自己像天地一樣的長久。

【札記】

老子知天命,故以百姓之生命為自己的生命。人人與我同體,萬物與我同根。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人我一體,人我一心。百姓之命就是天命,百姓之命就是我命。只有利人,才能益已,利人和益已是辯證的統一。只有為公,才能有私,為公與有私是辯證的統一。常人眼光短淺,一心的謀私益已,結果不能長久。聖人胸懷寬闊,一意的為公利人,最後卻能成其為私,這種私是大公的代表和化身,這種大私就是大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其身而身先,後就是先;外其身而身存,外就是內。先利人後利已,利人就是利已。聖人是不考慮個人的一切的,故聖人擁有一切,因聖人與百姓同化。

聖人韜光,收斂自己的功能與智慧。聖人悟空而不悟能,化太極之能為無極之空。所以聖人與日期月齊光,與天地同壽。

聖人以自然為師。無我乃能有我,無私乃能成其私。聖人無私,無量度人而重於自我修行,釋佛度化眾生就是修行,觀音尋聲救苦就是修行;天尊無量度人就是修行,孔子弘揚道德,宣傳仁義禮智信就是修行;老子八十一化身,應時顯化以度人就是修行。無私無欲,自然清靜。自然清靜,不需修行。依乎天理,不導引養生則壽。不修之修是真修,這就是老子自然的養生修行法門。

聖人循天道而無私,故能身存而成其私,這就是順天則存,逆天則亡的最上一乘修行大法。仁者壽,智者壽。功德圓滿,福壽康樂。

當人道合於天道時,人的壽命就能活到最大的自然生存時限了。人們求生求健康的欲望,以及迷信的執著之心,會擾亂人心的平衡而有損於健康和生命。人們這份的運動和對身形的扭捏,會加速人的生理代謝速度而縮短自然之壽命。凡效法天地自然的一切有為養生方法,一定要適可而止,中病即止,否則會物極必反,養生轉化成為傷生。

天地無情故不老,聖人韜光以養生。善養生者,先養侮受辱以完美人格,再養吾浩然真氣。真氣隱則積德為聖功,真氣顯則有功而立業。修行者,一旦無私無欲,就會空其色相,永脫塵根。練功者一心為公,功德無量;有為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修道積德者,有道則長住人間,飛升則長存天壤,不私其身而終得長生。人生在世要為公,為而不爭,就可以為聖人而天長地久。聖人就是覺悟智慧的眾生。

如果您喜歡此篇文章,記得發到給好朋友哦!分享智慧,好運常伴您!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無用第十一)
    比如體道第一,韜光第七啥的?其實這不是我的創意,這是漢朝一位奇人河上公的標註。河上公,具體的生歿年代都不詳,是一位神仙一般的隱士。他標註流傳下來的道德經是比較貼近老子的思想的,而且相較於宋唐名家,他的時代也更接近老子,語言習慣和風俗還有些相同,變遷得不是特別的嚴重。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翻譯:杜絕對於聖人的崇拜,丟棄那些人為的小聰明,民眾就會獲得比現在好百倍的利益。
  • 道德經 | 第一章:頭頭是道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現在我們也來湊熱鬧,講《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長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學者們,道歉萬分,以外行人妄說內行話,濫竿充數,不足為憑。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把傳統文化中的「道」字與「天」字先講清楚,才好開始。
  • 《道德經》:何謂「德」?兩章內容見真知
    《道德經》,不僅是道家思想的經典,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那《道德經》中的「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講,《道德經》中的「德」不同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德」,我們現在所說的「德」主要指人的德行和德性、是一種高尚情操;而《道德經》中的「德」是「道」在世間的體現,是人類按「道」的客觀規律為人處世。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四章:(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至於天帝的如何出現,就需要另行看待,道德經也沒有具體交代。而這裡提到了天帝,那麼就會牽扯宗教當中提到的鬼神之類的無形存在,以及超自然能力的存在。而這在過去文化當中也是一種很普遍的認知。比如巫術,巫醫,巫文化就是說的這些方面多東西。這一章的體量小,那麼就多說點,道為何能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上)
    從《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到「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到了本章,又特別提出一則驚世駭俗的名言讜論,致使後世眾說紛紛,各抒己見。甚至,因此確認老子為陰謀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視仁義,將人文的一切道德觀念,視為知識的偽裝。見仁見智,各執一端。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古蘭經》第七二章 精靈章
    第七二章 精靈章 28節第七二章 精靈章 27節第七二章 精靈章 25-26節第七二章 精靈章 24節第七二章 精靈章 23節第七二章 精靈章 22節第七二章 精靈章 20-21節第七二章 精靈章 18-19節第七二章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知其雄守其雌使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流,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道德經 | 第五章:正言若反
    這一章老子以天地喻道。首先,描述道的本體:「不仁」,無所謂仁義與否;「芻狗」,祭祀時稻草紮成的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仁義是非的觀念,萬物於它來說都是一樣。這是比喻,道的境界沒有仁義、善惡的分別,這是一種 道見,即釋迦牟尼所說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勝義諦的境界。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 讀懂《道德經》第一章,才會明白「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傳世之書,同時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部經典,而真正能讀懂《道德經》的人有多少呢?大多數人可能跟我一樣,認為老子《道德經》高深莫測,是挺難讀懂的一部經典,其實《道德經》真的很難讀懂,我們要細細品味。
  • 解讀《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解讀《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照心海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一、本章講了什麼?
  • 2021牛年新生兒起名:出自道德經的好名字
    出自《道德經·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長生 「長生」即為長生不老之義,將其作為男孩的名字,寓意非常的美好,體現出了父母對男孩的祝願與深愛之情。同時,這個名字還會讓人聯想到古裝玄幻劇《擇天記》中的男主「陳長生」,令人印象深刻。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因此,小子雖狂悖又大膽,無知兼少智,但亦是有一顆向道之心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拜讀先賢巨著《道德經》,然而此經太過深奧啊,查了不少解釋也是很不好理解,所以小子妄圖在此用自己的話胡亂解釋一番,然後書寫下來我到底讀出來了些什麼,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接上一章「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把生育觀延伸到凡人世界裡,從兩面性看問題,「不生」為大不孝,「生」有無數煩惱,但不生只有一個煩惱;「沒有」必定求「有」,有之後才知道「無」的重要性,倘若一直不曾擁有,意識中除了期待擁有,別無他念。這一塊可以結合第四章:「無為與大為」來理解德經翻譯第四章 ,於一般人而言大為之後才有無為,不歷經「大為」,只能算「不為」。
  • 《老子道德經》注音版(10-18章)
    後見周室衰微,於平王三十三年(前73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辭職而去,青牛薄輦,西出函谷關,因關令尹喜請求教誨,留下《道德經》五千言後,莫知所終。秦漢以來,老子逐漸被神化。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生的神人,並與「道」相等同,「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
  • 讀道德經,悟人生,第十章
    今天是《道德經》第十章,話不多說,往下看。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白話:精神和身體合一,能不分離嗎?專氣致柔,能如嬰幾乎?白話:結聚精氣,致力柔和,能象無欲的嬰兒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最後總結一下,第十章可以理解為方法。人首先要身心如一,不朝三暮四。其次修身,讓自己變得更好,能時常反省自己。最後堅守內心,不妄為,不妄念,尊重他人,保持謙遜。做到這三點,終將會得到屬於自己的。第十章不算長,但是卻很深。前面六句只為引出最後一句。如前幾章的水、萬物之母,哺育萬物,卻不想著擁有萬物,能改變萬物,卻不去把持萬物的生長方向。即使萬物有反哺自身的能力了,卻不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