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又到杏子成熟季。走進英吉沙縣,路邊杏樹上金黃的杏果掛滿枝頭,果香四溢,果農們忙著採摘,收購商們忙著裝箱。
英吉沙縣位於南疆環塔裡木盆地林果帶,杏樹種植歷史悠久,杏園面積達15萬畝,有新疆「杏鄉」之稱。
記者在英吉沙縣龍甫鄉的杏園裡看到,頭一茬的杏子已基本採摘完畢。正在採摘杏子的吾尼其·肉孜說:「我們家的杏子甜、個大,我們手工摘,這樣能保證杏子完好無損,賣上好價錢。」
「以前杏子成熟時,我們採摘靠搖樹,省事又直接,但杏子會因品相不好,出現賤賣甚至難賣的情況。」吾尼其·肉孜說。
吾尼其的遭遇也是英吉沙杏產業曾面臨的困境。
長久以來,粗放式的田間管理以及離市場較遠、保鮮期較短等原因,造成果農種杏難、賣杏更難,杏子只能深藏閨中,甜杏變苦果。
2018年情況發生了變化,當地政府開始調整英吉沙杏種植結構,加強杏林科學管護養護,加強病蟲害防治,在優質掛果上下功夫,杏產業逐漸成長為當地支柱性產業之一。
為了解決果農杏子銷售難題,確保果農獲得穩定的種植收益,英吉沙縣實施了託市收購惠民政策,規定杏子每公斤的最低收購價為5元,最高能達到10元。
隨著產業升級和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近幾年,英吉沙杏深加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個鄉鎮乃至村裡都有了生產加工車間。
在龍甫鄉愛杏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120名員工正將杏子放進自動清洗機和自動去核機處理,隨後拉到專門的晾曬場,曬乾後包裝售賣。
正在合作社忙碌的員工古力吉米來·阿布都熱蘇力,早早地就把家裡5畝地的杏子賣給了合作社,去年嘗到甜頭後,今年她又來到合作社打工。
她對記者說:「託市收購讓我今年僅賣杏子就收入1萬元,打工每天也有60元的工資,我覺得只要人勤快,脫貧致富就不是夢。」
合作社理事長薩吾爾·薩迪克說:「合作社每天最多可以處理70噸杏子,這一個加工程序就能讓杏子的銷售價格翻一倍。」
通過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眼下的英吉沙杏產品附加值大大提升,並可通過冷鏈物流在48小時內運到國內主要消費市場。原先藏在深閨的杏子,銷路不愁了、價格提升了,不僅杏產業得到良性發展,果農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英吉沙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賀尉疆說,今年全縣鮮杏產量預計達到4.2萬噸,農民人均增收超過1200元,未來要以全縣194個農產品林果業專業合作社為基礎,建立起英吉沙縣特色林果產業支撐體系,把杏產業打造成富民產業。
轉自: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