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基本上是以粗布軍服和「小米加步槍」對抗國民黨軍的美式裝備。戰爭後期,隨著條件逐步改善,一些高級幹部也穿上了呢子軍裝……
因服裝顏色不同引起的誤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軍大本營命令侵華日軍於8月25日零時起停止戰鬥行動。9月2日,位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籤字儀式,日本代表正式向盟軍籤署投降書。
抗日戰爭結束後,八路軍、新四軍仍沿用原來的番號。在1945年至1947年的這段時期,我軍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相同,即中山裝式,上衣為4個兜,幹部為西式褲,戰士為中式褲(以後也改為西式褲)。只是通常不佩戴「八路軍」、「新四軍」臂章,多在小的標識上做些改動。
當時各解放區由於受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雖然軍服基本樣式大致相同,但在服裝用布、顏色、尺寸和工藝技術要求等方面,仍有較大差別。如服裝材料大部分地區規定用粗布(土布),但在經濟條件較好的華中軍區,夏服用灰細布(洋布);晉察冀軍區連以下幹部和戰士服裝用粗布,營以上幹部用細布。在軍服尺寸方面,普遍都比較長,尤其是棉上衣更突出,仍然保留了抗日戰爭時期「二尺半」的老樣子。在軍服顏色上,各戰略區大都規定用土黃色或草綠色,但因染料不能保證,有時也有草灰色、青灰色。如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夏服為草黃色,冬服為灰色。抗日戰爭後期派往東北的部隊與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民主聯軍依靠解放區的生產能力,生產了東北民主聯軍軍服,從材料到式樣都優於其他解放區。進軍東北時,70%的軍服靠自給,剩下的30%就完全靠戰利品和沒收敵人的財產。
1947年10月,晉察冀野戰軍發起清風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1萬餘人。戰役結束後聶榮臻(中坐者)、羅瑞卿(右8)、肖克(右1)、楊得志(右5)、耿飈(右6)等與被俘的國民黨軍第三軍軍長羅歷戎(左前)交談。此時我軍服與國民黨軍軍服樣式基本相同,而且還佩戴國民黨帽徽。
我軍軍服顏色和製作中存在的這些不統一,在全軍統一編組野戰兵團並進行以運動戰為主的大兵團作戰時,影響部隊整齊劃一,也不便於識別。所以,經常出現不同部隊出現誤認的情況。
原軍事科學院軍制部少將研究員劉巖曾講述過一段戰爭時期因為身上所穿的軍裝而引起的歷險經歷:
1948年4月,在地方當縣委通訊員的劉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穿上了他夢寐以求的軍裝,那一年他16歲。部隊發的軍裝是用洋布(細布)做的上衣,土布(粗布)和洋布做的褲子各一條。1948年6月,徐向前指揮晉察冀部隊和晉綏軍區部隊發起了晉中戰役,旨在殲滅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屬的部隊。
7月的一天,參軍剛三個月,在晉察冀部隊當通訊員的劉巖奉命與幾個戰士一起去太原城東北方向的一個村莊,聯絡駐紮在那裡的晉綏軍區的部隊。然而,當他們滿懷著喜悅的心情,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卻發生了讓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劉巖:「距哨位100多米的時候,哨兵馬上就進入陣地,臥倒,子彈上膛。那個時候哨兵不是一兩個兵,是一個排哨。」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情況,會讓兄弟部隊如此的緊張,以至於如臨大敵呢?
劉巖:「兩個戰略區部隊的服裝不一樣。我們是黃軍裝,晉綏部隊是灰軍裝,哨兵發生誤會,以為我們是閻錫山的部隊,他們穿的也是黃軍裝。」
劉巖他們當時所穿的軍服,除了帽子上沒有青天白日的帽徽外,從式樣上看,它和國民黨軍隊的服裝是一樣的。
面對兄弟部隊黑洞洞的槍口和殺機四伏的場景,劉巖他們絲毫不敢有一點動作,很怕誤會進一步的加深。而此時的劉巖心裡既興奮又有一些擔心。
劉巖:「我們心裡頭明白,這是自己的部隊,就是怕那邊沉不住氣開了槍,這個事就麻煩了。我們就喊,『我們是晉察冀的部隊』。後來他們就讓派代表過去,說明白是怎麼回事。我們就派個代表過去,講清楚我們是晉察冀的部隊,穿的就是這個服裝。並把介紹信給拿出來,看了以後,這才解除了誤會。」
這份獨特的歷險的經歷,一直深藏在劉巖的記憶當中,以至於多年後談起這段經歷,他還感慨不已。
劉巖:「服裝不一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靠各個戰略區、靠自己自力更生,全軍沒有實行統一供應的制度,全軍也沒辦法統一供應。」
東北野戰軍軍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