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的我軍軍服,因顏色不同經常誤會

2020-12-09 上遊新聞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基本上是以粗布軍服和「小米加步槍」對抗國民黨軍的美式裝備。戰爭後期,隨著條件逐步改善,一些高級幹部也穿上了呢子軍裝……

因服裝顏色不同引起的誤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軍大本營命令侵華日軍於8月25日零時起停止戰鬥行動。9月2日,位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籤字儀式,日本代表正式向盟軍籤署投降書。

抗日戰爭結束後,八路軍、新四軍仍沿用原來的番號。在1945年至1947年的這段時期,我軍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相同,即中山裝式,上衣為4個兜,幹部為西式褲,戰士為中式褲(以後也改為西式褲)。只是通常不佩戴「八路軍」、「新四軍」臂章,多在小的標識上做些改動。

當時各解放區由於受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雖然軍服基本樣式大致相同,但在服裝用布、顏色、尺寸和工藝技術要求等方面,仍有較大差別。如服裝材料大部分地區規定用粗布(土布),但在經濟條件較好的華中軍區,夏服用灰細布(洋布);晉察冀軍區連以下幹部和戰士服裝用粗布,營以上幹部用細布。在軍服尺寸方面,普遍都比較長,尤其是棉上衣更突出,仍然保留了抗日戰爭時期「二尺半」的老樣子。在軍服顏色上,各戰略區大都規定用土黃色或草綠色,但因染料不能保證,有時也有草灰色、青灰色。如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夏服為草黃色,冬服為灰色。抗日戰爭後期派往東北的部隊與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民主聯軍依靠解放區的生產能力,生產了東北民主聯軍軍服,從材料到式樣都優於其他解放區。進軍東北時,70%的軍服靠自給,剩下的30%就完全靠戰利品和沒收敵人的財產。

1947年10月,晉察冀野戰軍發起清風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1萬餘人。戰役結束後聶榮臻(中坐者)、羅瑞卿(右8)、肖克(右1)、楊得志(右5)、耿飈(右6)等與被俘的國民黨軍第三軍軍長羅歷戎(左前)交談。此時我軍服與國民黨軍軍服樣式基本相同,而且還佩戴國民黨帽徽。

我軍軍服顏色和製作中存在的這些不統一,在全軍統一編組野戰兵團並進行以運動戰為主的大兵團作戰時,影響部隊整齊劃一,也不便於識別。所以,經常出現不同部隊出現誤認的情況。

原軍事科學院軍制部少將研究員劉巖曾講述過一段戰爭時期因為身上所穿的軍裝而引起的歷險經歷:

1948年4月,在地方當縣委通訊員的劉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穿上了他夢寐以求的軍裝,那一年他16歲。部隊發的軍裝是用洋布(細布)做的上衣,土布(粗布)和洋布做的褲子各一條。1948年6月,徐向前指揮晉察冀部隊和晉綏軍區部隊發起了晉中戰役,旨在殲滅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屬的部隊。

7月的一天,參軍剛三個月,在晉察冀部隊當通訊員的劉巖奉命與幾個戰士一起去太原城東北方向的一個村莊,聯絡駐紮在那裡的晉綏軍區的部隊。然而,當他們滿懷著喜悅的心情,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卻發生了讓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劉巖:「距哨位100多米的時候,哨兵馬上就進入陣地,臥倒,子彈上膛。那個時候哨兵不是一兩個兵,是一個排哨。」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情況,會讓兄弟部隊如此的緊張,以至於如臨大敵呢?

劉巖:「兩個戰略區部隊的服裝不一樣。我們是黃軍裝,晉綏部隊是灰軍裝,哨兵發生誤會,以為我們是閻錫山的部隊,他們穿的也是黃軍裝。」

劉巖他們當時所穿的軍服,除了帽子上沒有青天白日的帽徽外,從式樣上看,它和國民黨軍隊的服裝是一樣的。

面對兄弟部隊黑洞洞的槍口和殺機四伏的場景,劉巖他們絲毫不敢有一點動作,很怕誤會進一步的加深。而此時的劉巖心裡既興奮又有一些擔心。

劉巖:「我們心裡頭明白,這是自己的部隊,就是怕那邊沉不住氣開了槍,這個事就麻煩了。我們就喊,『我們是晉察冀的部隊』。後來他們就讓派代表過去,說明白是怎麼回事。我們就派個代表過去,講清楚我們是晉察冀的部隊,穿的就是這個服裝。並把介紹信給拿出來,看了以後,這才解除了誤會。」

這份獨特的歷險的經歷,一直深藏在劉巖的記憶當中,以至於多年後談起這段經歷,他還感慨不已。

劉巖:「服裝不一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靠各個戰略區、靠自己自力更生,全軍沒有實行統一供應的制度,全軍也沒辦法統一供應。」

東北野戰軍軍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軍換發87式軍服,為何增加了領帶?
    我國的軍服發展也歷經了幾個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點,比如土地革命時期我軍的軍服,在那個年代裡面,條件比較簡陋,因此軍服也是以簡單實用為主,而且由於個別情況條件艱苦,因此軍服上大多都是補丁摞補丁,後來抗日戰爭時期,出於統一戰線的需要,我軍換了灰布軍裝,制式採用了和國民黨軍相似的樣子。
  • 抗戰時期,我軍缺衣少食,為什麼卻很少有人穿繳獲的日軍軍服?
    抗戰時期,我軍缺衣少食,為什麼卻很少有人穿繳獲的日軍軍服?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軍民無不投入到這場全民抗戰之中。為了趕走侵略者,我國軍民團結一致,同日寇展開為期八年的較量。第一,軍服是一個軍隊的象徵,不能亂穿。軍服象徵著一個國家,是一個軍隊的標誌性東西。之所以這樣說的意思,也就是說,日軍的軍服屬於日本,而我中國的軍服只屬於中國。如果隨便穿日本軍服的話,對於我軍的軍容有著很大的影響,更不利於行軍打仗。
  • 可能是全網最全軍服進化史,東風快遞陪你雲遊全國首家軍服展示館
    講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軍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鬥爭的新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人民軍隊剛剛成立,並沒有自己統一的軍服。  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著裝的軍服基本趨向一致:上衣為灰色中山裝;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軍上衣是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但由於經濟條件的制約,紅軍軍服樣式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發展的萌芽階段。
  • 新中國成立70年,我軍一共換過幾套軍服?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網文③在革命戰爭時期,受客觀條件限制,我軍主要是粗布軍裝和「小米加步槍」,軍服式樣單調、品種單一,基本上只能維持最低的功能需要。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隨著國家經濟條件的好轉,先後裝備了50式、55式、65式、85式、87式、07式軍服,軍服總體水平不斷提升,較好地適應了軍隊建設發展的需要。
  • 一起回顧我軍軍服發展史
    這是與夏常服配套的新式軍帽品種,設計上突出中國元素和我軍特色,更加符合中國軍人的臉型和氣質。軍裝是一位軍人外在威儀的表現,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國威的象徵。隨著歷史的演變時代的進步,軍裝也在不斷發生變革。現代軍裝已不單單滿足著裝和象徵的需要,從世界範圍來看,現代軍裝也不單單只是識別象徵的作用,而是向系列化方向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歷經多次重大改革,時至今日,已發展出帶有自身特色的軍裝種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我軍的軍裝發展歷史。50式軍服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演進史話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至1947年,人民軍隊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基本相同,只是不再佩戴「八路軍」、「新四軍」臂章,服裝材料有粗布,也有細布,顏色以土黃色為主,中原軍區部隊仍著灰色軍服。  在解放戰爭後期,軍需工廠已粗具規模,為全軍統一服裝樣式、統一生產、統一供應提供了物質條件。
  • 鉤沉|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軍一共換過幾套軍服
    65式軍服與55式服裝的主要區別是:取消大簷帽和女軍人無簷帽,全軍男女軍人均戴解放帽;取消軍銜肩領章,一律佩戴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取消毛料服裝,幹部與戰士由上衣口袋多少區分;海軍幹部戰士軍服顏色一律改為灰色,取消水兵服;女軍人夏裝取消裙服。
  • 軍服展覽:戎裝在身·軍魂永存
    但是,參加工作以後,周圍許多同事都是退伍軍人,經常給我講述他們在部隊的經歷。同時,身邊湧現出一些「軍迷」們,愛好收藏各種軍用物品。在他們的影響之下,我對軍裝等物品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20年7月30日下午,趕在軍服展覽開幕前,我獨自前往NO.35創客空間先睹為快。這裡展出的軍用物品,均為渭南「軍迷」劉磊先生的個人收藏品。
  • 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概述
    一.50式軍服 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由單一的陸軍發展成為海陸空齊備的人民軍隊,為實現國防軍正規化建設,我軍於1950年初開始配發涵蓋三軍的50式軍服,50式軍服沒有設置軍銜,只是解決了三軍制服統一的問題,在定義上應該是應急過渡性。 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式軍服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
  • 有黃有灰,你不會想到,解放軍的軍服曾是這樣的
    與國軍相比,我軍紀律嚴明,從不騷擾百姓,為何老百姓也不歡迎呢?經過交流大家才知道,原因出在了軍裝上。那時,解放軍由於沒有大的軍工廠,各部自行解決服裝問題。從敵人那裡繳來的布料顏色不一,有的灰色,有的黃色。新軍裝在式樣上仍延續了抗戰時期的式樣,即中山式,上衣有四個兜。但不在佩戴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臂章了,又增加了辯識的難度。
  • 我軍預備役部隊穿什麼軍服,你了解多少?
    那麼,關於我軍預備役部隊,你了解多少:預備役部隊算解放軍嗎?預備役部隊穿軍服嗎?預備役部隊穿什麼軍服?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太清楚。本文就幫你普及一下這方面的知識。關於預備役部隊著裝問題,我軍預備役部隊自上世紀80年代組建以來,國家和軍隊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軍服管理條例》等法規和文件,對預備役官兵著裝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預備役部隊也先後經歷了5次軍服變革。預備役軍服在款式上基本保持與現役軍人相一致,通過專用臂章、肩章區別於現役軍人。
  • 都歸傅作義指揮,《新世界》國軍軍服為何不同?兩種顏色標明身份
    但是仔細看鏡頭會發現,國軍軍服還不一樣,按理說應該不會這麼沒錢吧?我們看看歷史國軍的演變就明白了。看看《新世界》裡國軍的軍服就兩個顏色,黃色和藍色。就是下面這個樣子。這正規國軍,還是守衛北平的部隊,咋這麼不整齊呢?看看國民革命軍的成軍歷史,就要從黃埔時期說起。黃埔軍校剛創辦不久,軍服都是灰藍色的,最明顯的就是井岡山會師中朱老總穿的軍服。
  • 我軍預備役部隊穿什麼軍服,你了解多少?[組圖]
    那麼,關於我軍預備役部隊,你了解多少:預備役部隊算解放軍嗎?預備役部隊穿軍服嗎?預備役部隊穿什麼軍服?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太清楚。本文就幫你普及一下這方面的知識。預備役部隊ABC預備役部隊是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是列入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的部隊。
  • 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在戰爭年代,我軍沒有專門的儀仗隊。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新中國外交事業的需要,我軍正式組建了儀仗隊。幾十年來,儀仗隊禮服也經歷了從無到有、不斷發展的歷程。我軍最早的儀仗隊還打著綁腿解放戰爭初期,我軍曾在延安臨時組建過一個儀仗隊。
  • 解放戰爭:歸順我軍「級別最高的國軍將領」是誰,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是一場決定了中國前途的大決戰,開戰初期,國民黨軍隊有著三百多萬正規軍的兵力,其中有22個軍裝備有先進的美式裝備或者至少半美軍裝備,這其中包括大量的自動武器和大口徑的火炮等,還有五個飛行大隊,而解放軍不但兵力少,裝備也極其落後。
  • 井延坡工作室|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在戰爭年代,我軍沒有專門的儀仗隊。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新中國外交事業的需要,我軍正式組建了儀仗隊。幾十年來,儀仗隊禮服也經歷了從無到有、不斷發展的歷程。我軍最早的儀仗隊還打著綁腿解放戰爭初期,我軍曾在延安臨時組建過一個儀仗隊。1946年初春,為迎接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上將,展現人民軍隊的力量,中共中央決定組建一支儀仗隊。
  • 國防部證實中國三軍將配發新式軍服 與歷代老軍裝到底有何不同?
    國防部發布消息透露,和我們平時看到的綠色、藍色作訓服不同,新配發的長袖體能訓練服不區分軍種,採用加厚吸溼快乾麵料,運動夾克式設計,顏色穩重大方,款式簡約時尚,貼身穿著更加舒適,更好滿足官兵春秋季節體能訓練需要。△長袖體能訓練服深藍色訓練服的面料款式如何?國防部也給出了介紹:1.面料。
  • 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了多少師級以上將領?級別最高的是誰?
    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了多少師級以上將領?級別最高的是誰? 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了多少師級以上將領?級別最高的是誰? 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了多少師級以上將領?級別最高的是誰?
  • 解放戰爭國民黨軍隊名將,指揮作戰兇悍,都是我軍強勁對手
    他升職恰在解放戰爭爆發前,由於蔣介石嘉獎御林軍,名氣如日中天。 淮陰之戰:1946年9月18日,派出2個連從9縱與5旅的結合部成功突破,根據俘虜供述的口令,詐開淮陰南門。進城後,立即搶佔有利地形建立陣地,主力隨即從正面猛攻,佔領淮陰。9月22日,又攻佔淮安。 一戰漣水:1946年10月19日,分三路北攻漣水。
  • 向新一代軍服過渡——85式軍服
    後因部隊需要精簡整編(即「百萬大裁軍」),為了完成這一艱巨任務,各項工作都必須進行調整。因此恢復軍銜制的計劃推遲至1988年進行。而原計劃的換裝照常進行,只是暫不佩帶軍銜識別標誌。但軍服品種名稱仍按原定的軍銜服名稱,如「將官大簷帽」、「校官夏常服」、「尉官冬常服」等,軍官服裝用料也是按將、校、尉三級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