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清朝末年的石橋鄉下,有個守財奴,姓王,有個人叫「王半斤」。其實,他不叫這個名字,這是後來給他取的外號。他原來是一個逗腳兒,這個逗腳也不是真名,在瀘州方言裡逗腳就是摳門的意思。
關於王逗腳這個人的摳門故事,好像和尚敲的木魚一樣——多、多、多。今天沽酒客就來擺一個老輩子給我講過的一段,說的是什麼呢?據說是他有次請客,總共割了半斤豬肉,做出了好像三斤肉的七道菜來。你不信,沽酒客現在就擺給你聽。
有一天輪都輪到王逗腳請客了,但是他怎麼會說請就請,平時出名不撿錢都當時賠錢一樣,要他請客,還不是肋巴骨裡扯肉,痛的要命。但是不請客又下不了臺,怎麼辦?這次客人還要請了一大桌。
於是,他先給婆娘商量好了,由他婆娘在灶房掌灶做菜,他去陪客。第一道菜上來,是半斤肉的肘子。菜一上桌他就假惺惺地喊:「諸位不客氣,兄弟有請無敬,一點素菜。大家請!」
話一落腳,他就先舉起筷子向那肘子一挨,馬上就放下筷子喊他婆娘。:「你搞些啥子明堂?把灶裡的火整旺點嘛,肘子還沒(pā軟爛的意思)就拿起來了?!你叫諸位仁兄咋個吃嗎?」
眾人見他放下筷子,也都放下了筷子他婆娘來了,他說:「你給我端回去,把砣子肉端出來。」
他婆娘把肘子端回去,幾刀切成砣子肉,換了一個盤子就端上桌來。菜一上桌他又喊:「諸位不客氣,請。」
話一落腳,他又搶先舉起筷子在盤子裡點湯水一嘗,馬上又放下筷子罵他婆娘:「咳!是鹽罐罐打倒了不是?」眾人見他放下筷子,也都放下筷子。他婆娘來了,他說:「你給我拿回去,這樣鹹能待客嗎?你把肉片炒起來。」
他婆娘把砣子肉端回去,將它切成了肉片,在鍋裡幾炒炒,又換個盤子端起來。
如此把肘子變成砣子肉,砣子肉變成肉片,肉片變成肉絲,肉絲變成肉丁。不是說鹹了,就是說淡了:不是說麻了,就是說辣了,都叫婆娘端了回去。最後他給婆娘說:「我割的三斤肉還有半斤,你快點給我做個圓子湯和臊子子豆腐來。」
婆娘把肉丁宰成碎肉,做了元子湯和臊子豆腐。吃過飯他對客人說:「一桌人三斤肉做七道菜,還是夠朋友的吧!」
這些客人當時就被他整懵了,不過回去一想,才發覺不對頭,心裡想:好你個,王逗腳,真的是要好逗有好逗,總共才半斤肉,你兩口子,換來換去還把我們幾個給麻倒了(忽悠的意思),於是「王半斤」這個外號就喊開了。
江陽沽酒客按:關於這個摳門自古就有,古今中外,有的是個人摳門,有的是一家摳門,有的是一個地區摳門,瀘州這個地方大多數人是憨耿直,當然也有精打細算的,但是到底川南這塊摳門的人是不受待見的。大家擺起都是笑話。但是人不是摳門不是舍不捨得花錢,而是會不會算計別人,算計才是真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