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爸爸胸口疼的呻吟聲使她魂飛魄散。她從來都不敢想失去爸爸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Britt Snyder
咖啡館裡漫長的一天
(美)黛安娜·派屈克
張維譯
薩拉凝視著咖啡館的窗外,心裡想著爸爸的事情。正在大學讀書的薩拉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昨天晚上爸爸胸口疼的呻吟聲使她魂飛魄散。她從來都不敢想失去爸爸會是什麼樣的結果。薩拉四歲的時候,媽媽撒手人寰,她就和爸爸相依為命。薩拉眼下焦急萬分,她的爸爸才49歲,她真的離不開他。
望著街對面那家鞋店裡進進出出的人,薩拉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她10歲起就開始幹活了。爸爸在洛杉磯開了個小鞋鋪,每個周末,她都去給爸爸幫忙。薩拉喜歡跟在爸爸後面轉來轉去。她樂意幫助顧客挑選鞋子。她每賣掉一雙鞋子,爸爸就給她一塊五毛錢。最多的那天她掙到了15塊錢。爸爸教她如何盤算著花這些錢。每周賣掉多少雙鞋子她都記著帳,她把掙來的錢的75%存進爸爸為她開的銀行存摺裡,剩下的25%留著自己花。
在薩拉差不多只有三歲、對世事還懵懵懂懂的時候,爸爸就在她耳邊吹風要她以後上大學。「接受教育的事情,考慮得越早越好。」爸爸總是喋喋不休。事實證明他也是對的。
一直到高中畢業,薩拉都沒有動過自己的小存摺。高中畢業典禮的那一天,她給爸爸買了一份特別的禮品,感謝他這十幾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她也給自己買了一枚心儀已久、班上同學都有的那種小戒指。薩拉似乎覺得自己很富有,但是這種感覺持續時間不長,因為後來爸爸同意為她上大學付學費,但書本費得由薩拉自己承擔。
薩拉原以為讀大學花費在書本上的錢不會太多,但是那個秋季開學前,走進書店以後她才明白自己錯了,她才知道上大學為什麼這樣費錢,正好花光了她的積蓄。眼下已經是最後一學期的尾聲了,她目前迫切想在暑假裡找到一份工作,能夠打工掙點錢。
但是薩拉對前途、人生的設想昨天突然轉變了方向。她從爸爸的眼神裡看到了他所承受的痛苦,他緊捂著胸口無力地靠在椅子背上。她知道事情有點不妙。
她今天沒有去上學,就徑直來到了她平日最喜歡的小咖啡館裡坐下來。她需要認真地思考。她的腦袋裡裝滿了這樣一些問題:我是不是應該退學回來照料爸爸的身體呢?需要我在家裡為他做些營養食物嗎?我是否要陪他鍛鍊?假如他胸口再疼怎麼辦?他會離開人世嗎?他死了我怎麼辦?
薩拉在紙上把要與爸爸談論的這些重大問題寫下來,列了個清單。她能猜到到時爸爸會對她說些什麼:別犯傻了,我沒事。於是她就會苦苦哀求他聽自己說話。這樣他可能就會靜下心認真聽她說,於是她就會問他很多問題,他就得回答,這場景就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她在他膝邊縈繞的童年時代。
薩拉在咖啡館裡坐了一整天。除了早上喝點咖啡、吃了一小塊鬆餅以外,她一天都沒有吃東西,也不覺得餓。下午四點半的光景,當薩拉的視線離開桌上那張紙時,突然發現爸爸就站在咖啡館的窗外正盯著她看。她一下子笑了,眼淚頓時順著臉頰往下滾。爸爸走進來,坐在她的身旁。開始他什麼也沒說,就靜靜地看著那張紙,從她掩蓋的指縫間他讀懂了她的滿腹心事。他擦掉薩拉臉上的眼淚,安靜地對她說:「我的確沒事,但你是對的,我們是需要坐在一起討論一些重要的問題了。」
薩拉笑了,她在心裡想:「謝天謝地!看來我不需要很費事地求他聽我說話了。」
感謝譯者張維供稿,本文原載於《小小說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