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夜航新聞看到這樣一則消息:
43歲的大學老師李女士,帶著15歲的兒子來到安順派出所。整個過程中,她帶著哭腔,不停地說要與兒子斷絕母子關係。她跪在兒子面前,重複道「求求你放過我!」
這是發生在2月9日下午西航派出所的一幕。民警見狀急忙上前勸阻,並將李女士扶起,可她依然情緒激動。不料,兒子卻突然不見了蹤影。民警陪著李女士四處尋找,才把他找到。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母親要與15歲兒子斷絕關係呢?
原來,這個兒子是在夫妻鬧離婚期間意外懷孕生下的。離婚後,李女士又曾在兒子8歲那年離開他,6年後才接到身邊。此時的兒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和叛逆,常常和母親爆發衝突,甚至打她。
從表面上看,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母子感情疏離,二是兒子太叛逆。
但如果深究下去,這裡面隱藏著許多家庭裡的五個教育大坑,希望通過對這個事例的分析,父母能夠很好地避開它們。
第一個坑:夫妻不和,希望通過孩子來維繫
兒子小志是在李女士與前夫感情破裂、正打算離婚時意外懷上的。因為「親人們都勸她將孩子生下來,認為孩子可能會成為夫妻感情的潤滑劑。」
為了挽回夫妻情感,她生下了兒子。
這個坑很多家庭都踩過,但不幸的是,不僅夫妻感情沒有得到好轉,反而讓孩子一出生便承受了自己本不該承受的一切,造成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
孩子不是藥,夫妻感情不和,解決問題只能靠自己。
在父母企圖用孩子來維繫或挽回婚姻的家庭裡,孩子常常是悲劇性的存在。
這種環境對孩子的最大傷害是:壓力大,負罪感,一出生就背負了拯救家庭的使命。這樣的孩子長期活在驚恐和焦慮中,天生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無意識中認為,自己要對父母的情緒負責。在他們心裡,如果父母不幸福,自己就是個壞孩子。
這樣的孩子,常常會為了避免父母吵架而犧牲自己,他們常常會生病或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來吸引父母注意力,試圖以此來讓他們無暇吵架。
李女士的經歷便是例證。
孩子的出生,並未帶來她想像中的夫妻關係改善。最終,還是她與丈夫離婚了,獨自撫養孩子。
第二個坑: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間,長期與孩子分離
離婚後,為了改變命運,李女士選擇了繼續讀書。最終她研究生畢業,成為了安順的一名大學教師。
這本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如果在這期間能讓兒子看到媽媽的上進,也是一種很好的榜樣作用。
可惜的是,李女士選擇的是外出讀書。
那一年,小志只有8歲。李女士將他委託給了一名親戚撫養,離開他整整6年。而她自己在讀書期間,還與一名同學談戀愛,兩人最終走到了一起,並結婚生子。
分離,對孩子意味著被拋棄。越小的孩子,那種被拋棄感帶來的傷害越嚴重。在嬰幼兒期被拋棄,對孩子而言,就是面臨死亡的絕望。他們往往終身都難以獲得安全感,無法信任這個世界。
在小志的人生中,經歷了兩次人生最殘酷的拋棄,先是父母離婚,經歷了被父親拋棄。接著又有了被母親拋棄的經歷。這對於孩子而言,是災難性的打擊,他從小接收到的是這個世界的深深敵意,怎麼能夠有好的表現?
所以,他的青春期叛逆是必然的,而且是強烈的。
第三個坑:陪伴中缺乏用心與良性的交流
從決定讀書到成為大學教師,李女士整整用了6年時間。在6年裡,她只是寒暑假才會和小志在一起,雙方的交流也不多。甚至只有抱怨、指責與打罵。
剛剛接小志一起生活不久,李女士就與兒子爆發了矛盾。
李女士記得,當時,小志只有14歲,他正在床上睡覺,自己無論怎麼叫都叫不醒。「我就打了他一下,他立馬就跳下床來打我。」
每個月,她都會和兒子發生矛盾,從而引來小志的毆打,原因只是一些生活瑣事,比如洗衣服、學習等,一年多的時間被打了20多次。
我在之前的文章《最糟糕的父母:小時候不管孩子,到了青春期卻拼命地管孩子》中曾分析到,為什麼說最失敗的一種教養方式是,小時候沒有打下紮實的親子關係,到了青春期又拼命阻礙孩子尋找和發展獨立的自我。
這樣的孩子,成長被人為扭曲,產生強烈的叛逆一點也不奇怪。
「他現在很愛玩手機遊戲。」李女士說,無論做什麼事,小志都會和自己對著幹,她想著自己多年的不易,心裡越來越心酸。
2月9日,小志發現自己的手機不見了,便向李女士詢問去向。李女士表示不知情,但小志不依不饒,兩人再次爆發矛盾,最終,小志又對李女士一陣毆打。於是就出現了在派出所的那一幕。
第四個坑:常向孩子抱怨,負能量爆滿
愛抱怨的父母,總覺得世界都在虧欠自己。
這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自卑,覺得自己無能、是個累贅,同時還會覺得世界對不起自己。
如果父母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苦,孩子也會痛恨生活,覺得人生就是一場劫難。
一份網絡調查中表明,在愛抱怨和訴苦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有著這些表現:
1.骨子裡的自卑,表面的自大,心底的敏感,臉上的無所。
2.很會察顏觀色,仿佛是天生的技能一樣。
3.什麼都不敢和父母說,再多事只有自己默默承受著。
4.過早的早熟,不喜歡撒嬌,不喜歡麻煩別人,生怕被別人覺得自己是個累贅。
5.社交障礙,再好的天賦再多的想法不會表達,人情世故淡薄,明明內心重感情卻表現很隨意。
……
而李女士也踩到了這個大坑。
每次爭吵中,李女士都會哭訴自己的不易,這讓小志造成了反感。小志說,母親的哭訴給自己造成了壓力,也造成了自己的失控,所以才將拳頭揮向了母親。
據李女士回憶,生活穩定後,2016年,她將小志接到了安順一起生活。但李女士卻發現,6年的時間,小志變化太大,自己與兒子的隔膜已很深了,小志也變得越來越內向。
不陪伴孩子,拋棄孩子6年,居然怪這6年孩子變化太大,難道還是親戚的錯?別人沒有幫你教育孩子的義務,這個世界也不欠你。
小志看上去是一個面容清秀的大男孩,但在和記者交流時,他不願意多說話,只是用「嗯」、「好」這些簡單的詞語來回復。從這些細節中,可以感覺到這孩子的自卑與缺乏安全感。
第五個坑:忽略孩子感受和意識,只要孩子聽話
只要孩子聽話的父母,實際上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負擔,沒有尊重孩子獨立的思想與感受。
這樣的父母常常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把不如意的鍋甩給別人,特別是最親近而弱小的孩子。
只有孩子聽話,父母才能最省心省力。但聽話的孩子卻成為了父母意志的奴隸,他們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忽略,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孩子只是父母的附屬品嗎?
這正是李女士踩中的第五個大坑。
「求求你放過我!」這句話聽起來讓人不寒而慄。它對孩子的殺傷力太大了,讓孩子無法擺脫內心的負罪感。
在民警分別對兩母子的勸說下,最終兒子表示,今後不再對母親動手。同時,母親也說,只要兒子聽話,她會繼續撫養兒子。
這結局看起來似乎走向了皆大歡喜,可我看到這,卻對孩子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只要兒子聽話,她會繼續撫養兒子。
隱含的意思就是,如果孩子不聽話,她依然還要與孩子斷絕關係。一有不如意就想拋棄孩子,迴避做父母的責任感,這樣的父母只會是孩子的悲劇根源。
青春期正是孩子自我意識強烈且尋找人生方向的時期,此時只要孩子聽話,等於殺死了自己的自我,讓他活成一具行屍走肉,從此把命運交給他人。
如果父母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很難培養出人格完整的孩子。
為人父母,請記住:
一、孩子的表現裡,反應的是你的狀態。你種下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二、孩子不是你的,他是屬於他自己的。請多一點尊重,少一點控制,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學會自重與尊重他人,並漸漸走向人格獨立。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