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書評周刊·主題_新京報電子報

2021-01-09 新京報電子報

  書與作家 他們為什麼停止寫作?

  《好萊塢往事》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過氣動作片演員裡克·達爾頓(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飾)在房車裡,被自己氣得滿臉通紅、暴跳如雷,他指著鏡子裡的那個人不斷咒罵,罵自己竟然在片場忘記了臺詞——他為自己的無能感到恥辱。往日風光不再,達爾頓陷入對表演的焦慮,以至在那場與主角狹路相逢的戲中幾乎無法完成表演,導演不得不衝他吼叫,刺激他繼續下去。如果用恩裡克·比拉-馬塔斯在《巴託比症候群》中的概念去定義達爾頓彼時的遭遇,他遭遇到的正是表演上的「巴託比症狀」。

  巴託比是梅爾維爾在短篇小說《書記員巴託比》中創造的文學中最迷人的人物之一。他臉色蒼白、形銷骨立,當律師事務所老闆讓他工作時,他溫柔、平和又堅定地說:「我寧願不。」他一路拒絕下去,對所有事情的態度就是一句「我寧願不」,最終他拒絕了食物,結局也正如你所料。在《巴託比症候群》中,比拉-馬塔斯進入文學裡「不」的迷宮,收集了眾多染上巴託比病症的作家的奇聞逸事,其中的作家大部分實有其人,也偶有杜撰。

  這本書的出現,本身就是個小小的悖論。寫「不寫」,也可以達成寫。對此,比拉-馬塔斯早有戒備,因此在開篇他就說:「羅伯特·瓦爾澤早就知道,寫無法寫作這件事,同樣也是寫作。」比拉-馬塔斯和羅伯特·瓦爾澤的角色就像萊昂納多,在上文提到的那場戲裡,萊昂納多表演了「無法演」而達成了表演。

  《巴託比症候群》臨近結尾時,比拉-馬塔斯告訴我們:「事實上,這本日記不可能有一個中心主旨,就好像在文學裡也找不到一個中心思想一樣。因為每篇創作的真正目的就在於,得以逃脫任何一種被設定、被定義或是被歸類的可能性。」這本書是日記體,或者說腳註式小說,作者的大部分工作是從其海量的閱讀中找出哪些作家曾患上巴託比病症。這讓有些人覺得作者在掉書袋,客觀上來說,如果比拉-馬塔斯沒有書袋,這本書也就無從寫就,但這並不是這篇文章要關注的內容。此外,既然比拉-馬塔斯說這本書沒有中心主旨,本文也就不好違背作者意願,像學生做試卷似的去分析中心主旨了,而只是從表面來看看,這本書到底寫的是什麼。

  無疑,寫的是患有巴託比病症的作家們。如果把這些作家的名字列出來,其光輝程度絕不比近十年的諾獎作家群暗淡絲毫:羅伯特·瓦爾澤、胡安·魯爾福、塞林格、蘭波、卡夫卡、維根斯坦、梅爾維爾、德·昆西、王爾德、馬拉美……事實上,這些偉大的名字背後都有傑作豎立,幾乎不受時間之河流的侵蝕。然而,他們在某個人生階段(或長或短),陷入了「寫作之不可能」的泥淖,也就是說,階段性地患上巴託比病症,箇中原因各有不同。有人是覺得自己太過渺小,對文學的畏懼讓他/她無法下筆;有人是因為拒絕苦思,不想再耗費心神;有人是因為早早自殺;有人是因為覺得「藝術只不過是胡說八道」;有人是因為更高靈魂的追尋;有人是因為自己已經不朽,無需再寫……

  比拉-馬塔斯就這樣收集並向我們展示了「不寫」的萬花筒,展示了作家與書籍(寫作)之間的一種特殊關係,也是人與書之間關係中極為特殊的一種。畢竟我們從作家口中最常聽到的,是「我為什麼寫作」。就像不寫的原因一樣,寫作的原因千奇百怪。尋求真理、表達情感、獲得拯救、有寫作天賦、寫作外無事可做、吃飽飯、避免自殺……這些理由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表現作家和寫作之間不可分割的關聯,還可以給正在準備開始寫作的人以契機和鼓勵,但也許,在對「不寫」的思考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和寫作之間更為複雜、指向更為深遠的糾葛,獲得對人世更清晰的辨認:文字是否足以表現這個世界,名譽與榮耀是否是荒謬的,如何實現對更為高尚的靈魂的追尋,以及沉默的力量到底是什麼。最後這個問題可用加繆評論尚福這位「絕望中的聖徒」時所說的話作答:「他的態度是如此極端而激烈,驅使他走向永不妥協的反抗之路,而最終,走向永遠的沉默。」沉默有時是「不妥協」,正如魯爾福、蘭波這樣的巴託比作家。說到這裡,有個問題似乎不可避免——那些不斷出版的無聊書籍,是怎麼回事?

  撰文/新京報記者 張進

相關焦點

  • 新京報書評周刊《羅東時間》欄目實習生招聘
    這個月,新京報剛滿16歲,書評周刊作為這份報紙的副刊也誕生於2003年11月,從那時起就堅持「公共立場、專業品格、獨立思想、現實情懷」,致力於推動人與書的相遇。如今我們除了逢周六隨新京報發行的紙質周刊外,還擁有一個積累了百萬粉絲的微信公號、兩百萬的微博帳號,以及去年推出的新京報APP文化頻道。而今年,我們也在做更多探索。
  • 2017年秋天,我們選出了70本好書 | 新京報書評周刊秋季書單
    2017-11-12新京報書評周刊新京報書評周刊天氣寒冷,家裡沒書可讀是最讓人焦慮的事。然而如今中國出版業進入高度商業化運轉,書籍質量良莠不齊,亂人耳目,一不小心便會被坑。為提升觀看體驗,我們為書單做了一款炫酷又便捷的H5,內含書評周刊編輯部全體編輯錄製的視頻,重點推薦了「私家好書」,不要錯過哦~ 點擊下方海報,獲得這份真情滿滿的秋季書單——↓ ↓ ↓
  • 主打_書評周刊·書情_新京報電子報
    (徐學勤) 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 SKP RENDEZ-VOUS×新京報書評周刊丨追問2020
    熱點文化分析,系統結構思考,出版行業觀察,這些正是我們理解近身世界的視角 2020年12月9日、12月14日、12月19日,SKP RENDEZ-VOUS將聯合新京報書評周刊活動品牌文化客廳,推出三場年終特別回顧活動。
  • 植物的力量_摩登周刊·美容_新京報電子報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錚
  • 《新童話》:「孩子的巴爾扎克」和她的神奇冒險|書評
    本文出自11月28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塑壁心影:大村西崖與中國雕塑之緣」專題B07版。撰文 | 朱廣贏《新童話》,[法]塞居爾伯爵夫人著,黃葒譯,譯林出版社 2020年10月版。十九世紀是兒童文學的黃金時代,塞居爾伯爵夫人最初的幾部作品都在阿歇特出版社「鐵路書系」出版,這些故事也幾乎同時可以在《兒童周刊》上讀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童話和兒童小說,先是期刊上的流行讀物,後又收入「粉紅書系」結集出版,並且受到法國孩子的熱烈追捧。儘管當時在文學領域尚屬新人,塞居爾伯爵夫人卻幾乎立即成了這份周刊和「粉紅書系」的一顆璀璨明星。
  • 一顆鑽石,連接愛情與承諾_摩登周刊·珠寶_新京報電子報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巫倩姿
  • 2017年新京報年度好書,請你來選|兒童、再版類
    2017-12-15 孔雪、徐學勤 新京報書評周刊 新京報書評周刊循著慣例,《新京報書評周刊》推出了2017年的終選書單。今年,書評周刊聯手騰訊文化網頻道共同舉辦此次評選,希望通過年度好書的評選,呈現閱讀的價值與尊嚴,也希望讀書這件事,能夠回歸閱讀本身,回到閱讀之美、閱讀之趣,回到每本書本身的專業品質和文化品格。
  • 用閱讀開啟「眾多未來」:2020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邀請函
    每年至此,新京報書評周刊都會用一場「年度閱讀盛典」,對過去一年的思想動態和出版生態進行回顧和總結。我們會在閱讀盛典上跟大家聊一聊今年出版的好書,還有好書背後的作者們。今年的2020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將會在1月16日正式舉行。
  • 備戰職場 「妝」出好人緣_摩登周刊·美妝_新京報電子報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錚
  • Longchamp 打造樂觀主義奢華品_摩登周刊·追光燈_新京報電子報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巫倩姿
  • 【電子報】電子報怎麼做 word電子報怎麼做 普通紙報如何轉電子報刊
    電子報怎麼做 電子報製作所需工具 導語:電子小報的製作方法,小編已經將相關的步驟教程分享給大家了。有需要的都看過來吧。word電子小報怎麼製作,文章僅供大家參考!單擊「否」,彈出另存為對話框: 確定文件名和文件保存類型之後,單擊「保存」,即可完成電子小報的製作: 如下圖,是製作完成的效果: 電子報怎麼做 電子報製作所需工具 Word(WPS文字)軟體 素材(如背景圖、邊框、文字) 電子報製作版頭內容
  • 這個時代,書評還有什麼用?
    「那你平時會關注我們發表的一些書評嗎?」「現在誰還會看書評啊。」作為書評編輯的從業者,不止一次從類似的對話中感受到尷尬。的確,現在讀者們不是很需要書評了,他們有很多渠道能夠選擇新書,看看內容簡介、宣傳文案,感到有興趣的就可以下單購買。除了少數對書籍內容關注的讀者、業內人員、出版社編輯,外加我們編輯自己,沒什麼人在乎一篇書評的內容究竟怎麼樣。
  • 麵包沙發_家居周刊·周報_新京報電子報
  • 來信_社論·來信_新京報電子報
    □彭愛珍(教師)  【反饋】  成壽寺路單車佔道問題基本解決  12月10日,新京報刊登讀者來信,反映成壽寺路路邊近百輛共享單車佔用非機動車道問題,來信發表後,第二天幾家共享單車企業就安排了專門的車輛和人員,每天定期把集中停放在這裡的共享單車運送到其他區域,解決了該處共享單車積堆影響市民通行的問題。
  • _深讀_新京報電子報
    12月3日,新京報記者分别致電招聘網站官網客服熱線進行舉報,工作人員均表示,他們對上述情況並不了解,會將這些舉報信息進行記錄。  招聘平臺客服人員均建議,應聘者可將倒賣簡歷信息的QQ群及倒賣者信息等,通過郵箱提交給平臺,他們會把這一情況反饋給法務、技術等部門處理,處理時間為1至3個工作日。
  • | 追問2020 - 新京報...
    年底了,書評周刊盤點回顧這一整年的出版行業狀況,和讀者一起去見證出版業在特殊之年為出版、為閱讀做出的嘗試和改變,以及遇到的困境。在眾多觀察的方式中,今年我們選擇從出版業的個體經驗來觀察圖書出版的日常工作,包括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包括他們的反思和憧憬。或許,嘉賓們的分享可能是私人的、片面的,但一定是真誠的。